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說說古人行刑為什麼要定在「午時三刻」
看戲曲節目、歷史小說、古裝電影,常常會有「午時三刻開刀問斬」的話語出現。古人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行刑呢?「午時三刻」有什麼說法呢?我們先介紹一下古人是怎樣計算和稱呼時間的。
古人把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劃為十二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十二時辰為
子時(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丑時(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寅時(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卯時(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辰時(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
巳時(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午時(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時(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申時(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
酉時(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