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到底有何玄機

2020-12-22 漢周讀書

古代一些戲劇、小說中,處決死刑犯,一般都是在午時三刻下令執行死刑。

午時是十一點到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就是十一點四十五分,差十五分鐘到十二點的時候。

古人認為,午時三刻是一天當中陽氣最足的時候,太陽高懸天空中央,人的影子在此時是一天中最短的時刻,陽氣盛,適合做殺人這種陰事兒。

死刑犯無論是犯了啥罪,都要在死後變成鬼的。

雖然執行死刑是罪有應得的懲罰,可是變成了鬼就會來糾纏活著的人——比如抓捕他的捕快、判他死刑的官員、執行他死刑的劊子手等等。

據說選擇在陽氣最盛的午時三刻,就可以有效迴避死刑犯死後來糾纏,讓死刑犯做不成鬼,從而保障活人的安全。

對罪行較輕的罪犯可以選擇午時其它的時間,讓他死後可以做鬼。

而十惡不赦的罪犯,必須在午時三刻標準時間執行,目的是讓這樣的罪犯做不成鬼。

重罪的死刑犯被押赴刑場,一定要等到標準時間,如果錯過,只能帶回監獄,第二天再執行。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正午的午時三刻,是人比較睏倦的時候,選擇在人懨懨欲睡的時候執行死刑,也是考慮到減輕犯人的痛苦程度,還挺人性化是吧。

午時三刻問斬來源於戲劇、小說的描述,並不是歷朝歷代統一的標準。

比如說唐朝、宋朝,不能執行死刑的日子有很多,比方說正月、五月、九月不可以執行死刑,而每月的初一、初十、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也不可以執行死刑。

另外,二十四節氣、祭祀日、齋戒日、皇帝壽辰、太后壽辰、「雨未晴、夜未明」、春季萬物復甦等日子也不可以處決罪犯,這樣算下來,一年之中可以執行死刑的日子可謂寥寥可數,不過幾十天而已。

唐宋時期,執行死刑的時間大約在未時到申時之間,也就是下午一點到五點之間這段時間。明清沿用了唐宋的法律規定,但是對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文規定。

