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清平樂》火了,但大家最關注的竟不是劇情、演員演技,而是——這朝堂的陣容,妥妥的是上學時期的「背誦並默寫全文天團」呀!不信你看:晏殊、歐陽修、範仲淹……哪一個不是學生時代的噩夢?
直到現在,孩子們在語文課上還是最怕聽到那句話:「今天的作業,把這首詩背下來。」
而我們也最怕老師的指令:「請家長監督孩子背詩,並錄製視頻發到群裡打卡。」
我們欲哭無淚,原以為畢業了就能擺脫古詩詞的侵擾,沒想到,看著神獸們背詩更痛苦,尤其是神獸們吭哧了一個小時還沒背下來,或者睡一覺轉頭就忘,我們是又著急又上火。
死記硬背當然效果不佳,但如果孩子們掌握了以下的背誦方法,相信再難的古詩詞,他們都能10分鐘搞定!
接下來,我以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為例,分享我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孩子們的背誦方法。(這首詞收錄於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作者: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01.了解古詩詞創作背景
背誦古詩詞是一上來就開始搖頭晃腦背誦嗎?並不是的。如果孩子們一上來就為了趕緊完成背誦任務,開始哇啦哇啦死背,相信我,結果一定會是:
首先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讓孩子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經歷。學校有的時候並不會將古詩詞的背景講述得很細緻,這是背誦的弊端所在,因此平時我們應該抽出一些時間,將這部分知識要點為孩子補充上。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創作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當孩子們了解了這一點之後,他們就留下了印象:這是一首寫夏夜的詩,所描寫的肯定是夏天的景色;而且這是一首寫田園生活的詩,因此像「大漠」、「孤煙」等邊塞詩詞的意象是肯定不會出現的。這樣,孩子首先對這首詞到底描寫的是什麼,就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02.整體誦讀,在腦海中勾勒畫面
接下來,仍然不要著急背誦,先讓孩子整體誦讀幾遍,這一步是為了正音、梳理句意。
緊接著,讓孩子合上書,開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就好像在畫一幅畫一樣,邊繪畫,邊複述作者的經歷——
畫中首先要有人物,人物是誰呢?辛棄疾。什麼時間呢?一個夏夜。他在幹什麼呢?或者說,他看到了什麼呢?他在夏天的夜晚出門散步,看到月亮升起,驚擾了樹上的喜鵲,清涼的風吹來了,有蟬叫,有蛙鳴,還有稻花的香氣。
你看,整首詞的上闕孩子就複述出來了。我們都喜歡有畫面感的事物,這樣能將抽象的詩句具象化,因此通過在腦海中勾勒畫面,直到孩子能夠將整首詩詞的內容複述下來,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步了。
03.羅列古詩詞中的意象
可能很多孩子都不太明白「意象」究竟是什麼,其實意象就是包含了作者情感的物象,再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古詩詞中出現的所有景物。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儘可能地將古詩詞中所有出現的景物一一羅列出來,並且分類:
作者看到了什麼?明月、喜鵲、星天、茅店、社林、溪橋。作者聽到了什麼?蟬叫、蛙鳴。作者聞到了什麼?稻花香。作者感受到了什麼?清風拂面、雨點打在身上。
快速提取出關鍵意象,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記憶古詩詞中的關鍵信息點,孩子們經常背了上句忘了下句,其實是由於關鍵信息點沒記住,即使想回憶也無從下手。
04.開始背誦
好了,準備工作就緒,接下來就可以真正進入背誦環節了。在背誦的時候,多問幾個為什麼,怎麼樣了,幫助自己回憶。
比如:作者出門散步,看到了月亮。月亮怎麼樣了呢?月亮出來,驚擾了樹上的喜鵲——「明月別枝驚鵲」。有一陣風吹來,不僅吹在了作者身上,還吹在了誰身上?蟬,於是蟬叫了起來——「清風半夜鳴蟬」。
通過想像腦海中的畫面,回憶關鍵意象,不斷追問自己怎麼樣了,一對比,一走心,一過腦,一思考,不知不覺,古詩詞就自動進入到大腦裡了。
05.探究精妙用詞
已經背完了詩,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不是的,我們還需要對詩詞中的重點字詞進行理解。
為什麼是「驚鵲」,不是「叫鵲」或者「鬧鵲」?因為月亮升起並沒有聲音,但是明亮的月光照在喜鵲身上,讓喜鵲誤以為天亮了,突然驚醒了,在靜謐的環境中加入一個「驚」字,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動態美感。為什麼不先說聽取蛙聲一片,再說稻花香裡說豐年?因為先交代「說豐年」,讓人產生疑惑,是誰在說呢?是莊稼人嗎?往後一看,不是耶!是青蛙,青蛙在稻花中閒聊天呢!既設置了懸念,又運用了擬人修辭,是不是很美呢?
當孩子們對古詩詞中的精妙用詞有所思考和理解之後,他們就更能明白為什麼作者要這麼寫作,背誦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出現千奇百怪的錯誤啦!
你看,背誦古詩詞其實並不難,孩子們不需要死記硬背,而是應該順著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來,勾勒畫面,理解用詞和情感,這樣背出來的詩詞更真誠、更具有感染力。
按照這5步就完成背誦任務了嗎?是的,完成了,但也還沒完成。
作為一名老師,我常常會告訴我的學生,古詩詞不是用來背的,是用來感受的。我希望的孩子們不是為了完成一次作業、一次考試背詩詞,而是當某一個夏夜走在路上,看到升起的圓月,聽到幾聲蟬鳴,回想起那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會渴望到鄉村去聽聽青蛙說豐年。這是我希望孩子們感受到的,也是作者希望大家感受到的。
願屏幕前的你和孩子們,都能體會到古詩詞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