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午時三刻,究竟是幾點幾分?

2021-02-24 鏟史

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計量一天當中的時間,通常所說的一個時辰便是指現在的兩個小時,這樣的計時方法是中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子時(23點到1點),老鼠是深夜裡最活躍的動物,子時屬鼠。

丑時(1點到3點),牛因為沒有上排牙齒,會在此時反芻,丑時屬牛。

寅時(3點到5點),老虎四處覓食的時間,寅時屬虎。

卯時(5點到7點),月亮退去的時間,即玉兔隱去,卯時屬兔。

辰時(7點到9點),群龍行雨的時刻,辰時屬龍。

巳時(9點到11點),蛇此時最善於利用草叢掩護,巳時屬蛇。

午時(11點到13點),動物休息,而馬此時卻保持站立(馬是站著睡覺),午時屬馬。

未時(13點到15點),羊在此時頻頻撒尿,未時屬羊。

申時(15點到17點),猴類在此時會呻叫,申時屬猴。

酉時(17點到19點),日沒月出之際,雞開始回籠,酉時屬雞。

戌時(19點到21點),夜的開始,犬類開始守夜,戌時屬狗。

亥時(21點到23點),睏乏之際,豬最愛睡覺,亥時屬豬。

中國古代的人們在白天可以根據太陽、日晷等來估算時間,但到晚上便不知時間了,於是出現了更夫報時。戌時夜的開始,稱作一更天或者起更;亥時為二更天;子時為三更天;丑時為四更天;寅時為五更天。有早年農村生活經驗的人,常聽說五更一大早起床,即零晨三點到五點。六更天是沒有的,五點到七點之間,天已發白,無需打更。常說的半夜三更,便是指二十三點到一點之間。

「午時三刻,斬首示眾」也是人們所熟知的一句話。午時即十一點到十三點之間,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是幾點幾分?

古代人們為了更為精確的計算時間,又引入了「刻」,「刻」與「時」是兩套不同的計時單位。在不同的時期,「刻」有所差別,將一天分為一百刻、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都曾出現過,但總的來說,一個時辰內有八刻或者八刻略多。午時三刻通常便是指十一點四十五分到十二點之間。

不過我們聽說過一刻、二刻、三刻,而四刻、五刻、六刻、七刻卻並未出現過。古時人們將一個時辰分為兩個階段,即「初」和「正」。午時分為「午初」和「午正」,即午初一刻、午初二刻、午初三刻;午正一刻、午正二刻、午正三刻。用更為準確的說法午時三刻應該稱之為「午初三刻」。

而斬首之所以定在午時三刻(即近正午十二點)。古人認為此時太陽在天空正中,地面上的陰影最短,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之時,可以衝淡殺人之時的陰氣,這樣罪犯的鬼魂便不會來糾纏官員和劊子手。

