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秋後午時三刻問斬說明了啥?

2020-12-22 俚言雜談

因為古人相信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所以,古時執行死刑,按照規定是秋後問斬。至於,還必須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說法,在民間也較為流行,比如在元代以後的戲劇和小說當中,就常有此說法。其實,午時三刻的說法,基本上屬於市井各色人等的主觀臆測,並沒有太多的依據。

描繪古代犯人情形的影視劇劇照

秋後問斬的原因

古時執行死刑,按照規定是秋後問斬。原因很簡單,因為古人認為,只有秋後到入冬之間的這一個短暫的時間適宜於刑殺。並且,朔望日即初一、十五等日子,還得暫停執行。

所以,在實際上,可以執行死刑的天數並不多。那麼,來不及執行怎麼辦呢?那就斬監候唄,即押回死牢等著明年秋後。古人覺得,這也體現了「皇恩浩蕩」。其實,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

按照《禮記·月令》的記載,執行死刑的時間,受制於封建禮制的要求。那麼,進入秋天,適宜幹什麼呢?原文如下:

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繕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務搏執。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審斷。決獄訟,必端平。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不可以贏。

請注意其中的最後一句。是秋分這個轉折點之後(不是立秋),天氣正式由炎熱轉入肅殺。此時,戮有罪的舉措,千萬不可以延後。贏就是拖延的意思。

秋分是個特殊的日子,因為秋分日晝夜平分

為什麼秋後,指的是秋分之後呢?因為,秋分日的最神奇之處在於,它與春分日一樣,晝夜平分。古人認為,王政也必須順應天時,所謂天有四時,王有四政也。所以,歷朝歷代,執行死刑的時間段(即秋後)就依據《禮記》的要求確立下來了。

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緣由

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緣由,是民間的陰陽觀念作祟。我們不妨先看看,午時三刻具體是哪一個時間點吧。

關於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說法,大概起源於元代的戲劇。在元雜劇《龐涓夜走馬陵道》的臺詞中,是這樣說的:

劊子磨的刀快,只等午時三刻到來,便要殺壞了哩!

咱們再看看《元史》是怎麼說的。《元史·歷志》是這樣記載的:

日出為晝,日入為夜,晝夜一周,共為百刻。以十二辰分之,每辰得八刻三分刻之一。……春秋二分,日當赤道出入,晝夜正等,各五十刻……自秋分以及冬至,日出赤道外,去極浸遠,晝短而夜長。

所以,午時三刻應該是大約正午11點43分左右。不過,由於已經開始晝短而夜長了,所以秋分後的午時三刻,大太陽就比前一段時間越發直射地面了。即本來應該是正午12點直射的太陽,秋分後,由於白天短了,直射的時間就稍微提前了。

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工具

太陽直射很關鍵,因為沒有陰影(或者在日晷上的陰影最短)。按照陰陽學說,這個時辰的天候就是極陽。而執行死刑,象徵著極陰,因為生為陽、死為陰嘛。

在午時三刻,這個極陽的天候之下,執行極陰的殺戮,顯然,有陰陽調和的意味,對保護官家的劊子手頗為有利。不過,官方並沒有類似的明確規定。

古時的死刑分幾種?

自遠古以來,死刑有好多種。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死刑的種類也大為減少。我們還是從元代說起吧。元代的《大元通制》,對死刑有什麼具體的規定,原文如下:

死刑,則有斬而無絞,惡逆之極者,又有凌遲處死之法焉。

所以,元代的死刑,只有斬首和凌遲兩種了。這也體現了社會文明的些許進步。

在明清的律法中,死刑被分為立決(立即執行)和秋後決(秋後執行)兩種。但凡罪大惡極的,可以立即執行;其他的,如果趕不上秋後合適的時間段,就可以斬監候了。

戊戌六君子之譚嗣同,於1898年戊戌年八月一十三日慘遭殺害

我還是舉個例子吧。在清末的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六君子被清廷殺害。執行死刑的日子是1898年9月28日。

