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封爵制度:皇帝的權力高於法律,李廣難封的真相,你了解多少

2021-01-08 辛詞美語

回顧歷史的發展,在中國的大地上出現了數不盡的朝代與皇帝在眾多朝代之中選擇出最富有的,那無疑一定是漢朝。漢朝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是達到了巔峰狀態,文景之治的出現,更加印證了這個道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隨之提高。更重要的是漢朝歷代的統治者全部都秉持著休養生息的政策。

在此基礎之下,漢朝建立自己的爵制,國家的人才得到一定數量的提升,為國家穩定發展提供支撐。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竟然還是出現了「李廣難封」的事件,不免會引發人的思考與疑惑,但更多的還是遺憾。

實際上劉邦當初制定製度之時,是以秦朝的制度為基礎的,但是中間也夾雜了楚國的爵制,後來不斷的轉化升級,逐漸偏向秦代爵制,但還是有一定不同。

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皇權高於一切,皇帝能夠賜予爵位,實際上是最高爵位者。本身是憑藉功績進行加封爵位,但是後來大規模戰爭不斷爆發。

也就失去了當初的制度,漢朝對於爵位的賜予變得很隨便,造成了官重爵輕的現象。。這種局面就是「李廣難封」現象的原因之一。但是,不僅如此,還有多方面的原因,在其共同作用下導致而成。

生不逢時,朝代制度的缺陷

漢代經濟的發展毋庸置疑,但是在對於爵位的賜予問題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不斷發展演練,最終竟然變成了官重爵輕。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為國家浴血奮戰、不顧自己的生命。

但是最終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受封,李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實際上,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像李廣一樣的人,真的不在少數,只不過李廣最具代表性,因此被人們記住,在他的背後,還有許多遭受著同樣對待的將士們。

當初的統治階級,秉承著任人唯親的原則,只要與統治階級有關聯,就必定能受到很高的待遇,換句話說就是靠關係,而不以才能評判一個人。可見李廣是典型代表,沒有趕上合適的時期。

在他年輕、意氣風發之時,漢文帝、漢景帝偏偏喜歡重用那些有閱歷的老臣;李廣積攢了經驗、年紀變大之後呢,又到了漢武帝時期,而漢武帝卻又對年輕有為的人情有獨鍾。就這樣,李廣一再失去被重用的機會。

李廣本人性格上的缺陷以及作戰時有勇無謀

論上陣殺敵,李廣必定位列前茅,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就能夠一直打勝仗,眾所周知,打仗不僅僅需要武力,還需要智慧。擁有一個好的作戰計謀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作戰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

但是李廣偏偏只有武力,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現出心智的不成熟。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勇猛,讓他極為自負,面對問題時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

連帶著在治軍方面,也表現出這樣的缺陷。再加上他淳樸、剛正不阿,不會做溜須拍馬之事,自然得不到重視。

在古代社會之中,情商同樣重要,無論是與誰相處,都要找到雙方都舒服的方式,而李廣偏不這麼做,他堅持自我,不會因為任何人而改變。因此,在朝廷之上他的人緣並不好。

更糟糕的是,他還經常受到排擠與白眼,漢武帝當初也和他人一樣,不喜歡李廣,對他有偏見。但凡李廣在漢武帝心中有一點地位,他不至於一生功績無數,還是沒能受封,遺憾且悲哀。

在當時,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但是他一直沒能悟透這個道理,堅持只要自己有了成就,就會受封,但事實並非如此。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場戰爭。

便是因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失敗的,當初追擊匈奴,他不滿衛青的安排,於是便自作主張改變了線路,導致最後迷路。

他不甘受辱,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段故事在歷史上也被廣為流傳,成為一段忠臣良將可悲可泣的故事,也成為了漢朝戰爭中抗擊匈奴非常著名的一段。

結語:

雖然這一切與他自身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影響最為明顯的還是時代的制度。李廣難封,他帶著遺憾離開世界,也同樣把遺憾留給了後世。

我們都會惋惜李廣的不幸,一位令人敬佩的將軍,堅持著自己的初心,為國家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封賞,反而落得個自殺的下場。這可以說是李廣的悲哀,但更是那個時代的註定。

