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十八子手持,獨具一格的審美!

2021-02-19 收藏國際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收藏國際


收而不研者俗  藏而不鑑者傻

文物 | 書畫 | 陶瓷 | 玉器 | 珠寶 | 名石 | 紅木 | 文玩

       十八子,又叫作手串、念珠。一般選用十八顆小圓珠,中間加兩顆精緻大氣的母珠、三通和墜腳組成,故又稱為十八子。是文人雅士的最愛、除了用來玩珍賞之外,也常用來互相饋贈表達情意。

       古時十八子手串多採用珊瑚、翡翠、瑪瑙、碧璽、蜜蠟、水晶、綠松石等名貴材質製成,色澤豔麗、雕工精湛,富貴無比,不僅富有裝飾效果又便於攜帶,因此是宮廷富貴人家非常喜歡佩戴的裝飾物。




       十八子手串和朝珠都是清代服飾中的佩件,不過朝珠原是納入禮制的,自有等級分明的各種規定,輕易越不得規矩。以下為清宮皇后圖,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掛兩盤紅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

      十八子則不然,它的佩戴可以不受等級約束,更為自由隨意。從式樣上說,十八子是朝珠的儉省和縮略,一般選用十八顆小圓珠,中間加兩顆精緻大氣的佛頭、一佛頭塔和墜腳組成。


       手串,原本應是握在手中念經計數的工具,屬佛珠的一種。一般選用十八顆小圓珠,中間加兩顆精緻大氣的佛頭、一佛頭塔和墜腳組成,故又稱為十八子。清代以來,因材質、色澤、雕工的精美,手串已成為文人祈福納祥、把玩珍賞之物,也是互相饋贈的禮品。古時佩帶手串,穿對襟衣時,掛在第二顆紐扣上;穿大褂衣時,則掛在腋上方的襟鈕上,也可挽在手腕或握於手中。


      

      手串質地多由翡翠、紅寶石、水晶等製成圓珠,選一精緻的墜角系在上端,戴在衣襟扣上。手串與墜角呈下垂狀。也有綠松石、瑪瑙、蜜蠟、伽楠香等質地的,都是根據服裝顏色選擇合適、鮮明的手串佩戴,以增加美感。中國歷史博物館有幅清乾隆時的香妃畫像。香妃身穿大紅色便裝,頭梳蓬鬆髮髻,左右斜插兩支翡翠髮簪,耳戴翡翠三連環耳墜,手腕上戴著翡翠手鐲,衣服右大襟第二扣上戴一串黃瑪瑙手串,墜角則配以大珍珠與翡翠珠。整體看,色彩和諧,給人以雍容富貴之感。


       根據服裝顏色選擇合適、鮮明的手串佩戴,不僅可以點亮整個造型,還可以提升氣場,彰顯品位,因此手串也逐漸成為現代人喜歡的配飾,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各種材質按照不同的造型組合起來,獨特且有品位,不流於俗。



       十八子,又叫作手串、念珠。一般選用十八顆小圓珠,中間加兩顆精緻大氣的母珠、三通和墜腳組成,故又稱為十八子。是文人雅士的最愛、除了用來玩珍賞之外,也常用來互相饋贈表達情意。

       古時十八子手串多採用珊瑚、翡翠、瑪瑙、碧璽、蜜蠟、水晶、綠松石等名貴材質製成,色澤豔麗、雕工精湛,富貴無比,不僅富有裝飾效果又便於攜帶,因此是宮廷富貴人家非常喜歡佩戴的裝飾物。




       十八子手串和朝珠都是清代服飾中的佩件,不過朝珠原是納入禮制的,自有等級分明的各種規定,輕易越不得規矩。以下為清宮皇后圖,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掛兩盤紅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

      十八子則不然,它的佩戴可以不受等級約束,更為自由隨意。從式樣上說,十八子是朝珠的儉省和縮略,一般選用十八顆小圓珠,中間加兩顆精緻大氣的佛頭、一佛頭塔和墜腳組成。


       手串,原本應是握在手中念經計數的工具,屬佛珠的一種。一般選用十八顆小圓珠,中間加兩顆精緻大氣的佛頭、一佛頭塔和墜腳組成,故又稱為十八子。清代以來,因材質、色澤、雕工的精美,手串已成為文人祈福納祥、把玩珍賞之物,也是互相饋贈的禮品。古時佩帶手串,穿對襟衣時,掛在第二顆紐扣上;穿大褂衣時,則掛在腋上方的襟鈕上,也可挽在手腕或握於手中。


      

       手串質地多由翡翠、紅寶石、水晶等製成圓珠,選一精緻的墜角系在上端,戴在衣襟扣上。手串與墜角呈下垂狀。也有綠松石、瑪瑙、蜜蠟、伽楠香等質地的,都是根據服裝顏色選擇合適、鮮明的手串佩戴,以增加美感。中國歷史博物館有幅清乾隆時的香妃畫像。香妃身穿大紅色便裝,頭梳蓬鬆髮髻,左右斜插兩支翡翠髮簪,耳戴翡翠三連環耳墜,手腕上戴著翡翠手鐲,衣服右大襟第二扣上戴一串黃瑪瑙手串,墜角則配以大珍珠與翡翠珠。整體看,色彩和諧,給人以雍容富貴之感。


