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打卡挑戰賽#
體檢,是每個人都有的經歷。有時,因為入職需要,被迫做體檢;有些人,則是重視自己的健康,定期進行體檢。體檢年年做,面對名目繁多的項目,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呢?讓更多人困惑的是,遇到體檢報告出現異常結果的時候,怎麼辦?俗話說,做體檢容易,看報告難,不是一頭霧水,就是被超標的結果嚇暈。咱們現在就來解讀相關的基礎信息。
體檢,是維護健康的重要措施,目的是及時發現隱藏的疾病或健康問題。不過,由於大家都明白的原因,這事兒,有點走樣,甚至離譜。過度安排體檢項目,不僅騙人多掏錢,還可能遺漏真正需要檢查的重點。因此,做體檢時,除了基礎的項目外,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機體變化規律,有所側重地進行檢查。總的策略是,20歲防傳染病;30歲查代謝;40歲盯緊心臟;50歲重點看骨骼和腸道;60歲以上,應全面檢查。
按照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年輕人體檢,需要注意傳染病篩查,比如,體檢項目要包括肝功5項和血常規,還要拍胸片,以便篩查肝炎和肺結核;30歲左右,久坐較多,活動減少,山吃海喝,壓力很大,應該注意代謝狀況,需要增加尿酸和血糖檢查,最好是檢測糖化血紅蛋白;40歲以後,需要關注心血管狀況,應該檢查血脂及血壓,並且了解心臟功能和動脈情況;50歲,特別是女性,應該檢查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此外,還要進行腸道檢查,每2到3年,進行腸鏡和胃鏡檢查,高風險人群,需要每年檢查1次;60歲左右,在退休前後,需要進行全面體檢,包括心腦血管、糖尿病、腫瘤、腎功能、甲狀腺疾病等篩查,還要注意聽力和眼底病變的預防檢查。
體檢項目中,血常規、尿常規、血液生化等3項內容,是基礎的內容。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計數是重要的免疫指標,會在感染時出現異常,某些腫瘤患者,也會出現計數的增高;血紅蛋白反映攜氧能力,指標降低,屬於貧血;血小板計數,反映凝血功能,也是某些血液病及腫瘤的參考指標。尿常規,主要了解尿蛋白及尿隱血情況,結合其他指標,可以反映腎功能情況。血液生化檢查的內容很多,通常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的狀況。目前的體檢,多數都會安排癌胚抗原檢查,這是1個廣譜的腫瘤標誌物,但是,特異性不強,靈敏度不高,通常,癌胚抗原陽性,需要安排其他的全面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腫瘤。
體檢,基本項目的設置,包括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檢查過程,大家都有經歷,重要的事情是,做完這些檢查,其實只是完整體檢的第1步。接下來,按照體檢結果進行幹預,才是體檢的關鍵。目前的策略是分層管理,按照基本體檢發現的重要異常結果,分為A類和B類進行幹預。A類是指需要立即進行幹預,否則會導致嚴重後果或危及生命;B類是需要進一步檢查,以便明確診斷。比如,血壓測量,收縮壓超過180mmHg,或舒張壓超過110mmHg,就需要休息後重複測量,如果測量值仍然如此,就需要留置觀察,做更詳細檢查。因此,拿到體檢報告後,應該重視報告中註明的相關建議,按照提醒進行複診。
體檢結束後,需要按照建議進行定期複查,或者配合生活方式改變,才能達到維護健康的目的。比如,甘油三酯指標較高,提示體內甘油三酯過量,會導致肥胖,如果沉積在血管壁就可能造成動脈硬化,淤積到心臟會導致心臟肥大,堆積到肝臟則引起脂肪肝。看到這樣的異常,應該飲食清淡,積極鍛鍊,必要時應該在大夫指導下,服用藥物降脂。特別是那些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標者,應該重視冠心病等疾病的預防。
體檢,若想獲得準確的結果,應該做好相關準備。體檢當天早晨必須空腹;體檢前3天,不要吃油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體檢前1天晚上8點後,不要進餐,可以少量喝水;保證睡眠質量,避免劇烈運動;採血時間,通常10點截止,如果患有糖尿病,應該儘早採血,防止發生低血糖;體檢著裝,避免衣物上帶有金屬飾物,不要佩戴首飾;如果做盆腔相關檢查,需要提前2小時飲水1000毫升,檢查前2到4小時應該憋尿,不要小便。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