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計量一天當中的時間,通常所說的一個時辰便是指現在的兩個小時,這樣的計時方法是中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子時(23點到1點),老鼠是深夜裡最活躍的動物,子時屬鼠。
丑時(1點到3點),牛因為沒有上排牙齒,會在此時反芻,丑時屬牛。
寅時(3點到5點),老虎四處覓食的時間,寅時屬虎。
卯時(5點到7點),月亮退去的時間,即玉兔隱去,卯時屬兔。
辰時(7點到9點),群龍行雨的時刻,辰時屬龍。
巳時(9點到11點),蛇此時最善於利用草叢掩護,巳時屬蛇。
午時(11點到13點),動物休息,而馬此時卻保持站立(馬是站著睡覺),午時屬馬。
未時(13點到15點),羊在此時頻頻撒尿,未時屬羊。
申時(15點到17點),猴類在此時會呻叫,申時屬猴。
酉時(17點到19點),日沒月出之際,雞開始回籠,酉時屬雞。
戌時(19點到21點),夜的開始,犬類開始守夜,戌時屬狗。
亥時(21點到23點),睏乏之際,豬最愛睡覺,亥時屬豬。
中國古代的人們在白天可以根據太陽、日晷等來估算時間,但到晚上便不知時間了,於是出現了更夫報時。戌時夜的開始,稱作一更天或者起更;亥時為二更天;子時為三更天;丑時為四更天;寅時為五更天。有早年農村生活經驗的人,常聽說五更一大早起床,即零晨三點到五點。六更天是沒有的,五點到七點之間,天已發白,無需打更。常說的半夜三更,便是指二十三點到一點之間。
「午時三刻,斬首示眾」也是人們所熟知的一句話。午時即十一點到十三點之間,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是幾點幾分?
古代人們為了更為精確的計算時間,又引入了「刻」,「刻」與「時」是兩套不同的計時單位。在不同的時期,「刻」有所差別,將一天分為一百刻、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都曾出現過,但總的來說,一個時辰內有八刻或者八刻略多。午時三刻通常便是指十一點四十五分到十二點之間。
不過我們聽說過一刻、二刻、三刻,而四刻、五刻、六刻、七刻卻並未出現過。古時人們將一個時辰分為兩個階段,即「初」和「正」。午時分為「午初」和「午正」,即午初一刻、午初二刻、午初三刻;午正一刻、午正二刻、午正三刻。用更為準確的說法午時三刻應該稱之為「午初三刻」。
而斬首之所以定在午時三刻(即近正午十二點)。古人認為此時太陽在天空正中,地面上的陰影最短,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之時,可以衝淡殺人之時的陰氣,這樣罪犯的鬼魂便不會來糾纏官員和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