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最初是指兩個人,你知道嗎?
文/張秀陽
半夜三更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深夜。通常講的「半夜三更」,「半夜」跟「三更」往往同一意思。
然而在宋代,「三晚半夜」一詞卻是來源於兩個人,出自《宋史·趙昌言傳》: 「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這裡是說,宋太宗時期,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四人志趣相投,形影不離,他們常常聚在趙昌言的家裡,談話到深夜,還不想散去。當時人們就戲稱陳象輿為「陳三更」, 董儼為「董半夜」。
這就是「三晚半夜」一詞的來歷。
那麼,為什麼古人把深夜稱為「三更」和「半夜」呢?這還要從古人的計時方法說起。
首先,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及稱呼是不同的。白天計時說成「鍾」,黑夜計時說成「更」或「鼓」。
古時候,城鎮一般都設的鐘鼓樓,早上起來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一般都稱為「幾點鐘」。到了夜晚,有專門的巡夜人員,定時打擊梆子,以點數來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叫「更」;有的地方是用擊鼓的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又稱為「鼓」。所謂「幾更天」或「幾鼓天」就是這個意思。成語「暮鼓晨鐘」也是這樣來的。
古代曆法,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古代把晚上分為五更: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每一更不是一個確定的時刻,而是一個時間段,長度為兩小時,分別對應於某個時辰。其中,半夜三更指23時至次日1時這個時辰(子時)。這個時辰段,正是深夜時分,也是夜間氣溫最低的時候。
各時辰對應時間段如下:
23時至次日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13時為「午時」,13時至15時為「未時」,15時至17時為申時,17時至19時為酉時,19時至21時為「戌時」,21時至23時為「亥時」。
現在我們計時一般都要說「幾點鐘」了?這其中的「點」,也是來源於「更」。為了把時間分得更細此,古人把一更分為五個「點」,一個「點」大約等於現在的24分鐘。
最後再說說「點」,「點」原本是一種樂器,形狀像小銅鐘,中間鼓起,兩邊有小孔,更夫用繩子穿到孔裡,把「點」繫到手上,報時的時候用手打「點」就行了。時間一長,打擊樂器多了,「點」這種樂器用得少了,慢慢就成了一種計時單位。
至於《紅樓夢》中:「(鳳姐)又拿了三百銀子與他去打點。」 這話在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裡,意思很明白,打點打點,為送人錢財以疏通關係,託人關照。這也可算是詞語的異化一個例據了。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