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科最主要的申請系統Common Application(簡稱CA),一般會在每年的年初公布文書的題目。2020-2021申請季的文書也在今年的1月29日公布了。
所有的申請者都必須在7個指定的命題中選擇一個,並以此為主題撰寫一篇主文書,字數約為650字。申請者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內描述一件或者幾件自己經歷的事情,向學校展示自己的價值觀、處事能力、思維方式等。
看似簡單的題目,卻在整個申請過程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對衝刺名校的學生來說,所有的標化成績不過是一塊敲門磚,申請者最終是否能夠被錄取還要看文書。那麼,怎樣才能寫出一篇備受招生官喜愛的文書呢?
一般而言,當學生拿到文書題目時,都會思考一個問題:我有什麼獨特的地方,怎樣寫才能讓我顯得與眾不同?這時,志願者、支教、校內活動、興趣特長等各種各樣的經歷都會湧現出來,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過周六去敬老院拜訪老人的事情。也有一些申請者對某件事情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小就堅持不懈地開始練習,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但是,當我們回想起這些經歷,並將他們作為素材寫進文書的時候,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這些是所有人基本都擁有的經歷。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想要顯得與眾不同,似乎就走上了偶像劇(車禍、癌症、治不好)的不歸路。
當然,也有很多學生想要通過文書表現他的責任心、領導力,但是能用的素材也無非就是模聯、競賽、考級等,似乎還是沒有脫離俗套。
那到底是這些素材不合適?還是我們寫的不夠深刻呢?其實,想要寫出一篇讓招生官喜歡的文書,必須先了解招生官喜歡什麼類型的文書。
美國的招生官是想要一個具有強烈的英雄主義的申請者,還是想要一個真實的申請者?毫無疑問,當然是一個真實的、形象立體的申請者。高中生的生活本就大同小異,能夠選取的素材無非也就是我們在上文提到的那些,但是想要通過這些簡單的素材寫出一篇有力量的文章,必須做到「以小見大」,全方位立體化展現出申請者的不同。
首先,注重真實性。所謂「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在文書寫作中也是如此。申請者既要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將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寫在文書裡。你是否曾在考級的時候內心充滿了焦慮,是否感到自我懷疑?但這些特別的素材卻被很多人放棄了,究其原因,無非是擔心寫出這種焦慮會讓自己尷尬,但也正是這種想法讓你錯過了最真實的自己。
其次,具有批判性思維。美國教育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一點在文書寫作中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每個人看待自己的時候都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優點,而忽視自己的缺點。當出現這種情況時,要不斷提醒自己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斷考慮自己做過哪些事情,較為客觀地描述這些事情的細節和真實的感受,然後再整合這些素材,自然就做到了這一點。
再次,深度剖析自我。在文書寫作的時候,都要經歷頭腦風暴的階段,這一時期,申請者會將自己做過的活動、獲得的獎項、考取的證書等一一列出,詳細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但同時,也有一些人對自己並沒有很清醒的認識,有些記憶在腦海裡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有些支離破碎,導致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表達,也有一些性格內向的申請者不知道應該怎麼表達。這時,就需要學生不斷加強對自己的認知,不斷訓練表達自我、剖析自我的能力。
最後,不管文書展現自己的哪一面,都要和大學的使命相吻合。當我們在一遍遍構思修改文書時,會不斷審視自己,也會不斷審視自己喜歡的大學,經過反覆的磨合後,我們對學校和自己都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更容易找到自己和學校的契合點,塑造出一個成熟、獨立、有思想的形象,更容易獲得招生官的青睞。
其實,不管怎麼說,寫文書歸根到底就是講故事,用一段生動的故事作為引入點,就此吸引招生官的眼球,讓他們對你產生好奇心,願意繼續看完你的故事。想想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哪一個不是最平凡的開始,正是這些平凡卻又讓人挪不開眼球的故事,讓招生官產生了共鳴,堪稱經典之作。
但不管你想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都請時刻關注故事的真實性,往往能夠打動招生官的都是故事中極為微小的細節,小事情也可以「以小見大」。招生官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想想《風雨哈佛路》中的主人公麗茲,她曾用最真誠的態度感動了高中的校長,獲得了讀書的機會,在求學之路上,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課程。之後,麗茲開始嘗試申請各種獎學金,因為只有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才能幫她讀完大學,最終,經過她的努力,她申請到了這份獎學金,順利進入了夢想的哈佛大學。整個故事都穿插著主人公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因此,在文書中,不妨寫出你面對困難,或者在面對兩難的抉擇時,是怎樣思考的,是什麼動力促使你改變的。相信招生官也會從中看到你的勇氣,看到你面對挑戰的無畏與解決困難的決心。
最後,一個能夠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結尾會讓招生官對你有更深刻的印象,對申請者而言,這是一個通過文字說服你的讀者的過程。用你的文字展示你的天賦,也許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但樸實、感人、有說服力的語言一定能說服招生官。
往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