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註冊了會議以後,就急匆匆去了陝西歷史博物館。
作為我心目中中國最好的博物館之一(其他的有北京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洛陽博物館),藏品之豐富精美自不必說。
博物館免費不免票,每天上午限量2500張,下午1500張,如果買了珍寶館(何家村出土文物展)門票(30元)或者壁畫館門票(300元,救命啊,搶錢啦),可以免排隊。
這個博物館的奇葩之處在於不讓帶自拍杆,難道是怕把玻璃拍碎了?
常規展廳有三個,分別展示史前到先秦、秦漢及兩晉南北朝、隋唐及以後。
看到了歷史書插圖裡的國之重寶,雖然有幾件是複製品。
比如:半坡遺址(姜寨)的那個扣小孩屍體的彩陶人面魚紋盆。
鳥蓋瓠壺:在廢品收購站發現的,若不是文物專家慧眼識珠,就要煉化了。
杜虎符:這是將軍的那一半,秦始皇的那一半並沒有。
彩繪雁魚銅燈:體現了古人的環保理念,雁子身體內裝水,油煙就會溶於水,減少室內的油煙汙染。
獨孤信多面體印章:作為中國歷史最牛國丈,鮮卑人獨孤信身份太多,於是把印章做成了二十六面體,想蓋什麼身份就蓋什麼身份,就是牛。
秘色瓷: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不用去法門寺,就可以看見秘色瓷,上面看像裝了水一樣晶瑩剔透,下面看簡直是半透明的。
赤金盆:也沒感覺有什麼特殊的,不就是個金盆麼,據說全中國只有兩個,物以稀為貴,用金片捶打製成,在盆口沿處向外彎折,形成便於手捉的邊沿。
器壁光滑規整,由內底中心點處向外有密集的粗細不一的螺旋紋,一直延續到腹壁,是現存時代最早、分量最重的古代金盆。
藍玻璃盤:古代不嚴格區分玻璃與琉璃。
通常半透明的為琉璃,透明的為玻璃。
在古代,玻璃工藝品比黃金還要貴重(呵呵,比黃金貴重的東西多了,比如各種寶石、鋁)。
白釉黑花臥美人枕(金代)
明代秦王的陶俑:聲勢浩大。
幻方鐵板:上面寫的是阿拉伯數字。
祭紅碗與祭藍碗(清雍正)
鬥彩饕餮方紋鼎:看來這個鬥彩技術還不成熟,比後世的粉彩、琺瑯彩差遠了。
常規展廳之後去了珍寶館,官方名稱是何家村出土文物展,何家村這個名字好像拉低了珍寶的品味,但實際上在唐朝這個地方是在長安城內的。
跟三星堆的出土文物皆來源於兩個坑類似,何家村的文物都來自兩個巨大的陶甕。
這批寶物究竟是土財主的,還是皇家的寶物,或者說是哪位王爺的寶物,現在還沒有定論。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銀器皿271件,銀鋌8件,銀餅22件,銀板60件,金、銀、銅錢幣466枚,瑪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帶10幅,玉臂環1對,金飾品13件,另有金箔、藥材、寶石等。
藥材有琥珀、上等鐘乳石等(呵呵)。
兩件國之重寶為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鎏金獸首瑪瑙杯。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是仿契丹人的皮革壺造型,舞馬即是宮中養的可以隨音樂起舞的馬。
鎏金獸首瑪瑙杯是盛酒的器具,把前面的金制壺蓋摘下來,酒可以直接流出來,這件器物為胡人的工藝,可能是外國傳入,也可能在中國的外國匠人製作。
整個酒杯的外形與瑪瑙本身的紋理高度契合,設計精妙,渾然天成。
其他出名的文物還有玉帶銙。
葡萄花紋銀香囊:應用了重力原理,香囊內的物品不會灑出。
赤金走龍:原件很小,大唐芙蓉園裡有放大版的模型哈哈。
然後去了壁畫館。