古代執行死刑有「秋後問斬」的說法,季節一般選擇在秋末冬初,古人認為這段時間萬木凋零,象徵著肅殺,這個季節處決罪犯,是為了順應天意。

相關焦點

  • 犯人問斬總在「午時三刻」?古裝影視劇是尊重史實還是套路太深?
    看古裝影視劇,凡有犯人問斬的情節,總是選在「午時三刻」問斬。為什麼總是這個時間呢?這個拍攝套路是尊重歷史還是另有原因?影視作品裡經常出現的情節其實,看古代法律並沒有明確在午時三刻問斬犯人的規定。比如唐朝法律規定問斬時間是未時到申時(現在時間下午一點到五點)。
  • 古代問斬為何選在「午時三刻」,這一時間到底有何寓意?
    小編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最令人激動的時刻大概就是在午時三刻犯人將要被問斬時,有人騎著馬來說「聖旨到」,然後犯人得救了。那麼這其中的午時三刻到底有何寓意呢?為何要在這個時辰問斬?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在午時三刻鐘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 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午時三刻是現在的幾點鐘?漲知識了
    不過古代處死犯人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會選擇在午時三刻斬首。古代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你知道午時三刻又是現在的幾點呢?我來告訴大家!古代的計時方式跟我們現在的不一樣。古代一天只有12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而且古代一個時辰又劃分為八刻,每刻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5分鐘,古代的午時三刻,精準的用我們今天的計時方法來講的話,就是中午12:45。
  • 揭秘為何古代要午時三刻問斬犯人
    相信很多的網友都看過很多的電視劇;什麼《包青天》《神探狄仁傑》等,還有許多古裝劇;其中都會有殺伐罪人,處斬囚犯的情節。「午時三刻,午門斬首示眾」,這樣的話,大家肯定不會陌生。那麼為什麼古人斬首囚犯都選在這個時刻呢?午時三刻又是什麼時間呢?
  • 為何古代一定要「午時三刻」斬首犯人?謎底終於被揭開!
    前言:在電視劇和電影中,大家經常能夠看到皇帝坐在寶座上,命令臣子將犯人「午時三刻問斬」,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將時間定在「午時」呢?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將就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這樣對應下來,午時也就是如今的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的時間。那麼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問斬呢?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在古代的時候,古人認為殺人後會有鬼魂的產生,變成鬼後的人會來糾纏抓捕它的捕快、判刑的官員和行刑的劊子手,屬於比較陰暗的事情,在殺人的過程中會產生陰氣,而陰氣對人體有害,而午時是一天當中陽氣較為最為濃鬱的時候,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段斬首犯人,所帶來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
  • 古代為什麼都是「午時三刻」問斬,難道換一個時間就不行嗎?
    電視劇中一般開到問斬都是在午時三刻,為什麼是午時三刻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其實在唐朝的時期才把十二時辰分成了初和正兩個部分,午時三刻,就是午正三刻,按照子醜寅卯的推算,午時是十一點到一點,午時三刻就是接近中午十二點,當時太陽當頂,陰影最短,溫度最高。
  • 古時的秋後午時三刻問斬說明了啥?
    因為古人相信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所以,古時執行死刑,按照規定是秋後問斬。至於,還必須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說法,在民間也較為流行,比如在元代以後的戲劇和小說當中,就常有此說法。其實,午時三刻的說法,基本上屬於市井各色人等的主觀臆測,並沒有太多的依據。
  • 午時三刻是幾點鐘?為何古代行刑要挑午時三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這也就有了子時、午時、亥時等等時間的名字。我估計人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午時的名字了,因為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很多當權者都會宣判犯罪的人午時三刻問斬,感覺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只要一犯罪可能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那麼你們有沒有好奇過,這是為什麼呢?午時三刻究竟有什麼魔力呢?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選擇午時三刻呢?
  • 古代行刑為何都在「午時三刻」?是在忌諱什麼
    今天和大家探討一個困擾了我許久的問題,古代行刑為什麼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在舊小說和戲文中,乃至平時看的一些古裝電視劇裡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在處決犯人時,朝廷的那些命官們的總會這樣說:「午時三刻,推出去斬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到法場,如果時辰還沒有到「午時三刻」的時候,不管是誰,都得要接著等,等時辰一到,才開刀問斬。