相關焦點

  • 一天一個成語: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成語釋義】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兩個典故。馮唐易老,形容老來難以得志。李廣難封,是指功高不爵,命運乖舛。【成語出處】《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一句詩詞,出自唐·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句。
  • 漢代的政府首腦是誰?不是皇帝,真相顛覆你的認知
    我們大部分中國人的認知是,皇帝不是應該高高在上嗎?皇帝說的話,大臣們不是只能照辦嗎?皇帝不就是政府的首腦嗎?其實不是這樣的,為了說明白這些問題,我們要從漢代的政府組織說起。漢朝是承襲了整個秦朝的制度,又因為秦朝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我們可以把漢朝的制度看作是我們中國統一以後,進入帝國時代的制度源頭。漢代的政府組織分成了皇室和朝廷。皇室的代表是皇帝,同時也是國家元首。皇帝有一個自己的秘書處,在當時叫做六尚,分別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書。
  • 漢代選官制度:兩漢時期朝廷,是如何選拔官員的?
    這一時期,以察舉制度為主體,徵辟制度為補充的漢代選官制度已經基本確立。 一、漢代選官制度演變史 漢初平定天下,需要固權治世。因此在某些方面上,漢朝秉承秦制,不僅中央政府有殘留的世官制度與軍功爵制,而且統治者也希望能在天下間遴選各類人才,做到選賢與能。
  • 成語「李廣難封」,李廣為啥難封?
    [摘要]兵書上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李廣想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居高臨下地把那個大師勢如破竹,沒想到一著急讓大師發現了破綻。於是就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名句,成了後來中國式人才感嘆生不逢時的公式和典故。有關李廣難封的分析有很多版本。有研究管理學的學者說,跟漢朝的考核制度有關。據考證,漢朝封侯的標準是按照斬首匈奴的數量,也就是按人頭的數量封侯。獎勤罰懶,多勞多得,這樣的考核其實是因襲了秦朝的制度,聽起來似乎是對大多數人都公平的制度。如果一個人養了一群貓來抓耗子,大概也只能用這種辦法考核、獎勵貓們。
  • 一天一個成語——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凡事都得趁早,凡事就是任何一件事,無一例外
    【成語釋義】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兩個典故。馮唐易老,形容老來難以得志。李廣難封,是指功高不爵,命運乖舛。郎官是漢代的初級官吏,職責是擔任皇宮侍衛,幹這活的一般都是年輕人,馮唐作郎官時年紀已經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車經過馮唐任職的官署,問馮唐說:老人家怎麼還在做郎官?家在哪裡?馮唐說是代郡人。漢文帝曾經做過代王,就說:「我在代郡時,我的尚食監高祛多次和我談到趙將李齊的才能,講述了他在鉅鹿城下作戰的情形。現在我每次吃飯時,心裡總會想起鉅鹿之戰時的李齊。老人家知道這個人嗎?」
  • 漢朝歷史:漢代的察舉制度——察舉制的科目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漢朝歷史:漢代的察舉制度——察舉制的科目。察舉制的科目主要有以下一些:茂才異等:也叫秀才異等,補文學禮義之官。漢朝文物明法:考察對法律的熟悉程度和運用能力。取中者多被任用為律吏。如鄭崇由「明法律而為御史」(《漢書·卷七十七》),成為主管司法,僅次於丞相、太尉的大官。
  • 「溯源甘肅」漢代的「養老令」和「敬老卡」——武威《王杖簡》和...
    鳩杖在先秦時期是長者地位的象徵,漢代更是以擁有皇帝所賜鳩杖為榮。漢高祖劉邦在位時,做鳩杖贈送高齡老人;漢宣帝在位時,建立了高年授王杖的制度,規定凡是80歲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老年人一旦得到這柄手杖,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權,就可享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待遇。由於皇帝提倡並有制度保證,漢代敬老養老之風盛行。
  • 中國古代歷史上名相,你了解多少呢?
    關於中國古代歷史上名相,你了解多少呢?宰相是中國古代對於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一種俗稱,不是具體的官名。宰相是中國封建社會輔佐君主總攬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歷史很少作為具體官職的名稱。宰有主持之意,相有輔佐之意。歷史上只有遼以宰相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卻都另有正式官名。
  • 尊重老人這個傳統美德其實在漢代的時候還是一個必須遵守的法律
