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叫豐田章田的男人登上了熱搜,據說他不惜成為「世界公敵」也要怒懟業界「過度宣傳」電動車,貌似看著有些匪夷所思。
我們先把時間往前撥一下,自2017年開始,英、法、德等等歐洲國家陸續拋出「禁燃」時間表,隨後,大眾等個別品牌也相繼宣布將在未來停產燃油車型。這樣一來,大家自然而然的就聯想到,在全球汽車燃油車及混動車領域佔有絕對優勢的豐田品牌此舉是否有點慌了?
表面上看,豐田品牌掌舵人豐田章男有給純電領域發展慢半拍找藉口的嫌疑,但冷靜下來,又不乏一定的道理。從民族情懷上,的確大家都不怎麼care日本這個國家,但是從產品呈現和日本人做事的態度來看,那種深思熟慮反覆驗證的細節控,是不會毫無緣由的拋出他的觀點的。
他到底說了什麼,讓廣大群眾那麼不屑,甚至惡語相向?
其一,「如果所有汽車都是電力驅動,那麼日本到夏天時將發生電力短缺的情況。另外,向電動汽車全面轉型所需要建立的基礎設施,將使日本花費14萬億至37萬億日元(約合1350億至3580億美元)。在日本這樣一個主要依靠燃煤和天然氣發電的國家,電動汽車對環境並沒多大幫助。」
其二,「我們建造的電動車越多,二氧化碳就越嚴重......當政治家們在外面說,『讓我們擺脫所有使用汽油的汽車』時,他們明白這一點嗎?……如果日本在禁止汽油動力汽車方面過於倉促,目前汽車行業的商業模式將會崩潰,導致數百萬人失業。」
整理下來,不難發現,是以上這兩段話在行業內掀起了廣泛討論。筆者從網友的評論看來,不乏有人帶著民族情緒,甚至有些是自我利益驅使下的斷章取義、炒作、蹭熱點,將豐田章男的意思稍微有些扭曲的誇大化。
首先,筆者認為我們應冷靜的看看他說這些話的背景。作為品牌掌舵人,對整個行業的觀察一定不是局限在眼前的範圍,從格局的高度出發,為自己品牌在行業內發展落後找藉口的邏輯說法反而顯得有點可笑而荒謬。
他的這番言論,是緊隨日本政府預告計劃從2035年開始禁售燃油車的消息發布的。從言語之間(如果所有汽車都是電力驅動,那麼日本到夏天時將發生電力短缺的情況),也能看出,豐田章男第一時間是站在了日本國情的角度來說,畢竟作為日本這樣資源不算豐富的國家來說,其發電依靠的能源仍然是燃煤和天然氣,並不能像我們已經在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方面有了相對成熟的技術沉澱。從長遠考慮,如果像政客拍腦袋盲目跟風的節奏來講,的確是不符合他們本國國情的,至少在豐田章男眼中,是不符合的。
另一方面,喜歡研究日本民族的都知道,當年的一顆原子彈,至今讓這個民族都「臣服於」美國,所以在汽車驅動能源轉型方面,並沒有其他國家那麼迫切的需求。穩步求變,為自己和其他日本車企的轉型爭取更多時間,遠比一蹴而就要走得踏實,這是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性格所致。
其次,日系向來主張嚴謹,追求專一、極致,哪怕是從環保和技術角度出發,在新探索上,也堅持循序漸進,多持保守意見。不僅僅是豐田品牌,同為日系的技術控馬自達,也或多或少從行動上表達了對電動車的牴觸情緒。比如,當全球都在加緊研發電動車型的時候,馬自達卻選擇精進於內燃機壓燃技術,包括轉子發動機之父也曾表示,「電動車從全生命周期來看並不環保」,但這樣的言論,依然是從當前日本燃煤發電帶來的環境汙染,將可能因為電動車越發加大的角度出發,要放在其他可環保發電的國家,這個在日本非常尖銳的問題就相對被弱化掉了。所以,「我們建造的電動車越多,二氧化碳就越嚴重」,這句話,豐田章男也是對著日本政客說的,怒懟整個電動車的說法,個人認為,是不準確的。
此前,豐田推出氫燃料電池車型,以及從19年開始便與中國車企比亞迪、一汽、東風等,與中國供應商寧德時代等,展開全面合作深度捆綁,都能說明,在環保方面,豐田並不是沒有考量,更不要說其在混動領域的造詣了。
就此,還有消息爆出,認為豐田章男這波「懟」是有備而來的,算是給2021年即將推出的首款搭載全固態電池的原型車做鋪墊。據悉,全固態電池能提升電動車的能量密度和充電效率,相較於鋰離子電池要更有技術含量,那麼與電動車、與環保背道而馳一說也不攻自破。
再次,日系燃油車於日本、於全球汽車行業而言,至少目前來講,仍舉足輕重,如果全面禁售燃油車,的確會對整個日本汽車產業鏈造成影響。豐田章男從當地就業形式出發,估計也是不想因為日本禁售燃油車的動作過於倉促,導致汽車行業的商業模式崩盤因而影響到當地數百萬人的就業問題。這樣看來從日本的經濟和政治的角度出發,豐田章男還想為日系品牌多爭取一些轉型時間。
寫在最後:在這個快消時代,太多的人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帶跑,很多時候,或許大家成了某些人「蹭熱點」的墊腳石。大家都愛國,都有情懷,大國風範,我們冷靜看待即可,做好自己的彎道超車,讓別人羨慕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