壁畫主要來自與各個王爺的墓葬,以及有名的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不允許拍照。
都是把原壁畫揭取下來,移送到陝西歷史博物館了。
壁畫內容以侍女為主,有肥胖的,有高髮髻的(頭髮裡填充假髮,地位越高,髮髻越高),有三五成群的,有拿團扇的,有拿拂塵的。
再如章懷太子墓的馬球圖、客使圖、狩獵出行圖,永泰公主墓的宮女圖,懿德太子墓的闕樓儀仗圖。
客使圖尤其驚豔,描畫了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鴻臚寺官員,均穿著初唐時期的朝服,似乎正在商討事宜。
後面三位,為首一人禿頂,濃眉深目,高鼻闊嘴,身穿翻領紫袍,腰間束帶,足穿黑靴,推斷應是來自東羅馬的使節。
中間一人面龐豐圓,鬚眉清晰,朱唇,頭戴尖狀小冠,冠前塗紅色,旁邊加插鳥羽,身穿寬袖紅領白短袍,下穿大口褲、黃皮靴,推斷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國使節。
最後一位頭戴翻耳皮帽,圓臉,身著圓領黃袍,腰間束黑帶,外披灰藍大氅,下穿黃色毛皮窄褲、黃皮靴,應來自我國東北靺鞨族。
最後看了臨時展廳:陝西老物件展,從民國到改革開放。
其實除了西安電影製片廠的幾張海報和陝西的老品牌以外,都是全中國的老物件了,不只是陝西特有。
歷史博物館出來後去了大明宮遺址公園。
顧名思義,這裡僅剩下「遺址」了。
公園分免費區和收費區。
收費區包括丹鳳門的城樓、含元殿開始到太液池的部分、丹鳳門旁邊的考古體驗區。
免費區共享單車是可以隨便進入的。
大明宮就在唐長安城的東北角之外,面積為北京故宮的4倍。
2007年遺址區未拆遷之前有學校和6個城中村,現已悉數搬走。
在大明宮遺址上復原了丹鳳門、太液池。
丹鳳門在歷史上首創了5個門洞的城門,留有夯土遺蹟。
已在原址復建。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建築規模遠大於紫禁城太和殿。
臺基保存較好。
殿基高於坡下15米,主殿面闊11間,進深4間,有副階,坐落於三層大臺之上。
殿前方左右為翔鸞、棲鳳二閣,殿兩側為鐘鼓二樓,殿、閣、樓之間有飛廊相連,成「凹」字形。
翔鸞、棲鳳二閣之下有倚靠臺壁盤旋而上、彎彎曲曲的的龍尾道。
含元殿後是宣政殿和紫宸殿。
之後參觀了大明宮中央博物館。
展出的主要是遺址內出土文物、大明宮歷史沿革。
有趣的是遺址區內還出土了漢墓。
後來我才知道,兵馬俑坑內也有漢墓發掘。
漢朝人的墓地還真是無處不在。
又參觀了大明宮微縮模型。
望仙臺原本有很高,現在也只剩下方臺遺址了。
太液池是中日聯合挖掘的,按照原來的湖堤原地復原了。
玄武門遺址:此玄武門非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那個玄武門,事實上,唐代很多宮殿的北門都是玄武門,紫禁城北門在明朝也叫玄武門,清朝改稱神武門。
玄武門之變發生時,大明宮還沒開始建呢!
政變結束,李淵退位後,唐太宗想著原來的宮殿位於窪地,夏天溼熱,才要在龍首原(「原」是高高的臺地之意,如白鹿原、五丈原、鹹陽原、「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建一座給太上皇建一座新的宮殿。
麟德殿遺址:大明宮中最主要的宮殿之一,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規制宏偉,結構特別,是中國古代形體組合最複雜的大建築群。
晚上與安娜、楚、銓在回民街匯合,吃了老米家羊肉泡饃、老酸奶、賈三清真包子(牛肉灌湯包)、柿子餅、紅柳烤肉(10元錢,真便宜)、希木炒酸奶,還買了超級好吃的蜜汁杏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