    中華歷史5000餘年,總有讓你感興趣的某個故事或者人物。大家好!我是「汪敏隨感雜記」,歡迎收看本期的歷史資訊,感謝各位粉絲朋友一直以來對我的大力支持,小編一定會在生產優質內容的道路上持之以恆,永不言棄!
  • 【漢代】皇室與政府
    只要到秦漢,中央方面才有一個更像樣的統一政府,而其所轄的各地方,也已經不是封建性的諸侯列國並存,而是緊密隸屬於中央的郡縣制度的行政區分了。 因此講中國傳統政治,可以徑從秦漢講起,以前暫略不論。秦代只是漢代之開始,漢代大體是秦代之延續。所以秦代暫亦不講,而只講漢代。 現在專說漢代政府究是怎樣組織的?
  • 東西廠和錦衣衛,明朝皇帝的特務機構和私人衛隊,誰的權力更大
    東廠、西廠、錦衣衛通稱廠衛制度,是明朝所特有的一種政治形式。皇帝的私人衛隊——錦衣衛錦衣衛雖然名氣沒有東西廠大,但是卻是三者之中成立最早的,也是存在時間最久的。要說錦衣衛先要說一說明朝的衛所制度,按照這項制度規定: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一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並設有衛指揮、千戶、百戶等官。明朝的衛所可以分為皇帝親自統領指揮的和非皇帝統領的,由皇帝親率的軍隊叫親兵各衛,又叫上十二衛,錦衣衛就是上十二衛之一。洪武二年的時候朱元璋把自己的親衛軍改為親軍都尉府,又把當時負責皇帝儀仗的儀鑾司也劃到了這個部門。
  • 漢代三老到底是幾個人,為何皇帝都要向他們作揖?
    但是你知道嗎?古時候有這麼一種職業,即使貴為天子,見了他也得作揖,還得給他倒酒,給他夾菜。這可不是大鵬在滿嘴跑火車。據史料記載,公元59年冬十月,漢明帝在闢雍,第一次舉行養老禮。什麼是闢雍呢?就是天子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環水為雍,圓形像闢(璧),象徵王道教化圓滿不絕。
  • 李伯重:皇帝最重要的權力是什麼?
    因此近代以前的國家權力主要是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則是行政權的附庸。行政權又可分為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 帝制中國的國家權力也主要是行政權,且其行政權也主要由執行權、監察權與決策權組成。在理論上,這些權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皇帝要依靠臣下去做各種工作,而要他們做工作就要給他們相應的權力,因此皇帝必須「出讓」一部分權力給臣下。
  • 《趣說考試》90講:了解科舉制度,看懂中國文化
    了解科舉制度 看懂中國文化系列課程主講人楊春俏 副教授12 漢代的「看天」考試13 漢代的考試怎麼考?兩位名臣各執己見54 從科舉考場,看南宋偏安55 中秋節進考場,皇帝成心的?72清代科舉如何防範權力與金錢?
  • 東漢陳球與法律史上的八議制度
    在對其進行審判量刑的時候,司法部門不能直接裁奪,而是要奏請公卿大臣群議,群議的結論最後還要奏請皇帝決定。這樣的司法程序是中國古代法制文明進化的典型體現。從法制史的角度來看,八議雖然也有一定的歷史緣起,但是真正成為一種制度則始於漢代。而東漢竇後配享(合葬)桓帝案則將廷尉陳球與八議制度連在了一起……    陳球,生於公元118年,卒於公元179年,字伯真,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
  • 論中國古代法律監督制度
    當中央大員或地方官吏利用皇帝給予的司法權與國家分庭抗禮,皇帝不能夠有效地控制官吏的司法行為時,皇帝需要鞏固皇權,有效地對地方官員進行控制,於是法律的監督就產生了,這是法律監督產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從另一方面看法律監督也是老百姓一種需要,國家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往往會採取一些緩解衝突的措施,而通過法律監督則是方式之一。
  • 把法律送到群眾指尖把權力關進位度「籠子」
    探尋「精緻城市·幸福威海」的法治密碼「打開一戶一冊贈送給市民的《百姓法治寶典》口袋書,各種常見法律問題和解決方法通俗易懂,下載口袋書App,可以查看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地圖,每個社區(村)法律顧問、學校幼兒園法律輔導員信息都一目了然,引導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 遼代道宗封爵制度的變革
    道宗朝國公以上爵位的封授,大致有三個階段的變化,即清寧年間,大量封授國號王爵,郡王、國公爵封授正常進行;鹹雍元年到大康四年,國號王爵的封授急劇減少,郡王、國公爵的封授相對增加;大康五年到壽昌七年,國號王爵僅封授皇子,郡王爵成為其他身份官員的最高封爵,國公爵地位僅次於郡王爵,也備受重視。第一階段,清寧年間。在這一階段,道宗首先大肆封賜國號王。
  • 古代最有實權的3位皇帝,漢代、明代與清代各一位
    大家都知道,封建社會前期,嬴政建立秦朝,將我改成朕,僅供自己一人使用,中國的皇帝制度才就此建立起來。從此之後,皇帝一直處於國家政治權利金字塔的頂峰,一直到明清兩朝時出現了皇親國戚幹預朝政、皇帝的母親或祖母垂簾聽政,這種皇帝制度才得到削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