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愛學習的書生,今天又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小知識了,我希望通過我每天都分享,朋友們都能有所收穫,或在精神,或在學識,有所得就是極好的。今天和大家探討一個困擾了我許久的問題,古代行刑為什麼一定要在「午時三刻」
在舊小說和戲文中,乃至平時看的一些古裝電視劇裡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到法場,如果時辰還沒有到「午時三刻」的時候,不管是誰,都得要接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
大家是不是也想到了自己曾經看過的一些橋段裡都有這方面的畫面,而為什麼當時行刑總是選在「午時三刻」?
細細說來啊,其實這個還是有一定講究的。這得從中國古代的計時辦法說起。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可分為八刻。午時就是十一點到一點,而午時三刻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
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做不成,以示嚴懲。
要說陽氣最盛,現代人的意識裡就是正午的時候,而到了14點左右,近地面空氣中的熱量才能達到最強值。
可是,古代盛行的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
那麼既然有午時三刻問斬,就沒要其他時刻的行刑嗎?答案是當然有的。古代牢裡的犯人都不少,午時三刻那一刻十五分鐘的時間夠斬幾個人的?
所以行斬刑也都是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
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做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
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舊小說和戲文中才多出現「午時三刻」問斬的畫面和場景。
由此可見,古代神鬼之說的封建迷信有多跟根深蒂固,大到國家祭祀,小及行刑選時都內有章法。
然而,「午時三刻」問斬犯人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
如此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也有一些體諒犯人的考慮,在最嚴厲的死刑裡都留有一絲善良用意,這也體現了古代嚴酷法治下尚存的一絲人道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