       根據服裝顏色選擇合適、鮮明的手串佩戴,不僅可以點亮整個造型,還可以提升氣場,彰顯品位,因此手串也逐漸成為現代人喜歡的配飾,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各種材質按照不同的造型組合起來,獨特且有品位,不流於俗。



E N D -

推薦閱讀 -

收 藏 國 際

收的是文化,藏的是感情


藝術道 ID:yszdao

最國學ID:zui-gx

合作、投稿:sctxia@163.com 

QQ:1762239581    主編微信:13466422688

相關焦點

  • 《延禧攻略》火了十八子,水晶十八子手串你會怎麼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十八子」,也就是人人都愛的富察皇后時時不離手的那串「水晶手串」~手串是清代後宮嬪妃日常生活的裝飾品,可挽在手腕上或拿在手中,也可掛在便服衣襟的鈕扣上,用十八顆圓珠串成,故稱「十八子手串」,或稱念珠,亦稱佛珠,數珠。十八子是由佛珠演變而來,屬佛珠的一種。
  • 書畫收藏:清代宮廷畫真偽辨析
    書畫收藏:清代宮廷畫真偽辨析在清代宮廷畫200多年的過程中,創作了內容豐富、數量眾多、藝術精湛的作品。而為謀取私利而偽造假畫亦屢見不鮮。本文就宮廷畫如何辯偽問題,作一些初淺的探討。
  • 館藏 清代翡翠
    此作品雕鏤精細,鳳紋為清代宮廷的典型樣式。 清代,翠、珊瑚、粉色碧璽、珍珠都屬貴重材料,此作品將其集於一體,在清代宮廷首飾中亦屬珍貴。 清代宮廷製造的玉爐是從明代玉爐演變而來同時又仿古彝器,增加了裝飾效果,多用於陳設。
  • 清代宮廷珍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瀋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開幕以來受到觀眾熱捧。該展通過「皇權與秩序」「生活與習俗」「陳設與清供」「藝術與信仰」「文治與武備」五個單元,集中展示瀋陽故宮博物院典藏的200餘件(套)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同時還精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30餘件(套)清宮器物參與展覽。圖片來源:ic photo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瀋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開幕以來受到觀眾熱捧。
  • 新書丨《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
    內容簡介《最後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是對清代宮廷社會的全景式解讀。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討論了清代宮廷的物質文化、社會結構和禮儀制度。通過詳盡的資料整理和細緻入微的考察,《最後的皇族》首次生動揭秘了清代的宮廷生活,全面展示了清代宮廷服飾、語言、飲食、文化政策等方面鮮明的民族風情,深度剖析了宮妃、皇子、僕從等清廷內部人員的權利體系和組織運作,詳細闡釋了登基、壽禮、祈雨、喪葬等公共或私人儀式的舉行辦法和信仰文化意義。
  • 十八世紀清代宮廷的西洋玻璃器
    及至清代,玻璃器在宮廷被廣泛運用,或以為玻璃窗、玻璃鏡,而成為生活之側面;或作為望遠鏡、放大鏡,而蘊藉西洋科學之精髓;或經造辦處之巧思匠運,而成案頭之雅玩清供,怡情養性。如玻璃胎畫琺瑯,肇始於康熙時期,由清代造辦處首創。琺瑯以石英、長石、硝石、碳酸鈉等加上鉛、錫的氧化物,燒制而成,其與玻璃的熔點比較接近,燒造溫度難以準確把握,其難度也遠遠高於金屬胎或瓷胎畫琺瑯。
  • 《御茶膳房》檔案揭示清代宮廷裡的飲食偏好
    文/鄭南 運營/祥哥清代宮廷飲食,是既往文字、文物記載中國四千年封建國家宮廷飲食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清代宮廷飲食的食事規模、禮儀建制、管理模式、文化積累等,均超越了在其之前的任何皇朝。與既往封建國家宮廷飲食文化相比,清代宮廷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保存了約近二億字的膳事實錄——— 《御茶膳房》檔案。
  • 14張名畫,1分鐘讀懂極致奢華的清代宮廷日常
    清代宮廷生活探究 從衣食住行到行樂消遣,宮廷御用之物都是極其考究精緻的,不但名貴,更有文人的風雅之趣。本期,御承君就帶大家深度感受下清代宮廷的日常生活。 著裝 實用與禮儀兼備
