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秋後問斬跟午時三刻原來都來自於 「迷信」!

2020-12-20 戰略網

每次看劇什麼,某個平民或者官員煩了錯誤就會被審判官說:「拉出去秋後問斬」,還有當把囚犯拉倒刑場之後會說午時三刻已到,行刑!現在的刑罰都是命令規定的時間是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可是上面提到的秋後是不是太籠統了點,也沒有規定那一天而只是說的秋後,有點讓人們捉摸不透,午時三刻這個可以好理解一點,可以說是一個記錄的時間,可是,為什麼每一個犯錯的人問斬的時候都會被提到午時三刻呢?難道就沒有別的時間可以選擇了嗎?還是這個時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首先,讓我們先看下這個秋後問斬:秋後問斬,早在漢代起便有了「秋後行刑」的規定,除了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即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因均待秋季霜降至冬至前進行。原來是有這樣一項規定,那麼規定是人定的那麼為什麼會選在這個時間呢?為什麼不是春天或者夏天呢?

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時間是與古人的自然神權相關的,也就是順應天意,看來古代人還真是迷信呀!!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可能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他們感覺在這樣的季節做出這種殺人的事情可能不妥,而秋冬季節給人的感覺就是萬物凋零,葉落歸根的季節,也是這一年的年終季節了該給自己跟別人一個交代了,所以在這個時候處決犯人。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這個秋後問斬,也是為了示眾,警示人們的意思,而春夏兩季都是農耕的季節人們都沒有時間關心誰誰犯錯誤,誰誰被問斬了,都在一心忙著自己的事情無暇關心其他的事情,所以就很難達到這種示眾的效果,而秋冬兩個季節的人們都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忙了,大家都有時間了,所以選在這個時候,對那些犯人秋後問斬,會有好多人去看,也達到了示眾的效果。

而在古代的解釋就是這樣的:漢儒董仲舒則在《春秋繁露》中將這個含義上升到理論高度,「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認為慶、賞、罰、刑為帝王的四種執政行為,要與四季變化相適應。董仲舒認為,春夏應該行賞,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後來所說的「秋後問斬」。

綜上所述看來這個秋後問斬是當時皇帝的規定,也是為了順應天理。

接下來,看下午時三刻,午時三刻當時的人們比較迷信,認為那個時候的陽氣最旺盛,陰氣即時消散,罪大惡極之徒應該連鬼都沒得做,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在那個時間段人們都是精神比較萎靡的了,那個時間行刑可以減少被砍頭人的痛苦。而中國古代選在午時三刻行刑也就是信守了迷信,認為那個時間段的陽氣最盛,而殺人被認為是做陰事,選擇在陽氣最盛的時間下手不會被死者的鬼魂來糾纏而已。

看來在古代還是迷信治天下呀!!從上面的午時三刻到秋後問斬都體現了這一點,不過雖然是迷信但是也不乏其中的道理!!總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吧!!

