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3 2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關注一座城
三生有幸,平湖萬州
走喲~趕場了喲!
趕場,是我們接觸最早的最有儀式感的「逛gai(街)」,那也是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跟在大人後面哪怕只是去湊熱鬧啥子都不買,或者擠一哈,買個粑粑回來,就能高興一天。
那啥子是趕場?簡單來說就是鄉村鎮上在固定日子趕集。農村趕場總是約定好了日子,有的鄉鎮趕一四七,有的鄉鎮趕三六九,還有的是二五八。對於大人來說是去買一家人需要的日常用品,對於娃兒來說純粹就是看熱鬧看稀奇吃粑粑。特別是到了年末臘月,大家都趕場買年貨,人擠人腳踩腳,還隨時可能被別人的背篼pang一下,但這些絲毫不影響大家趕場的興致,畢竟中國人自古就是愛熱鬧的,這也是趕場的魅力所在。
如要要買東西的人趕場就是忙著打擠,擠來擠去,這個攤位那個攤位,看下哪兒便宜,哪點相因。賣東西的人搶到佔位置,佔個好位置,鋪一張舊膠紙,擺出家裡種的蔬菜水果,再端個屋頭砍豬草坐的小板凳,備一套童叟無欺的杆子秤,就可以迎接客人了。
集市就像鄉鎮的「客廳」,十裡八村的鄉親碰個頭見一面,大傢伙兒熱鬧一場。趕場雖不受年輕人的青睞,但卻是叔叔嬢嬢些的戰場。「147」「258」「369」……這些耳熟能詳的數字,承載著兒時的記憶,也飽含歲月的痕跡。
2020年12月26日是分水鎮的趕場日。天微微亮,鄉親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從進入市場開始,這場「仗」就拉開了序幕。小商販的招呼聲和吆喝聲,小吃攤上的談笑聲不絕於耳,一下子就撩起了趕集人的興致。
眼花繚亂的小商品,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雞魚肉蛋、苗木瓜菜、衣帽鞋襪、鍋碗瓢盆、筐鋤刀叉等應有盡有。這些生機勃勃的「小東西」也讓趕場更加充滿了活力。一桿簡單的秤、一張油布、一張小板凳,各自擺上自家摘種的新鮮瓜果和蔬菜,菜農們不時的幾句吆喝,攤位前來來往往的人群,攤主和顧客的討價還價聲與生活裡的柴米油鹽匯成一片「煙火氣」,熙熙攘攘中展露的都是分水人的淳樸。
一走進賣豬肉的場所,就聽到四面八方傳來咔擦咔擦的剁肉聲。賣豬肉的老闆招呼著過往的熟人照顧自己的生意。他們都朝著一個目標奔去——早賣完早收攤!集市上花花綠綠的大棉襖和被套,讓人挑花了眼。老年人的快樂很簡單,穿上新衣裳便笑開了眼。
如今的趕集,更多是一種綿長的鄉愁,一種割捨不掉的習慣。不管是商品的更迭,還是消費形式的轉變,時代的印記也在這裡凸顯。
自2015年啟動脫貧攻堅以來,分水鎮投入3.94億元以上用於交通供電、水利、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人們出行更方便、生活更便利,李子、花椒、柚子、茶葉、花生、佛手等特色產業帶動了一大批分水鎮貧困戶脫貧致富。一個「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致富項目」的現代農業的藍圖為新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勁動力。
喧囂之後,小鎮恢復了平靜,「奮戰」一早上的人們,臉上帶著笑容、包裡裝得鼓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
作品徵集
《三峽夜話》即日起開始徵集文學作品,尋找同樣愛好寫作的你,讓我們一起分享,一起傾聽,尤其歡迎本地及三峽地區文學愛好者踴躍投稿,作品一經採用,即付稿費。投稿郵箱:32687338@qq.com
朗讀者 郭靜
主持節目:FM91.0萬州交通廣播主持人
獲獎:獲「萬州區十佳新聞工作者」、主創作品多次獲重慶新聞獎、重慶市廣播電視優秀作品等。
作者 郭靜 蘇暢
朗讀者 郭靜
圖片 蘇暢
原標題:《三峽夜話|趕場》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