當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迅猛發展,使得層出不窮的網際網路思維創新、創舉一路以來不斷地製造奇蹟,各種不同的金融理財方式和產品,不斷刷新人們對於這一領域的認知。
作為創業型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需要很好地理解網際網路與金融之間的融合效應。Formax金融圈風控負責人張靜靜加入公司前,曾在摩根大通、通用電氣等跨國企業從事風險管理和評估等工作,具備近十年的數據分析和風控管理經驗。在她看來,網際網路與金融行業的共通特點就是「穩、準、快」,說到這三個字所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大數據,她表示,如何讓網際網路和金融產生化學反應是Formax金融圈一直在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大數據到底能為徵信做什麼
網際網路時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數據產生,而所謂金融大數據,必須要具備對「技術+產品」的深刻理解,兩者結合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
就來源而言大數據有三個渠道,1.網上公開數據,如社交數據,平臺可以打造自己的爬蟲系統,從網上不間斷地抓取數據;2.用戶授權數據,如獲得客戶授權查閱授權信息,作為有效信用記錄的一部分;3.第三方合作夥伴,如徵信機構提供的數據。
其中,八家持牌機構提供的徵信數據是目前最普遍被依賴的一類數據源,絕大多數平臺都在利用這部分數據判定優質客戶。張靜靜表示,不使用「大」數據而單獨依賴某一渠道,不僅會影響審批水平,更會造成包括業務量、用戶體驗、時效性和貸後管理等各種損失。若只是依靠這部分數據,不僅會降低篩查命中率,更會把未具備徵信記錄的客戶拒之門外。
眾所周知,「未知」和「高危」顯然不能簡單劃等,這是單一依賴性造成流量損失的原因之一。而我們通過社交、通話、地址和地圖等搜索數據,可以建立人物關係圖譜和提取生活軌跡信息,相對於self-claim(自我性)的主動填寫,通過這些信息的抓取不僅增強了用戶體驗,使得信息更加真實有效,同時也是對用戶授權和徵信類數據的有效補充。
在個人信用類產品的精準營銷上,多通道、大數據的綜合使用更可以發揮傳統徵信無法比擬的作用。「當然,大數據不是萬能的。簡單來說,如果你和社交圈子裡的人從不接觸網絡,那麼這一技術手段則會失效。」張靜靜談到,「通過技術手段(分析爬蟲)抓取這些瀏覽痕跡也是網絡上的公開數據,大數據將能夠實現實時在線授信。比如阿里小貸,可藉助天貓、淘寶的商家數據授信。目前大多數創新平臺還沒有這樣的數據支持,但我們仍可以在尊重數據安全性的前提下,運用其他技術手段去實現類似的事情。」
風險評級技術是核心競爭力
張靜靜認為,真正的網際網路思維應該是一種減法思維,表現在徵信上是「無罪推定」。傳統的個人徵信,許多情況下審批過程都拘泥於一種守株待兔式的被動防守:用警惕的眼光打量每一個申請者,尋找漏洞和缺點,這在徵信數據的設計和使用上就難免以偏概全。
Formax想實現的是一種更立體和更前瞻性的評估方式。張靜靜表示,「目前有很多擁有大數據的第三方企業可以提供各種渠道的數據來源,但怎麼從這些數據中找出目標可盈利客群是真正的難題。「可盈利」這一概念結合了不同的風險偏好,比如每月按時全額還款的信用卡持有者不一定是盈利性強的客戶,而偶爾輕度逾期但實際上有穩定收入的客戶,以及收入處於高增長期、伴隨消費升級的客戶是高盈利性客群。傳統金融機構暫時無法針對每位客戶未來的真實抗風險能力進行精準打分,所以會選擇信用評級塔尖的人群。Formax的評級打分的思路則是基於對某一類特定客群未來收入、現金流的預期,並基於對行業性風口、政策紅利的充分研究,這樣的視角在國內還較少被應用到。」
相較於傳統金融,網際網路金融在風險管理上雖然面臨缺乏徵信數據、以及政策不確定性的挑戰,但網際網路更大的機遇在於數據、技術和它們的無限可拓展性。今後,隨著監管政策的逐步出臺和徵信體系的日益完善,基於大數據下的網際網路金融平颱風控能力也將有所提升,國內已超過萬億元的小額信貸市場也會成為各大在線服務商爭奪的潛在市場,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蓬勃、規範發展仍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