相關焦點

  • 午時三刻究竟是幾點幾分,你知道嗎?
    午時是幾點到幾點 答: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中午11:00到中午13:00。
  • 古代處斬犯人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午時三刻在現在是幾點呢?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在劇情中看到,某人犯罪後,被判決午時三刻斬首示眾。我們都知道一天的時間是24個小時,但是古代的時間度量和我們現代人是不一樣的。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是什麼時間呢?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吧。
  • 「午時三刻」是幾點?古代砍頭為啥在這個點,身為炎黃子孫要明白
    在這眾多時間中,有一個時刻是非常的特殊,那就是午時三刻,我們經常聽到午時三刻這個時間點,那麼這個時間點究竟是幾點呢?午時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人們常說的中午就是十二點整。一個小時分為四刻,一個小時為六十分鐘,因此一刻為十五分鐘,那麼三刻就是四十五分鐘。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古代一天只有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而且古代一個時辰又劃分為八刻,每刻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5分鐘,古代的午時三刻,精準的用我們今天的計時方法來講的話,就是中午12:45。
  • 古代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為什麼犯人斬首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時候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午時三刻,這些事情千萬不能做弈劍修身乘風去,斬妖除魔天地間!看古裝劇的時候,電視上經常會說:「午時三刻已到,開始行刑。」可是為什麼古時候在斬首的時候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殺人其實是在和閻王爺打交道,人死了之後,閻王爺就會派黑白無常來人間接死者的魂魄,而中午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也是陽氣最重的時候,黑白無常不敢在人間放肆。
  • 古代人斬首都是午時三刻,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11:45還是12:45?
    午時三刻時辰已到!X了!」劊子手往刀上噴一口老酒,然後高舉再一揮臂,咔嚓!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啥?指的是幾點?古時的時間不是以1、2、3、4數字來計算,古時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兩小時。而是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以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方便好記。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這也就有了子時、午時、亥時等等時間的名字。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在我國古代,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斬首,究竟有什麼講究?
    在很多以古代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當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情節:某人因為犯了什麼罪,被判處死刑,有的是秋後問斬,也有的是午時三刻執行,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人們對於很多無法以當時的科技去解釋的事情,都會幻想出是鬼神的力量。
  • 關於什麼是午時三刻的忌諱
    對於午時三刻的記憶,大概都是從小說影視裡午時三刻問斬這個古代官府殺犯人的習慣來的。那麼,這裡有什麼講究呢?
  • 午時三刻與半夜三更
    一般在最後一集,兩人先對視七天七夜,在無法餓死對方的情況下,輕鬆地把劇情向前推動了四十分鐘,最後五分鐘也不能浪費啊:被剪切的片尾曲一分鐘,旁白一分鐘,所以兩人只打三分鐘就足夠了,當然,這三分鐘也可以用特技,手一揮,就把山炸平那種,看起來特別值錢……」 一剪沒頓時感覺自己被輿論深深誤導了,就這臺詞功底,一氣呵成,沒有句號,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出經入典,深入淺出,看似不經意的亂入與上下文巧妙銜接又暗合主旨
  • 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為什麼古代行刑,很多會選擇在這個時刻?
    大家看多了古裝劇,一定對犯人行刑的劇情太熟悉了,定要在午時三刻進行,而且每次要殺關鍵人物的時候總會在最後一刻沒有成功,不是有了皇帝或者上級官員的特赦,就是劫法場成功。那麼我國古代在選擇行刑時間上,為什麼偏偏是「午時三刻」呢?在這一時間行刑是有什麼講究和文化含義嗎?
  • 「午時三刻」行刑,這是有什麼講究,還是古代法律規定?
    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只等午時三刻,監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導一聲:午時三刻「斬」字剛落,四下裡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 古代行刑為何都在「午時三刻」?是在忌諱什麼
    今天和大家探討一個困擾了我許久的問題,古代行刑為什麼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在舊小說和戲文中,乃至平時看的一些古裝電視劇裡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到法場,如果時辰還沒有到「午時三刻」的時候,不管是誰,都得要接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
  • 揭秘為何古代要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午時三刻,午門斬首示眾」,這樣的話,大家肯定不會陌生。那麼為什麼古人斬首囚犯都選在這個時刻呢?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時間呢?古代把一天的時間分為十二個時辰,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就不細說了。自唐代以後,古人將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兩個部分;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一個時辰就是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午時就是中午11:00點到下午13:00點。
  • 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到底有何玄機
    古代一些戲劇、小說中,處決死刑犯,一般都是在午時三刻下令執行死刑。午時是十一點到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差十五分鐘到十二點的時候。據說選擇在陽氣最盛的午時三刻,就可以有效迴避死刑犯死後來糾纏,讓死刑犯做不成鬼,從而保障活人的安全。
  • 午時三刻、五更天是指幾點?
    他們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也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一、時辰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從西周起,這種計時方法就已經非常成熟了。
  • 古時的秋後午時三刻問斬說明了啥?
    至於,還必須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說法,在民間也較為流行,比如在元代以後的戲劇和小說當中,就常有此說法。其實,午時三刻的說法,基本上屬於市井各色人等的主觀臆測,並沒有太多的依據。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緣由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緣由,是民間的陰陽觀念作祟。我們不妨先看看,午時三刻具體是哪一個時間點吧。
  • 說說古人行刑為什麼要定在「午時三刻」
    原標題:說說古人行刑為什麼要定在「午時三刻」看戲曲節目、歷史小說、古裝電影,常常會有「午時三刻開刀問斬」的話語出現。古人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呢?「午時三刻」有什麼說法呢?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等到午時三刻一到,監斬官便會重重的拍響桌子,然後從令箭桶中取出一枚令箭,扔到高臺之下,並且大喝一聲「斬!」得到命令的劊子手便會將斬刀舉過頭頂,然後用力揮下。隨著犯人身首異處,整個行刑流程也就全部完結了。
  • 古代秋後問斬跟午時三刻原來都來自於 「迷信」!
    每次看劇什麼,某個平民或者官員煩了錯誤就會被審判官說:「拉出去秋後問斬」,還有當把囚犯拉倒刑場之後會說午時三刻已到,行刑!現在的刑罰都是命令規定的時間是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可是上面提到的秋後是不是太籠統了點,也沒有規定那一天而只是說的秋後,有點讓人們捉摸不透,午時三刻這個可以好理解一點,可以說是一個記錄的時間,可是,為什麼每一個犯錯的人問斬的時候都會被提到午時三刻呢?難道就沒有別的時間可以選擇了嗎?還是這個時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