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烏克蘭一位廚師端著一鍋紅菜湯到文化部,要求官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紅菜湯列為烏克蘭非物質文化遺產;惹得俄羅斯官方很不高興,俄政府推文強調:紅菜湯是俄羅斯傳統食品……
「紅菜湯是我們烏克蘭的歷史」
法新社基輔12月1日刊文稱,烏克蘭廚師葉夫根·克洛波堅科從未料到自己會成為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的中心人物。
然而事實就是這樣,原因是這名33歲的廚師極力主張將紅菜湯列為烏克蘭的歷史遺產,那是用甜菜和捲心菜烹製的傳統菜式。
克洛波堅科畢業於藍帶烹飪藝術學院,目前在基輔市中心開了一家著名的餐館,他告訴本社記者:「我真的不想稱之為紅菜湯之戰,但這是不爭的事實。」
這名廚師表示,他很氣惱世界各地餐館——包括「所謂烏克蘭菜」特色的餐館——都把紅菜湯稱作俄羅斯湯品。
因此,10月,他端著一鍋紅菜湯來到烏克蘭文化部,說服官員向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申請將紅菜湯列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UNESCO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上已經有法國美食、那不勒斯披薩和喬治亞葡萄酒。
文化部答應了,表示準備在明年3月份的最後期限之前向UNESCO提出申請,以便該組織在12月進行審核。
莫斯科勃然大怒。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在推特上說:「紅菜湯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和立陶宛等眾多國家的國民食品。」
俄羅斯政府很快也在自己的推特帳戶上發文,稱紅菜湯是「俄羅斯最著名、最受人喜愛的菜式之一,是傳統菜餚的標誌」。
烏克蘭人聲稱,紅菜湯首次見諸記載是1548年在一名歐洲旅行者的日記裡,這名旅行者在基輔附近的一個市場裡嘗到了這道湯。他們說,很久以後,它才隨烏克蘭定居者傳到俄羅斯。
1991年蘇聯解體後,基輔和莫斯科之間的緊張關係幾十年來愈演愈烈。2013年基輔發生親西方的民眾起義,隨後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東部的分裂分子,俄烏對抗加劇。
在克洛波堅科看來,紅菜湯之爭的關鍵其實是烏克蘭的身份認同。這個國家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當今烏克蘭的很大一部分曾經是沙俄的一部分,該國後來成為蘇聯的組成部分。
他說:「當我開始研究烏克蘭食品和烹飪時,我發覺烏克蘭根本不存在烏克蘭菜。全是蘇聯的。」
他說,蘇聯「吞下」烏克蘭,「把它嚼爛了再吐出來……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該是什麼樣子」。
但克洛波堅科認定有一樣東西是絕對屬於烏克蘭的,那就是用甜菜和捲心菜做的湯。
他說:「我明白了,把我們團結起來的就是紅菜湯。每個人可能不一樣,我們吃的紅菜湯各有各的做法,但總之都是紅菜湯。」
克洛波堅科說,申請書裡不會附上紅菜湯食譜,因為「沒有人知道正宗做法」。
他說:「我們將著眼於更大的範圍,著眼於烏克蘭的紅菜湯文化。」他表示,其「重要意義絕不僅僅在於湯品本身」。
烏克蘭民族學家兼歷史學家奧廖娜·謝爾班說,把紅菜湯跟俄羅斯聯繫在一起是「荒唐的」。
謝爾班邊煮紅菜湯邊說:「紅菜湯是我繼母乳之後吃到的第二道美食。孩子一斷奶,我們就會給他喝紅菜湯。」
現年40歲的謝爾班說,與法國人和義大利人不同,烏克蘭人不太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對自己國家的美食「缺乏自豪感」。
7年來她堅持在烏克蘭中部的一個村莊組織紅菜湯節來推廣這道菜。本月,她開辦了一家專門介紹紅菜湯的博物館。
「紅菜湯是藝術、是語言、是文化。紅菜湯是我們烏克蘭的歷史。」謝爾班說。
「當所有人圍坐在桌前,槍炮便安靜了下來」
另據法國《快報》周刊網站11月7日文章,紅菜湯是俄羅斯的還是烏克蘭的?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下面來看看一道紅菜湯是如何加入東歐地緣政治較量當中的……
繼坦克和假新聞之後,紅菜湯正在變成爆發自2014年的烏克蘭和俄羅斯戰爭中的另一種武器。烏克蘭文化部最近宣稱,這道著名的紅色蔬菜濃湯是「該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而這一提議讓莫斯科難以接受。
而且,烏克蘭的這項提議或將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烏克蘭紅菜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實率先出招的是俄羅斯人:2019年5月,俄羅斯的一個官方推特帳號在其發布的一段短視頻中炫耀稱:「永恆的經典!紅菜湯是最為著名且最受好評的俄羅斯菜之一。」
今年10月,因重新發掘烏克蘭美食而聞名的基輔大廚葉夫根·克洛波堅科現身烏克蘭文化部,並帶著一鍋5升的濃湯和一摞厚厚的檔案,這些檔案是在該國26個地區收集的研究文獻。這是在證明紅菜湯不屬於俄羅斯……事情沒那麼簡單。
美食文化專家奧廖娜·布拉琴科宣稱:「紅菜湯誕生的日期和時間都不清楚。」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乃至白俄羅斯和波蘭,紅菜湯的做法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發生了演變。除了主料(甜菜、捲心菜、土豆、洋蔥、胡蘿蔔……)不變之外,還大概有70種創新做法。在莫斯科看來,烏克蘭的反擊手段十分下流。一家俄羅斯報刊怒稱:「基輔為掀起一樁國際醜聞找到了一個新理由。」
餐廳老闆鮑裡斯·阿基莫夫是為數不多呼籲雙方和解的人之一。他表示:「紅菜湯的起源為何如此重要?反過來看,這是一道拉近雙方關係的菜品。當所有人圍坐在桌前,槍炮便安靜了下來。」但是,這種呼籲目前應聲寥寥。
【來源:參考消息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