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垃圾?」上海人的問候語,現在成了全國46個重點城市的「通行」語言。
垃圾分類,你怕了嗎?
上海人或許能喘口氣了。現在,微信城市服務上海全新上線了「垃圾分類」板塊,點擊可訪問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的「生活垃圾怎麼分」小程序,一鍵查詢垃圾分類。
除了官方隊伍,更多小程序開發者們也在行動。
四個來自上海的小程序團隊,在7月1日政策實施前,推出了智能語音識別垃圾小程序「e丟丟」、趣味垃圾分類查詢小程序「垃圾分類拎得清」、拍圖識別垃圾小程序「垃圾分類工具」和垃圾分類指南及測試小程序「垃圾分類指南」。
這些選手先行一步,有來自小程序生態的創業者,也有「半路出家」的環保主義者、留學生、國企90後,不同的際遇、同樣對做工具服務的熱忱讓他們開始了和垃圾分類「死磕」的旅程。
「e丟丟」是一款今年4月下旬才上線的智能語音垃圾分類小程序,在幾乎沒有任何推廣資源的情況下,僅6月30日一天,小程序的單日訪問人數就超過了40萬。創始人Terry聊起它的誕生過程時,帶著一股「老父親」般的驕傲。
Terry在上海定居多年,是一名熱愛公益的環保主義者,在今年2月聽說上海將於7月1日正式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的時候,他很興奮。
一貫對公益環保事業保持關注的他和幾個小夥伴,去年就打算兼職做一個可以幫助人們識別垃圾分類的工具——奔著做公益的目的。現在,時機到了。
辦公室、居住的小區和常去的網球場都成了市場調研的場所,甚至遛狗的時Terry也會主動和狗爸爸狗媽媽們聊天。Terry發現,無論是家庭主婦,還是老人,甚至高知「海歸」,對垃圾分類常常一知半解,在政策實行初期,搞不清楚垃圾分類的人非常多。
在明確了這個方向可行後,他開始研究怎麼做。Terry和三個小夥伴都不算網際網路行業出身,一番比較後,考慮到小程序相比較APP開發成本低、用戶無需下載直接可用,團隊四人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在小程序上做各種嘗試,每人每天都要在原有的工作時間外,花3-4小時琢磨產品。
「e丟丟」有個很大的特色在於語音識別就可查詢垃圾分類。這個想法來自他和自己母親的一次交流。
「很多垃圾分類工具都只有文字查詢,但有些老人不會拼音、甚至不識字的怎麼辦?我問我媽,如果可以用語音來查找垃圾分類你會用嗎?」得到自己母親和更多身邊人的肯定答案後,Terry和開發團隊很快放棄了曾經想過的圖像識別、層級查找、包裝二維碼掃描等其他方案,確定了語音+文字的形式,並在查詢結果頁提供了「垃圾桶」打開的動畫+音效的效果,增加可用性和趣味性,努力做到用戶友好。
團隊在實用和好用兩個原則上打磨產品,在垃圾分類「爆紅」之時,「e丟丟」也獲得了用戶的大量關注。
6月30日是上海垃圾分類政策正式執行前夕,「e丟丟」小程序PV一下衝破了40萬,伺服器瞬間被擠爆,連小程序資料頁深藏的「反饋」入口也收到了大量用戶的點讚。
上線之初部署伺服器的容量被證明遠遠不夠,「肯定不會被爆」的「FLAG」瞬間被「打臉」了。有點被驚嚇到的Terry和團隊來不及激動,只感到「著急」,他們緊急召開電話會,第一時間聯繫伺服器服務商和語音接口提供方,進行了伺服器擴容和語音入口拓展,並在小程序裡緊急插入了對客戶的提示語。
Terry形容這是一次「差點掛科的模擬考」,幸好頂住了。「我們收到了很多用戶的建議、bug反饋還有合作邀請,很受鼓舞,我們正在對產品進行一系列的優化。」
「成就感越大,責任感也就越大。」Terry說。
「老媽都不要的絲巾」、「渣男」是什麼垃圾?
