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如何給孩子更加優質的養育是現下很多父母都焦心的一件事,每個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
所以,家長從孩子上幼兒園就開始苦心擇校,希望孩子能在幼兒園裡得到最好的照顧與教育。
幼兒園是孩子正式入學前的一個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孩子需要逐漸學習和父母分離,和同齡人相處,因此選擇合適的幼兒園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但目前國內幼兒園質量層次不齊,即便已經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每天依舊會擔憂孩子的狀況。
前段時間,某幼兒園裡的老師將孩子午休視頻拍下來發到家長群裡,結果引發了激烈爭論。
事情原委:在這個幼兒園裡,男孩女孩是一起午休的。一天,孩子們正在午休的時候,小女孩突然自己把被子踢掉了,身邊的小男孩看到之後,便為其把被子重新蓋上。
老師覺得這一幕很有愛,便將其發到群裡,但不少家長紛紛表示質疑,讓男孩女孩一起午休是不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針對這件事情,孩子的做法是很暖心的,也說明這個小男孩的教養很好。但學校讓男孩女孩共同午休,其實會阻礙孩子形成健康的性別意識,導致性別意識模糊。
性別教育應當從小開始
這個世界上,其實有不少跨性別者,這些人當中有些是天生的,有些則是後天形成的,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極其重要。
弗洛伊德指出:幼兒期是進行性教育的關鍵時期,因為它奠定了幼兒個體發展的方向。
強化孩子與之相對應的性別特徵,能夠幫助孩子在成年以後更好地融入社會,在戀愛、結婚、工作上更加順利,更容易得到世俗意義上的幸福。
孩子大概在兩歲左右會逐漸意識到男女的性別差異,會對自己和別人的身體產生好奇。所以,這個階段是幫助孩子建立身體、性別意識的絕佳時期。
國內不少專家也指出,幼兒園應該實行男女分廁、午睡分房,這能夠幫助孩子形成鮮明男女有別的性別認知意識,有助於他們形成健康的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是以性別為標準劃分的社會角色,雖然一個人的性別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但對自身性別的認可,取決於成長環境。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娘娘腔」的男人或者特別漢子的女人,排除基因問題,不少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監護人沒有給予正確引導。
況且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極容易被團體排擠、欺凌,形成懦弱膽小的性格,甚至患上抑鬱症。
但我們的傳統文化羞於談論性相關話題,雖然近些年已有所改善,可力度依舊不夠,對於性別教育仍然不知道如何下手。
做父母何嘗不是一場修行?
做父母需要學習和探索,並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們的上一代沒有這樣的意識,導致很多人留下了童年陰影,因此,不要讓下一代再經歷同樣的傷害。
如果有條件的話,儘量選擇男女如廁、午睡分開的幼兒園,如果實在條件有限,就一定要加強孩子這方面的意識。
在日常的生活閱讀和遊戲中,可以滲透基本的生理知識,把男女有別的思想固化在孩子腦海裡,這種教育多早開始都不算早。
不過父母也無須太緊張,性別教育不用非得長篇大論、特別嚴謹地進行,可以從孩子穿衣、玩玩具等方面,一點點給孩子灌輸性別差異的概念。
如果孩子詢問相關問題,一定要客觀自然地回答。希望下一代的小孩在提出自己是如何來的問題時,不會再得到「從垃圾桶裡撿來的」、「土雞蛋換的」等奇葩回答。
早早培養性別意識及性相關問題,一是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二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讓孩子樹立起自我保護意識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紅黃藍幼兒園性侵孩子事件,事情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可為什麼孩子被性侵後,回家不給父母說呢?
因為孩子壓根就沒有意識到,他能感受到不舒服、疼痛,但並不明確知道這是不對的,沒有人告訴過他應該怎麼處理,加之老師的恐嚇,孩子就更不敢說了。
所以,只要孩子要離開自己身邊的年齡,就一定要為其建立起自我保護意識。明確告訴他們身體的敏感部分不能讓別人碰;對任何不喜歡、不舒服的身體接觸,要大聲且堅定地拒絕,不要害怕。
父母也不要輕易因為工作,將孩子寄託給身邊的鄰居同事,雖然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可以信任,但你的孩子賭不起萬一。
女童保護基金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317起兒童性侵案件中,熟人作案有210起,佔比66.25%。這個世界遠沒有想像中美好,誰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除了上述提到的性別意識問題,教會孩子辨識壞人也非常重要,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知道那麼多成人世界的黑暗,這正中壞人下懷。
讓孩子學會辨識壞人,明白壞人不僅僅是那些長相醜陋的人,還可能會是和藹可親的人。只要是不熟悉的人都不能相信,孩子多一份自我保護意識,就多一份安全。
每個孩子都是大至祖國,小至家庭的希望,只有他們健康成長,未來才能更美好。
- The End -作者 | 湯米參考資料: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