公曆1898年9月28日,農曆為戊戌年八月一十三日。這一天,是在秋分之後(當年秋分日是陽曆1898年09月23日),且也不屬於所謂的朔望日。所以,當時的清廷,選擇這個日子執行刑殺,是經過周密考慮的。

相關焦點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古代一天只有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而且古代一個時辰又劃分為八刻,每刻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5分鐘,古代的午時三刻,精準的用我們今天的計時方法來講的話,就是中午12:45。
  • 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到底有何玄機
    古代一些戲劇、小說中,處決死刑犯,一般都是在午時三刻下令執行死刑。午時是十一點到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差十五分鐘到十二點的時候。古人認為,午時三刻是一天當中陽氣最足的時候,太陽高懸天空中央,人的影子在此時是一天中最短的時刻,陽氣盛,適合做殺人這種陰事兒。死刑犯無論是犯了啥罪,都要在死後變成鬼的。
  • 古代秋後問斬跟午時三刻原來都來自於 「迷信」!
    每次看劇什麼,某個平民或者官員煩了錯誤就會被審判官說:「拉出去秋後問斬」,還有當把囚犯拉倒刑場之後會說午時三刻已到,行刑!現在的刑罰都是命令規定的時間是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可是上面提到的秋後是不是太籠統了點,也沒有規定那一天而只是說的秋後,有點讓人們捉摸不透,午時三刻這個可以好理解一點,可以說是一個記錄的時間,可是,為什麼每一個犯錯的人問斬的時候都會被提到午時三刻呢?難道就沒有別的時間可以選擇了嗎?還是這個時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 為什麼古代斬首犯人一定要選在午時三刻?真相終於被說出!
    午時三刻開刀問斬,是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說法,與之相配套的還有秋後問斬,推出午門斬首,菜市口砍頭等等。這些說法有什麼講究呢?咱們一個一個說道。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個字代替,午時就是正午十二點,一刻十五分鐘,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正午12:45.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殺人?因為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而陰氣對人是有害的,所以的選個陽氣重的時候。而一天之中午時三刻陽氣最盛,最適合殺人。但並非所有的罪犯都在午時三刻行刑。
  • 古代人斬首都是午時三刻,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11:45還是12:45?
    監斬官會抬頭看看天,然後在低頭看看身邊的一個日晷。然後把令箭往案桌前面地上一扔,然後大吼一聲:「來呀!午時三刻時辰已到!X了!」劊子手往刀上噴一口老酒,然後高舉再一揮臂,咔嚓!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啥?指的是幾點?古時的時間不是以1、2、3、4數字來計算,古時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兩小時。而是用子醜寅卯作標,又分別以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以方便好記。
  • 犯人問斬總在「午時三刻」?古裝影視劇是尊重史實還是套路太深?
    看古裝影視劇,凡有犯人問斬的情節,總是選在「午時三刻」問斬。為什麼總是這個時間呢?這個拍攝套路是尊重歷史還是另有原因?影視作品裡經常出現的情節其實,看古代法律並沒有明確在午時三刻問斬犯人的規定。比如唐朝法律規定問斬時間是未時到申時(現在時間下午一點到五點)。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這樣對應下來,午時也就是如今的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的時間。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古代為什麼都是「午時三刻」問斬,難道換一個時間就不行嗎?
    電視劇中一般開到問斬都是在午時三刻,為什麼是午時三刻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其實在唐朝的時期才把十二時辰分成了初和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就是午正三刻,按照子醜寅卯的推算,午時是十一點到一點,午時三刻就是接近中午十二點,當時太陽當頂,陰影最短,溫度最高。
  • 古代問斬為何選在「午時三刻」,這一時間到底有何寓意?
    小編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最令人激動的時刻大概就是在午時三刻犯人將要被問斬時,有人騎著馬來說「聖旨到」,然後犯人得救了。那麼這其中的午時三刻到底有何寓意呢?為何要在這個時辰問斬?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在午時三刻鐘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 揭秘為何古代要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相信很多的網友都看過很多的電視劇;什麼《包青天》《神探狄仁傑》等,還有許多古裝劇;其中都會有殺伐罪人,處斬囚犯的情節。「午時三刻,午門斬首示眾」,這樣的話,大家肯定不會陌生。那麼為什麼古人斬首囚犯都選在這個時刻呢?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時間呢?