  • 清代宮廷雅樂「清音十番」
    清代宮廷燕饗雅樂,也就是「清音十番」的部分曲子,竟也歷經滄桑,流傳至今。   從大內到民間  清音十番的得名,是因為其樂曲源自江南絲竹「十番」,由於演奏手法或樂器多種多樣,故稱。在「十番」前冠以「清音」,則取義「山水清音」;也有人說是宮廷為了跟民間音樂——他們所認為的「濁音」相區別。清音十番屬於宮廷音樂中的燕饗樂,在宮中的小型便宴上演奏。
  • 美術研究|清代宮廷宗教建築所體現的宗教文化特徵!
    清代宮廷建築作為宗教文化的載體,體現出獨特的文化特徵。本文聚焦清代宮廷宗教 建築與宗教文化之間的關聯,通過分析孝道思想在宮廷宗教建築中的反映和佛、道兩教在宮廷生活中的作用,可知儒、佛、道三教是密不可分的一個系統, 進而總結清代宮廷宗教文化的民族特色。
  • 此茶碗製作工藝精緻,優美,為清代晚期宮廷金質藏品中的珍寶
    此茶碗製作工藝精緻,鏨刻的紋飾與字體規整、優美,為清代晚期宮廷金質藏品中的珍寶。 八成金帶座佛龕,清,通高12.5cm,長8.6cm,寬4.6cm。   佛龕八成金質,正面鑲玻璃,周邊為累絲纏枝蓮花紋。佛龕頂部、底部及側面均飾累絲卷草紋。背面有銀質插門,周邊亦為累絲纏枝蓮花紋。
  • 宮廷家具細節欣賞
    宮廷家具用料之考究、設計之精美、內涵之豐富,一邊可以流連在家具長廊,另一邊也可以沉浸在一桌一椅的場景之中。30餘件精品家具,件件別出心裁,值得學習。展覽中雖擺在旁側犄角位置,卻難以忘懷它那鹿角的自然形態,椅子的造型巧妙地相結合,清代宮廷匠師大膽創新的精神和高超的藝術才能,讓人折服。丨檀嵌黃楊木雕雲龍寶座屏風丨屏風是紫檀木質的材質,顯示出八字三屏式的樣子。
  • 清代進士鄒一桂,不僅飽讀詩書,他的畫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
    其中清代進士鄒一桂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書畫上,有著深厚的造詣,尤其是他的花鳥畫,在清代首屈一指。鄒一桂是清代雍正五年二甲但第一名進士,他和揚州八怪是同時期的人。但是他與揚州八怪有著不同之處,當時的揚州八怪大多以賣畫為生額,鄒一桂憑藉著自己的才華中進士,進入了翰林。
  • 典型的清代宮廷畫風,張若靄、張若澄兄弟合繪《秋山撫琴》
    清代早期,官場上有一個張氏家族,歷經康雍乾三朝,受盡恩寵。張氏家族崛起後的一代大官叫張英,官至大學士。張英的兒子叫張廷玉,也成為了大學士。張氏家族的第三代有兩位佼佼者,分別是張若靄和張若澄。張若靄參加科舉考試,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
  • 【閒暇】揭秘清代宮廷裡的神秘玩具
    為讓孩子們體驗一把「虛擬人生」,宮裡曾備齊全套只能託在掌心的宮廷生活用具,如小瓷茶具、小銀酒具、錫制小火鍋、小銀累絲桌椅、小水菸袋、小如意,甚至還有藤編小籃子可以模仿大人購物,小手搖紡車可以模仿大人紡線,配上中式的傀儡人或西式的滑稽木偶比劃一番非常有滋有味。
  • 清代宮廷用羊毛織物——氈、毯、哆羅呢隨處可見,來源主要有三類
    這些牧場可收穫豐厚的羊毛,為宮廷羊毛織物提供充足的原料。地方進貢。古代甘肅、內蒙、寧夏、新疆、西藏等西北民族將落在地上的羊毛收集起來,稱拾毛。山羊絨的採毛,據記載有兩種方法:梳絨,即用竹篦梳下絨毛;拔絨則是對較細的山羊絨,用手指甲沿著它的生長方向拔下。
  • 深度踐行公益教育項目「十八子」計劃正式啟動
    隊員,若干個孩子成為候補「十八子」隊員。若「十八子」隊員在參與過程中主動或被動退出,或不能堅持,則由候補隊員或其他感興趣的孩子們頂替。最終,所有家長及隊員將按照參加活動次數、表現、自己貢獻積分最終確定,一年半計劃結束時根據積分選出排名前十八名孩子,成為最終十八子。
  • 宮廷之風,清代家具收藏的特色!
    另外為了滿足華麗富貴的裝飾和陳設心理,促使清式家具更加花樣不絕,著意講究紋飾美,所以藉助優質硬木堅韌、細緻的特點,和清代材料充足的優勢,利用厚重寬大的形體,採用各種題材的花紋圖案加以精雕細刻。色彩的裝飾效果更強烈鮮明,清代家具注重運用不同材料和工藝,使裝飾更顯得異彩紛呈。除傳統的嵌石、嵌螺鈿以外,嵌瓷、嵌金屬、嵌琺瑯等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審美趣味。為了滿足居室陳設日益發展的需要,成堂整套的家具在清式家具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為了顯示財富和氣魄,清代居室大廳中,竟有用「八景」「十景」椅作排列陳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