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分數」簡單粗暴地衡量一切人,無視個性、無視差異,正是應試教育最大的病症。
「分數」,作為一個教學評估的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身並非「罪惡」。不反對考試的韓國、日本,同樣取得世界公認的教育成就。2012年的一項比較教育研究成果顯示,就學校教育的「效率」而言,韓國排名世界第二、日本排名世界第五,其中,韓國中小學生的數學成績排名世界第一,日本排名世界第二。
應試教育之「惡」,在於把「分數」當成唯一評判的標準,因而也就成為教育唯一的「目標」。
應試教育體制下,任何不跟「分數」掛鈎的教學行為,都被視作「耍流氓」,在「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應試教育的環境下,老師的「教」、學生的「學」,實際已經異化為「應試」二字。徹底地功利化,早已讓國內的中小學教育淪為「應試」的奴僕。遍布大街小巷的K12課外輔導機構,無一不是高舉「提分」的旗號,無非是應試教育的附庸、贅疣。
應試教育不改革,考試觀、知識觀不刷新,二十年的課改無非原地踏步,任何教改都會消弭、融化於應試教育的海綿,徹底跌入「無物之陣」。
國內的應試教育,脫胎於舊時代的科舉,成型於50年代。對於蘇式教育體制的原樣照搬,改革開放之後由毛坦廠中學、衡水中學的「實踐」,逐漸發展至登峰造極的地步。為了拿到好分數,甚至中小學生的字體、書法也要強求一致,徹底抹殺個性、差異,統一為「衡水體」。是不是「駭人聽聞」?
由單一的應試教育,真正走向「全面發展」的新素質教育,是國內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也是二十年課改的方向。應試教育最頑固的堡壘——「一張卷子定終身」的舊高考也在退出歷史舞臺,進入「新高考」的時段。新高考,把一部分的「應試」選擇權下放給學生本人,一個小小的舉措卻是整個教育、教學理念的迭代。在「新教育」理念的影響下,一些學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大膽地取消了「分數」、「排名」,甚至取消期中、期末考試本身。
2019年5月,面對愈演愈烈的「名校」、「學區房」炒作,教育主管部門更是重拳出擊,大手筆立規,在全面取消小學入學考試的基礎上,強制推行「公民同招」,又在高中學段「嚴打」擇校,全面取消高中擇校生......
進入2020年,教育部又修改了語文等17個學科的課程標準,新增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標準兩大方面的內容,在「分數」之外引入多方面綜合評估的新標準。中國教育真的在「變」。路在何方?
一系列「組合拳」引領國內中小學教育的深刻變革。告別單一的應試教育,走向「全面發展」成為國內教改的既定方向。另外一方面,作為一個「指揮棒」,教育評價標準的改變,也預示著國內教育版圖正在出現的深刻變化。對於國內幾十、上百萬家K12課外輔導機構而言,凡是變革,必定有「危」,也有「機」。對於大規模推進的課改、教改視而不見,一味路徑依賴、株守固定套路的流量打法,必定是「危」。
主動擁抱新課改、新教改的風暴,在「全面發展」、「綜合評估」新理念下重新定位自身,緊跟教改、課改的方向,重金投入教研、師資力量,適時產出內容、新服務,卻不失為迎「風」而上、彎道超車之「機」。
在資本引導下,國內的教培行業總是喜歡談論各式各樣的「賽道」、「風口」。實際上,教培行業真正的大「賽道」,不是別的,正是新課改、新教改催生的學科教育變革。教育的大「風口」,真正的突破不在流量端層出不窮的「割韭菜」創新,而在於回歸「教育」的初心,牢固樹立「學生本位」,在於教學內容、教學服務的投入和深挖。
舉例而言,私域流量的所謂「裂變」、live with Live的短視頻+直播,只是一時的流量「收割」,註定曇花一現,最終為更新的網際網路「玩法」徹底替代。內容,才是教育的本質。舍「內容」而談教育,才是真正的耍流氓。
什麼是教育的初心?就是聚焦於「人」本身的發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正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核心。世界範圍內來看,鼓勵個性、尊重差異,也正是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對於一個合格的現代地球公民,面對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面對急速刷新的知識和信息,「學會學習(learn to learn)」、「敢於學習(dare to learn)」成為必備的核心素質。
在一個媒介爆炸的時代,「聞見之知」唾手可得。比如,任何人打開手機問下度娘,即可獲取學校強制背誦的「知識」、應用題「解法」。唾手而得的「知識」,顯然不是真正的知識。真正的知識除了以「信息」方式呈現的人類存量知識,更重要的是探索知識的方法、思維習慣的養成。
2016年,教育改革世界排名第一的芬蘭發布了一個有效期十年的新課改規劃,核心內容在於強調跨學科、跨文化的「橫貫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核心要點包括:
1. 自我生存、自我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2. 跨文化識讀、互動與表達的能力;
3. 多媒體、數位化能力;
4. 工作的能力、創新、創造的能力。
蕞爾小國芬蘭只有550萬人口,只相當於中國一個三線城市的體量,區位上靠近北極圈,處於世界的「邊緣」,在諾基亞手機風行全球之前,芬蘭對於世界的出口無非是木材、水產。2013年,諾基亞手機業務以70億美元出售給美國微軟,一次性造成差不多兩萬人失業,幾乎是一次「沒頂之災」。全球化競爭的新時代,芬蘭實際只有一個核心資源,就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民。
全球化的競爭,表面看是國與國的競爭,實際上是「人」在競爭。一個國家,「人」不行,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在某個臺階上一代會摸到「上限」,遭遇難以越過的門檻。以芬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例為參照,國內的學校系統、K12培訓系統只有跟得上「芬蘭式思路」,才能源源不斷產出適應時代之需的真正人才。
中國的課改、教改,當然不可能照搬芬蘭模式。然而,在教育理念上,教育上的芬蘭式成功,無疑值得借鑑。告別單一的應試教育之後,國內的課改、教改正在駛進一片無人淌過的深水區。一旦新的考試手段、新的知識評判標準、新的知識觀廣受公眾、家長接受,只有適應「變化」的的K12教培機構才能最終生存。
面對新課改、新教改帶來的「危」與「機」,真正的「教育人」、「教培人」是否已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