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養生不講房事如瘸子走路。人的許多病症是因房事不當所致;人的許多不快是房事失常引起。所以,養生必須對房事略懂一二。
一 惜精養神
孟子說:人莫大於食色二欲。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可以毫無忌諱地談論飲食文化,相比之下,談性則色變。按理而論,食維持生命,色繁衍生命,兩者同等重要。飲食需要遵循規律,性生活同樣如此。違反規律要受懲罰,這是常人皆知的道理。當今社會裡,年過四十的中年人事業和生活的負擔都很重,他們中感到身體不適者已不是少數,但有誰會想到,病因與夫妻性生活有關;事業與身體有關。古代的大禹病患纏身,治水屢敗,便向天師癸請教。天師癸說:「凡屬治理國家大事的綱紀,一定要從考慮自己身體的狀況開始。」
這種天人合一的觀點告訴人們,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其各種行為都要符合自然。
「一陰一陽謂之道」,偉大的古代哲學家老子用「陰陽」二字高度概括了宇宙法則。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陰陽需要平衡。被稱為「文曲星」下凡的北宋大文豪、書法家蘇東坡講:「人要懂陰陽。」懂陰陽才可維持內臟的平衡,才可與自然和諧。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不懂陰陽。有人拿性生活作兒戲,導致精枯氣竭而病魔纏身。中華民族講中庸,在性生活上也如此。因為,我們這個種族數千年來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食,形成的種族基因與食肉為主的種族絕不相同,形成的民族心態也有別於其他種族。所以,這個民族自古以來,養生首先強調惜精養神。
傳說中壽數888歲的彭祖講道:「惜精養神,服食眾藥,可得長生。如果不知男女交接之道,雖服藥也無益。男女得道相交,如同天地風調雨順、萬物茂盛。天地有道長久不衰;人交接失道,故有夭折之禍。」
中國人講精力和精神。力和神均以精為基礎,無精既無力也無神。凡房事過頻者,必在一定時間內腰軟無力,精神難以集中。所以飛行員、運動員等特殊職業者,起居都有特殊規定。
《黃帝內經》中有段論述:上古有道之人,效法陰陽,遵循規律,起居有常,不做違反天道之事,故能神行統一,度百餘歲而去。而今一些人則不然,以酒為漿水,逆天地而為,醉酒做愛,為極力滿足性慾狂瀉元精,精枯而神散,故半百而衰。
精,人之精華,包括男性的精液、女子的卵和性衝動時的分泌物。
現代醫學斷言:「精和卵只含蛋白和水。」其實,這只是解剖學上的一個極淺的層次,也是認識事物的一個側面。宇宙既然是無限可分的,就不可只憑顯微鏡下有限的觀察,將無限的事物說成有限。從千年古墓中發掘出的穀物,經培育竟然發出新芽,說明了種子的生命力之強盛。人是萬物之靈,精和卵是人的種子,它所蘊含的生命力從理論上講應優於一般生物種子。所以,中國古代聖人視精為珍寶,倍加愛惜。現代人習慣於用感觀認識事物,可眼睛等感官對事物的認識是有限的,只有用心靈感知事物才是無限的。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形象地描述了宇宙的形成過程,竟然和現代科學證實的一樣。彭祖闡述的「惜精養神」,也同樣是人類重要的養生理論。
古代修道之人都在惜精的基礎上,意守丹田。體會丹田的位置,大約在男子精囊和女子卵巢一帶。意念使氣血集中於此,久之精的能量被催化為一種更高級的物質,進入骨髓之中上行至腦,使人頭清、耳聰、目明,形成「水火既濟」「心腎相交」之良性循環。這在練功中的過程叫作精化氣,氣化神。
「水火既濟」是《易經》裡的一卦,闡述的道理是:交流獲得新生,乃事物本質。此卦講水的習性往下流,火的習性向上升,二者交流則有新生。心在五行中為火,腎在五行中為水。腎水氣化心田使其降溫,心火溫暖腎水令人有勃勃生機。反之,心腎不交必患腎病和心臟病。腎的推動力乃精,精的力量只有長期練功之人才會體會到,它猶如人體中的核能量。有道之人房事可長久而不瀉,並且精力充沛,耳聰目明,這正是精的能量所致。
所以,懂得惜精養神的道理十分重要。唐代大醫學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講:「一些人中年後百病纏身,乃青少年縱精施瀉落下的病,可惜的是這些人年輕時什麼都不信,到老時有所體會,為時已晚。」看來古今一樣,有緣得道,必受天地恩惠;與道無緣,差之毫厘失之千裡。老子講:「有悟性的人為上士,得道後認真循道,非常自如地馳騁於天地之間;悟與不悟之間的人為中士,隨波逐流,既不會堅定地循道,也不敢離道太遠;沒有悟性的人為下士,不懂得道為何物,覺得道好笑。這恰恰表明了道的高深。因為,道永遠只被少數有悟性的人所掌握,否則,道就不是道了。」
願有緣之人懂得惜精養神的道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