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
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
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在這個過程中,犯人往往會被圍觀的百姓丟一身的爛菜葉和臭雞蛋。
在經歷了一通民怨之後,犯人才會被拉到刑場,然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被劊子手砍掉腦袋。
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
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
看到犯罪之後的下場是如此的悲催,絕大多數普通百姓都會斷掉犯罪做壞事的念頭。
為了最大化這種教化與震懾的效果,刑場的布置也會十分講究。
官府會搭高臺,立高柱。
監斬官端坐檯上,居高審判,劊子手橫刀跨立,不怒自威。整個場地會充滿著一種肅殺,恐怖,與死亡的氛圍。
所有人都會提前到場,在行刑場靜靜等待時間流逝。
等到午時三刻一到,監斬官便會重重的拍響桌子,然後從令箭桶中取出一枚令箭,扔到高臺之下,並且大喝一聲「斬!」
得到命令的劊子手便會將斬刀舉過頭頂,然後用力揮下。
隨著犯人身首異處,整個行刑流程也就全部完結了。
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所有的斬首之刑全部都是在午時三刻執行的。
就連刑場上也會專門有人負責提醒監斬官時間,到點之後就會高聲大呼:「午時三刻已到!準備行刑!」
而且這個行刑時間,好像在很多朝代都適用。
為什麼要將行行時間放在午時三刻呢,這個時間有什麼特殊含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