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劇什麼,某個平民或者官員煩了錯誤就會被審判官說:「拉出去秋後問斬」,還有當把囚犯拉倒刑場之後會說午時三刻已到,行刑!現在的刑罰都是命令規定的時間是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可是上面提到的秋後是不是太籠統了點,也沒有規定那一天而只是說的秋後,有點讓人們捉摸不透,午時三刻這個可以好理解一點,可以說是一個記錄的時間,可是,為什麼每一個犯錯的人問斬的時候都會被提到午時三刻呢?難道就沒有別的時間可以選擇了嗎?還是這個時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首先,讓我們先看下這個秋後問斬:秋後問斬,早在漢代起便有了「秋後行刑」的規定,除了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因均待秋季霜降至冬至前進行。原來是有這樣一項規定,那麼規定是人定的那麼為什麼會選在這個時間呢?為什麼不是春天或者夏天呢?
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時間是與古人的自然神權相關的,也就是順應天意,看來古代人還真是迷信呀!!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可能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他們感覺在這樣的季節做出這種殺人的事情可能不妥,而秋冬季節給人的感覺就是萬物凋零,葉落歸根的季節,也是這一年的年終季節了該給自己跟別人一個交代了,所以在這個時候處決犯人。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這個秋後問斬,也是為了示眾,警示人們的意思,而春夏兩季都是農耕的季節人們都沒有時間關心誰誰犯錯誤,誰誰被問斬了,都在一心忙著自己的事情無暇關心其他的事情,所以就很難達到這種示眾的效果,而秋冬兩個季節的人們都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忙了,大家都有時間了,所以選在這個時候,對那些犯人秋後問斬,會有好多人去看,也達到了示眾的效果。
而在古代的解釋就是這樣的:漢儒董仲舒則在《春秋繁露》中將這個含義上升到理論高度,「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認為慶、賞、罰、刑為帝王的四種執政行為,要與四季變化相適應。董仲舒認為,春夏應該行賞,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後來所說的「秋後問斬」。
綜上所述看來這個秋後問斬是當時皇帝的規定,也是為了順應天理。
接下來,看下午時三刻,午時三刻當時的人們比較迷信,認為那個時候的陽氣最旺盛,陰氣即時消散,罪大惡極之徒應該連鬼都沒得做,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在那個時間段人們都是精神比較萎靡的了,那個時間行刑可以減少被砍頭人的痛苦。而中國古代選在午時三刻行刑也就是信守了迷信,認為那個時間段的陽氣最盛,而殺人被認為是做陰事,選擇在陽氣最盛的時間下手不會被死者的鬼魂來糾纏而已。
看來在古代還是迷信治天下呀!!從上面的午時三刻到秋後問斬都體現了這一點,不過雖然是迷信但是也不乏其中的道理!!總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