  • 古代行刑為何都在「午時三刻」?是在忌諱什麼
    今天和大家探討一個困擾了我許久的問題,古代行刑為什麼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在舊小說和戲文中,乃至平時看的一些古裝電視劇裡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到法場,如果時辰還沒有到「午時三刻」的時候,不管是誰,都得要接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
  • 電視中選擇的「午時三刻」行刑,這一說法有什麼意義,是真是假
    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 ,經常能看到處斬犯人時,判官會說:「拉下去,明日午時三刻問斬」,為什麼一定是午時三刻,而不是別的時間呢?如果我說我國古代刑罰處置時間裡,根本沒有午時三刻這個說法,你信嗎?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刻約為14.4分鐘,「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午時」就是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此時是一天中太陽最強的時候。
  •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在諸多電影、電視劇中,我們總能見到這樣的臺詞:把某某某關押在大牢,秋後問斬,午時三刻問斬等等等等。每當看到此,小夥伴們總會疑惑萬分。古代帝王在斬殺臣子或者說有罪之人時,為何一定要在秋後問斬?有沒有可能在立春的時候就直接斬殺犯人?
  • 古時斬首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鐘
    對於斬首,行刑的時間都是規定在午時三刻,一旦到時間,劊子手就落下屠刀,人頭落地。那麼午時三刻,換算成現代時間的話,是什麼時候呢?古代的計時方法很獨特,古人把現代的二十四小時,也就是一天,劃分成了十二個時辰,相當於古代的一個時辰即為現代的兩個小時。而這十二時辰是根據地支來進行命名,也就是子時、丑時、寅時等。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這也就有了子時、午時、亥時等等時間的名字。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為什麼古代殺人要選在午時三刻?背後隱藏著什麼原因?
    而迷信的行為處處可見,值得一提的是就連官府處斬囚犯,都要選在午時三刻,大家知道背後藏著什麼原因嗎?無論是電視劇或一些古代文獻裡,我們都偶爾聽到看到「午時處斬」這個詞,其實這有一定的歷史沿襲,午時處斬一般又定為秋後處斬,準確來說是把犯下死罪的囚犯先關押起來,等到秋天之後,才擇日選在午時三刻的時間,命劊子手揮刀殺人。
  • 為什麼古代殺人要選在午時三刻?為什麼是秋後問斬?看完後背發涼
    相信迷信的事情比比皆是,值得說的就是哪怕是朝廷裡面對犯人的問斬,也會挑選在午時三刻鐘的時候,那麼大家知道這裡面又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嗎?古代的時間推算不管是在電視劇裡面還是古代文獻裡面,對於「午時問斬」這個詞語我們一定都是耳熟能詳了,其實在這裡面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
  • 「午時三刻」行刑,這是有什麼講究,還是古代法律規定?
    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只等午時三刻,監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導一聲:午時三刻「斬」字剛落,四下裡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 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原來玄機都在這!
    很多古代的影視作品中,要斬犯人的時候基本都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官就坐在那裡等午時三刻的到來。這是一個怎樣的時刻?以前人們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又分為時初和時正兩部分,而時初和時正又各分四個時刻,時初的時刻叫做初刻,而時正的時刻叫做正刻,所以一個時辰共分為了八刻。而午時指的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午時三刻是指午時的正時正刻,也就是時正段裡的第三個正刻,即12點45分。古代斬首為什麼都選在午時三刻?原來玄機都在這!古代斬首犯人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在人多的「鬧事區」或者「菜市場」等地。
  • 關於什麼是午時三刻的忌諱
    對於午時三刻的記憶,大概都是從小說影視裡午時三刻問斬這個古代官府殺犯人的習慣來的。那麼,這裡有什麼講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