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的發展,在中國的大地上出現了數不盡的朝代與皇帝在眾多朝代之中選擇出最富有的,那無疑一定是漢朝。漢朝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是達到了巔峰狀態,文景之治的出現,更加印證了這個道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隨之提高。更重要的是漢朝歷代的統治者全部都秉持著休養生息的政策。
在此基礎之下,漢朝建立自己的爵制,國家的人才得到一定數量的提升,為國家穩定發展提供支撐。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竟然還是出現了「李廣難封」的事件,不免會引發人的思考與疑惑,但更多的還是遺憾。
實際上劉邦當初制定製度之時,是以秦朝的制度為基礎的,但是中間也夾雜了楚國的爵制,後來不斷的轉化升級,逐漸偏向秦代爵制,但還是有一定不同。
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皇權高於一切,皇帝能夠賜予爵位,實際上是最高爵位者。本身是憑藉功績進行加封爵位,但是後來大規模戰爭不斷爆發。
也就失去了當初的制度,漢朝對於爵位的賜予變得很隨便,造成了官重爵輕的現象。。這種局面就是「李廣難封」現象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僅如此,還有多方面的原因,在其共同作用下導致而成。
生不逢時,朝代制度的缺陷
漢代經濟的發展毋庸置疑,但是在對於爵位的賜予問題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不斷發展演練,最終竟然變成了官重爵輕。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為國家浴血奮戰、不顧自己的生命。
但是最終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受封,李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實際上,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像李廣一樣的人,真的不在少數,只不過李廣最具代表性,因此被人們記住,在他的背後,還有許多遭受著同樣對待的將士們。
當初的統治階級,秉承著任人唯親的原則,只要與統治階級有關聯,就必定能受到很高的待遇,換句話說就是靠關係,而不以才能評判一個人。可見李廣是典型代表,沒有趕上合適的時期。
在他年輕、意氣風發之時,漢文帝、漢景帝偏偏喜歡重用那些有閱歷的老臣;李廣積攢了經驗、年紀變大之後呢,又到了漢武帝時期,而漢武帝卻又對年輕有為的人情有獨鍾。就這樣,李廣一再失去被重用的機會。
李廣本人性格上的缺陷以及作戰時有勇無謀
論上陣殺敵,李廣必定位列前茅,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就能夠一直打勝仗,眾所周知,打仗不僅僅需要武力,還需要智慧。擁有一個好的作戰計謀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作戰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
但是李廣偏偏只有武力,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現出心智的不成熟。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勇猛,讓他極為自負,面對問題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
連帶著在治軍方面,也表現出這樣的缺陷。再加上他淳樸、剛正不阿,不會做溜須拍馬之事,自然得不到重視。
在古代社會之中,情商同樣重要,無論是與誰相處,都要找到雙方都舒服的方式,而李廣偏不這麼做,他堅持自我,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因此,在朝廷之上他的人緣並不好。
更糟糕的是,他還經常受到排擠與白眼,漢武帝當初也和他人一樣,不喜歡李廣,對他有偏見。但凡李廣在漢武帝心中有一點地位,他不至於一生功績無數,還是沒能受封,遺憾且悲哀。
在當時,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但是他一直沒能悟透這個道理,堅持只要自己有了成就,就會受封,但事實並非如此。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場戰爭。
便是因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失敗的,當初追擊匈奴,他不滿衛青的安排,於是便自作主張改變了線路,導致最後迷路。
他不甘受辱,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段故事在歷史上也被廣為流傳,成為一段忠臣良將可悲可泣的故事,也成為了漢朝戰爭中抗擊匈奴非常著名的一段。
結語:
雖然這一切與他自身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影響最為明顯的還是時代的制度。李廣難封,他帶著遺憾離開世界,也同樣把遺憾留給了後世。
我們都會惋惜李廣的不幸,一位令人敬佩的將軍,堅持著自己的初心,為國家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封賞,反而落得個自殺的下場。這可以說是李廣的悲哀,但更是那個時代的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