  • 古代處斬犯人為什麼要在午時三刻?午時三刻在現在是幾點呢?
    我們應該有很多讀者喜歡看古裝電視劇。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在劇情中看到,某人犯罪後,被判決午時三刻斬首示眾。我們都知道一天的時間是24個小時,但是古代的時間度量和我們現代人是不一樣的。那麼午時三刻究竟是什麼時間呢?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人們是怎麼計算時間的吧。
  • 古代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為什麼犯人斬首要等到午時三刻?
    古時候的午時三刻是指什麼時候?午時三刻,這些事情千萬不能做弈劍修身乘風去,斬妖除魔天地間!看古裝劇的時候,電視上經常會說:「午時三刻已到,開始行刑。」可是為什麼古時候在斬首的時候要等到午時三刻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殺人其實是在和閻王爺打交道,人死了之後,閻王爺就會派黑白無常來人間接死者的魂魄,而中午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也是陽氣最重的時候,黑白無常不敢在人間放肆。
  • 電視中選擇的「午時三刻」行刑,這一說法有什麼意義,是真是假
    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 ,經常能看到處斬犯人時,判官會說:「拉下去,明日午時三刻問斬」,為什麼一定是午時三刻,而不是別的時間呢?如果我說我國古代刑罰處置時間裡,根本沒有午時三刻這個說法,你信嗎?我們在電視中常見的殺人時辰就是「午時三刻」,為什麼是這個時間點呢,這其實和民間傳的鬼魂因素有關,當時的人們認為,一天中午時是 「陽氣」最盛的時候。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
  • 關於什麼是午時三刻的忌諱
    對於午時三刻的記憶,大概都是從小說影視裡午時三刻問斬這個古代官府殺犯人的習慣來的。那麼,這裡有什麼講究呢?
  • 古代斬首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午時三刻?
    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往往會被戴上沉重的手銬腳鐐,被囚車拉著趕到刑場。趕去刑場的路線一般都會經過鬧市區。在這個過程中,犯人往往會被圍觀的百姓丟一身的爛菜葉和臭雞蛋。在經歷了一通民怨之後,犯人才會被拉到刑場,然後在眾人的圍觀下被劊子手砍掉腦袋。
  • 為什麼古代斬首犯人一定要選在午時三刻?真相終於被說出!
    午時三刻開刀問斬,是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說法,與之相配套的還有秋後問斬,推出午門斬首,菜市口砍頭等等。這些說法有什麼講究呢?咱們一個一個說道。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個字代替,午時就是正午十二點,一刻十五分鐘,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正午12:45.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殺人?因為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而陰氣對人是有害的,所以的選個陽氣重的時候。而一天之中午時三刻陽氣最盛,最適合殺人。但並非所有的罪犯都在午時三刻行刑。
  • 古代秋後問斬跟午時三刻原來都來自於 「迷信」!
    每次看劇什麼,某個平民或者官員煩了錯誤就會被審判官說:「拉出去秋後問斬」,還有當把囚犯拉倒刑場之後會說午時三刻已到,行刑!現在的刑罰都是命令規定的時間是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可是上面提到的秋後是不是太籠統了點,也沒有規定那一天而只是說的秋後,有點讓人們捉摸不透,午時三刻這個可以好理解一點,可以說是一個記錄的時間,可是,為什麼每一個犯錯的人問斬的時候都會被提到午時三刻呢?難道就沒有別的時間可以選擇了嗎?還是這個時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 古時斬首為何一定要在「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鐘
    對於斬首,行刑的時間都是規定在午時三刻,一旦到時間,劊子手就落下屠刀,人頭落地。那麼午時三刻,換算成現代時間的話,是什麼時候呢?古代的計時方法很獨特,古人把現代的二十四小時,也就是一天,劃分成了十二個時辰,相當於古代的一個時辰即為現代的兩個小時。而這十二時辰是根據地支來進行命名,也就是子時、丑時、寅時等。
  • 「午時三刻」行刑,這是有什麼講究,還是古代法律規定?
    文/三叔小記小說裡,或電視劇中,總有這麼一段精彩又扣人心弦的劇情——劫法場。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如《水滸傳》第四十回「梁山伯好漢劫法場」說:只等午時三刻,監斬官到來開刀一個報,報導一聲:午時三刻「斬」字剛落,四下裡的好漢們一齊動手,首先上場的是虎形黑大漢,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從茶坊樓上半空跳下。
  • 古代秋後問斬有何玄機?是墨守成規還是另有所圖?
    在諸多電影、電視劇中,我們總能見到這樣的臺詞:把某某某關押在大牢,秋後問斬,午時三刻問斬等等等等。每當看到此,小夥伴們總會疑惑萬分。古代帝王在斬殺臣子或者說有罪之人時,為何一定要在秋後問斬?有沒有可能在立春的時候就直接斬殺犯人?
  • 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為什麼古代行刑,很多會選擇在這個時刻?
    大家看多了古裝劇,一定對犯人行刑的劇情太熟悉了,定要在午時三刻進行,而且每次要殺關鍵人物的時候總會在最後一刻沒有成功,不是有了皇帝或者上級官員的特赦,就是劫法場成功。那麼我國古代在選擇行刑時間上,為什麼偏偏是「午時三刻」呢?在這一時間行刑是有什麼講究和文化含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