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鈺鏡
這個年,太過特殊,全民防疫,學生推遲開學,家長延遲開工。面對這個不宜出門的長假,宅在家的你和孩子是如何度過的呢?家長可以和孩子做些什麼呢?
記得《少年說》這檔節目中有一期,一個男孩在臺上哭訴:&34;
男孩在臺上激動地講著,臺下竟然有不少孩子聽哭了。有的孩子表情十分凝重,若有所思。很明顯,一定是這個男孩的話說到了他們的心坎裡。
手機是爸爸媽媽的孩子,而另一方面,手機也可能是孩子的爸爸媽媽。
就像這個男孩說的,父母想讓自己安靜下來,不搗亂,就會扔給他一隻手機。但是,當孩子長大了,沉迷於手機,不愛學習,家長又會指責孩子老是玩手機,會覺得是手機耽誤了孩子。
用手機制止孩子吵鬧的現象司空見慣,外出喝喜酒或者是聚會,常常會看到不少小孩子捧著手機安安靜靜地盯著屏幕看,就連劉墉的兒媳也曾使用過這一招。
有一次,劉墉和兒子一家外出遊玩。剛上車,兩個孩子便開始哭鬧。這時候,劉墉的兒媳說了聲&34;,便給孩子播放他們喜歡的電視節目,兩孩子立刻安靜了。
美國西雅圖兒童健康行為及發展中心主任克裡斯塔基斯曾發表過研究報告:兒童在3歲之前看愈多電視節目,7歲之後愈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劉墉在親子教育課裡建議,3歲之前要少看電視節目,尤其不能看聲光強烈的東西;3歲以後也要節制。
扔一隻手機給孩子,刷抖音、看電視劇、玩遊戲,孩子長時間不自主思考極不利於他們的大腦發育,到了學齡期,他們很難安靜地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而對於大齡的孩子來說,一旦養成了玩手機的壞習慣,更是無法自拔。家長一時的安靜,很可能是害了他們。
1、 培養規律的作息
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作息規律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對於3歲以前的孩子,規律的作息可以使孩子更健康,更容易帶;對於3歲以後甚至是大孩子來說,規律的作息可以讓他們在開學後更好地適應,更快地投入學習。
2、 保持學習的狀態
正所謂&34;,提倡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已不再只是學校裡的事,不再只是學生的事。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而言傳不如身教。家長要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主動拿起書本學學有用的知識,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長假,學業壓力小,大把的時間用來看課外書是最好的方式,開闊眼界,充實大腦。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繪本,給孩子講講故事。
3、 培養動手的能力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製作糕點,製作玩具等,低齡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手眼協調能力,大齡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創新能力培養。除此之外,孩子也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4、 培養更多的興趣
很小的孩子都喜歡動手畫畫,咿咿呀呀唱唱歌,但如果不給提供環境或者受到制止和打擊,便會削弱甚至失去信心,從而喪失興趣。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畫畫,一起唱歌,不管表現如何,不要做評判,只要孩子享受這個過程就好。
5、 一起做家務
現在的孩子普遍不勞動,這也導致了不少高分低能的現象。
有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更高,收入比後者高20%,且婚姻更幸福。
培養孩子做家務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還可以讓他們更自信。即使是兩三歲的孩子,用毛巾擦擦瓷磚都可以讓他們特有成就感。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6、 一起看看有益的電視節目
電視不需要完全禁止,也沒辦法完全禁止,因為堵不如疏,但是要注意控制時間。家長可以花少量時間和孩子一起看看有益的電視節目,看完後聊聊心得體會。這不僅是培養孩子思考的方式,也可以鍛鍊他們的概括能力。
美國作家諾埃爾說:&34;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更需要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學會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父母的必修課。
疫情已經存在,我們只能以樂觀的心態謹慎地面對。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宅在家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而如何科學合理地用好這個長假,也將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和孩子一起,科學防疫,科學宅家。
鈺鏡:以人為鏡,五年教學工作經驗,讀者公眾號特約作者。努力成為優秀的斜槓青年,用實際行動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