相關焦點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原來玄機都在這!
    很多古代的影視作品中,要斬犯人的時候基本都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官就坐在那裡等午時三刻的到來。這是一個怎樣的時刻?以前人們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又分為時初和時正兩部分,而時初和時正又各分四個時刻,時初的時刻叫做初刻,而時正的時刻叫做正刻,所以一個時辰共分為了八刻。而午時指的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午時三刻是指午時的正時正刻,也就是時正段裡的第三個正刻,即12點45分。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原來玄機都在這!古代斬首犯人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在人多的「鬧事區」或者「菜市場」等地。
  • 在我國古代,秋後問斬和午時三刻斬首,究竟有什麼講究?
    在很多以古代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當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情節:某人因為犯了什麼罪,被判處死刑,有的是秋後問斬,也有的是午時三刻執行,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人們對於很多無法以當時的科技去解釋的事情,都會幻想出是鬼神的力量。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古代的刑法很殘忍,其中斬首是古代最常見的死刑方式。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
  • 古代行刑為何都在「午時三刻」?是在忌諱什麼
    今天和大家探討一個困擾了我許久的問題,古代行刑為什麼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在舊小說和戲文中,乃至平時看的一些古裝電視劇裡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到法場,如果時辰還沒有到「午時三刻」的時候,不管是誰,都得要接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
  • 為什麼古代殺人要選在午時三刻?為什麼是秋後問斬?看完後背發涼
    古時候的中國長時間以來就都是一個相信封建迷信的社會,所以說古時候的人在做事還有定日子的時候都非常講究日期,他們對牛鬼蛇神什麼的非常敬畏,並且一直認為生前的人們身上都帶有陽氣,而在那些人死之後就會變成陰氣,這樣也就成為了人們口中所說的鬼這一說法了。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這樣對應下來,午時也就是如今的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的時間。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古代為什麼要秋後問斬?
    「秋後問斬」只是個籠統的說法,從誕生之初直至清代,一直都在不斷地作出相應的調整。周朝時,就有「 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 的記載。不過,原始社會早、中期,法律尚處於「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的境地。什麼行為觸犯哪條法律將承受怎樣的刑罰?
  • 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到底有何玄機
    古代一些戲劇、小說中,處決死刑犯,一般都是在午時三刻下令執行死刑。午時是十一點到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差十五分鐘到十二點的時候。古人認為,午時三刻是一天當中陽氣最足的時候,太陽高懸天空中央,人的影子在此時是一天中最短的時刻,陽氣盛,適合做殺人這種陰事兒。死刑犯無論是犯了啥罪,都要在死後變成鬼的。
  • 古時的秋後午時三刻問斬說明了啥?
    所以,古時執行死刑,按照規定是秋後問斬。至於,還必須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說法,在民間也較為流行,比如在元代以後的戲劇和小說當中,就常有此說法。其實,午時三刻的說法,基本上屬於市井各色人等的主觀臆測,並沒有太多的依據。
  • 為什麼古代殺人要選在午時三刻?背後隱藏著什麼原因?
    中國古代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封建迷信社會,為此古人行事作風都很講究各種「忌諱」,特別十分敬畏鬼神,相信人身上有陽氣,死有會化為陰氣,所以就催生了鬼這個概念。而迷信的行為處處可見,值得一提的是就連官府處斬囚犯,都要選在午時三刻,大家知道背後藏著什麼原因嗎?
  • 為什麼古代斬首犯人一定要選在午時三刻?真相終於被說出!
    午時三刻開刀問斬,是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說法,與之相配套的還有秋後問斬,推出午門斬首,菜市口砍頭等等。這些說法有什麼講究呢?咱們一個一個說道。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個字代替,午時就是正午十二點,一刻十五分鐘,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正午12:45.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殺人?因為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而陰氣對人是有害的,所以的選個陽氣重的時候。而一天之中午時三刻陽氣最盛,最適合殺人。但並非所有的罪犯都在午時三刻行刑。
  • 古代午時三刻的含義?斷頭飯為何會有一塊生肉?其實原因太現實
    大堂正中端坐官員,在判犯人罪名時,通常都會喊道:押下去,秋後問斬。或某日午時三刻,斬首示眾。現在電影電視劇,都是這樣的表現形式。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含義呢?首先我們從時間說起,我國古代一天是12個時辰來算,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古代處斬犯人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午時三刻在現在是幾點呢?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在劇情中看到,某人犯罪後,被判決午時三刻斬首示眾。我們都知道一天的時間是24個小時,但是古代的時間度量和我們現代人是不一樣的。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是什麼時間呢?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吧。
  • 古代罪犯被斬首時,為何都選擇在午時三刻行刑?看後不寒而慄
    在很多的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呢能看到犯人被斬首的劇情,翻閱歷史資料這種刑法也是真實存在過的,經常能聽到監斬官會喊一句:午時三刻已到,行刑!聽完劊子手就高高舉起大刀,一兩刀下去犯人一命嗚呼了,以前會覺得這種劇情非常可怕,沒想到是真的存在這種刑法,那他們口中的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時間代表著什麼寓意?
  • 古代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為什麼犯人斬首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時候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午時三刻,這些事情千萬不能做弈劍修身乘風去,斬妖除魔天地間!看古裝劇的時候,電視上經常會說:「午時三刻已到,開始行刑。」可是為什麼古時候在斬首的時候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殺人其實是在和閻王爺打交道,人死了之後,閻王爺就會派黑白無常來人間接死者的魂魄,而中午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也是陽氣最重的時候,黑白無常不敢在人間放肆。
  • 揭秘為何古代要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相信很多的網友都看過很多的電視劇;什麼《包青天》《神探狄仁傑》等,還有許多古裝劇;其中都會有殺伐罪人,處斬囚犯的情節。「午時三刻,午門斬首示眾」,這樣的話,大家肯定不會陌生。那麼為什麼古人斬首囚犯都選在這個時刻呢?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時間呢?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在古代,罪大惡極者往往會被判處斬首示眾。不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電視劇中,都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這便是古代斬首的大致流程。作為古代統治者最常用的手段,斬首示眾,能夠對普通的百姓起到非常良好的宣傳與教化作用。看到犯罪之後的下場是如此的悲催,絕大多數普通百姓都會斷掉犯罪做壞事的念頭。為了最大化這種教化與震懾的效果,刑場的布置也會十分講究。
  • 古代人斬首都是午時三刻,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11:45還是12:45?
    午時三刻時辰已到!X了!」劊子手往刀上噴一口老酒,然後高舉再一揮臂,咔嚓!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啥?指的是幾點?古時的時間不是以1、2、3、4數字來計算,古時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兩小時。而是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以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方便好記。
  • 古代為什麼都是「午時三刻」問斬,難道換一個時間就不行嗎?
    電視劇中一般開到問斬都是在午時三刻,為什麼是午時三刻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其實在唐朝的時期才把十二時辰分成了初和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就是午正三刻,按照子醜寅卯的推算,午時是十一點到一點,午時三刻就是接近中午十二點,當時太陽當頂,陰影最短,溫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