這些奇奇怪怪的垃圾分類問題,在「垃圾分類拎得清」小程序上能找到答案。這是一個由5個上海90後組成的創業團隊。
今年上半年,這五個高中就玩在一起的小夥伴做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原本是來自金融、法律和化學等專業的他們,集體從國企離職,幹起了「垃圾分類」。
為了這事,他們和父母起過不少爭執。國企福利好又穩定,5人都在接近三十的當口,選擇了遵從內心——除了一直以來的創業夢,也因為有了一些積澱。
「大學畢業的時候其實就有創業的想法,但覺得開發APP技術要求較高,而且推廣很難,一直沒有嘗試,小程序出來之後就一直在默默關注,雖然和自己的職業沒有關係,但每次能力更新都去學習。」「垃圾分類拎得清」團隊聯合創始人劉嘉倫說。
在推出這款垃圾分類小程序前,他們在業餘時間嘗試了幾款壁紙小程序,如「圖片製作大師」、「紙塘壁紙PRO」等,在產品、技術和用戶上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其中壁紙小程序獲得了十幾萬的訪問量。
「其實想做垃圾分類小程序的想法很久了,剛好借垃圾分類這個契機,我們就想先從政策推行的垃圾分類做起,現在的目標是提供一個簡單好用的垃圾查詢服務平臺。從長遠來說,我們希望可以延伸做一個吐槽垃圾事物的好玩社區。」劉嘉倫聊起創業的想法。
這種好玩的元素,已經在他們的小程序上體現。
這個小程序有點「皮」。「男朋友」「前女友織的圍巾」「包著狗屎的塑膠袋」……小程序內收錄了一些網友大愛的「垃圾」類別,還提供了「熱搜榜」給大家參考,同時也提供了用戶添加詞彙入口。
「產品做了一些人性化的設置,希望讓大家感到垃圾分類不是一種壓力,而是可以把娛樂、分享植入其中。」 劉嘉倫說。
而之前嘴上不同意他們創業的父母,也在小程序上線後樂此不疲地幫忙分享和提意見。團隊聯合創始人王傳林說,勇氣和快樂,是「垃圾分類拎得清」小程序給團隊成員的,也是團隊希望給到更多用戶的。
後續,他們將根據小程序不同地域的用戶提供不同服務,也會不斷完善和優化垃圾庫數據。
畢竟,「垃圾」也會讓人快樂的,不是麼。
做「垃圾分類」順便實現理想,也能順便「提升業務能力」。
網際網路運營Carrie每天要和成百上千的小程序開發者打交道。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她,總想著用小程序為大家做點什麼。
這不,垃圾分類的難題來了,還是全上海人民都遇到的難題。「外面有太多不同的攻略,即使有了文字版攻略,大家還是記不住,需要及時查詢。」
內部一拍即合後,Carrie和同事苞小米、團隊技術Leader景龍捲入產品一起策劃這款小程序,切入點是「垃圾圖片識別」。
4個人,從策劃到原型設計、前後端開發,只用了一星期,6月18日,「垃圾分類工具」小程序就上線了。
團隊負責人胡瑛挺開心,「平時都是我們去給行業客戶推廣小程序的理念:輕量級、迭代快、即用即走,如果這次的行動,能踐行這些理念,又能解決更多人的需求,讓更多人知道小程序的優勢,這對小程序的生態和行業發展都是好事。」
選擇從圖片識別切入主要是考慮實用性。團隊發現很多小程序只是停留在政策解讀上,並不是真正的實用」,比如,老百姓還是不清楚玉米芯和玉米皮到底是不是都是溼垃圾。用拍照識別的能力,能讓垃圾分類查詢真正實現可識別,且隨時可用。
為保證垃圾分類的資料庫準確性,團隊根據上海市政府官網以及專業知識進行專門的人工提煉。每天傍晚6點半,團隊都會更新一次新的資料庫。同時,在網友的幫助下,他們也羅列了更多的垃圾分類,目前已經有了3000多個獨特的分類。
在胡瑛看來,好的東西是容易很快傳播的。產品上線後,他們發給了身邊的一些朋友,得到的反饋都不錯,大家會幫忙自發轉發。他們還列印了小程序碼的物料,給到一些線下小區的物業,方便物業張貼給居民使用。
目前,小程序上線僅20餘天,訪問量已經超過了10萬,用戶量超過了5萬。
「團隊會堅持做下去。」胡瑛說。
垃圾分類火了之後,上海各小區的阿姨們憑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充分的鍛鍊,成了大家眼中的「大師級選手」。
今年5月22日就上線的「垃圾分類指南」小程序早早瞄準了這批人。「朋友圈的阿姨們就是我們第一批種子用戶。」團隊創始成員M說。
這款小程序以科普四種垃圾類型下不同垃圾的分類知識為基礎服務。考慮到單純的知識輸出相對枯燥,在上線之初他們就推出了「全市垃圾分類統一考試」,這次考試讓他們收穫了一大批「阿姨粉」。
「很多退休阿姨每天認真刷題多次,她們給我們的留言內容也特別可愛,有些成績低了會著急,有些得了滿分會在姐妹之間炫耀成績,她們做題做得開心,也很贊同上海實施垃圾分類的政策,給我們產品也提供了很多的反饋和幫助。」M說。
在線測試的形式不僅具有趣味,還有一定的社交屬性,也給產品帶來了量級的增長。最多的一天,測試模塊佔到小程序整體訪問量的一半。
這讓初次創業的M和團隊感到挺興奮的。她做垃圾分類小程序的初衷,是受一則央視紀錄片的影響,片子記錄了一位留學生回國後潛心研究並在一個村莊實施垃圾分類的歷程。同為留學生的M很有感觸,在國外早已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的她,回國後發現很多人都不熟悉,於是與C探討後一拍即合,萌生了創建小程序的想法。M找到了同學圈的技術高手J溝通了idea,J也相當認可,拉上了負責後端技術的B,隨即拉開了小程序創作的序幕。
上海垃圾分類政策也覆蓋了外地遊客。考慮到上海有很多海外留學生和外籍遊客,團隊在「垃圾分類指南」中也提供了中英文的語種切換服務,幫助英文習慣的用戶也可以快速學習垃圾分類。
隨著垃圾分類小程序的增多,M也感受到同質化競爭的挑戰。「有競爭是好事,會讓我們更有動力。」M說,接下來,將推出全國版的垃圾分類小程序服務。
垃圾分類政策即將覆蓋到全國更多的城市,全民環保行動已經在路上。這條路上,充當助跑者角色的,除了線下的政策執行者們,還有線上的小程序開發者們。現在,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他們解決,比如不同城市對垃圾分類的不同需求,垃圾分類資料庫的準確性,更多人的垃圾分類知識教育等等。
每天都有新的熱點,但用戶需求不會消失。這些社會熱點的背後,都有一些微信創造者們,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一直在努力著。
「微信創業者」是微信派推出的人物欄目,專注為大家帶來微信上那些平凡卻具有閃光點的人和事。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剛好也在微信上延續著生活的精彩,實現著夢想與價值。那麼,請戳此處講一個故事吧,我們願做你的聆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