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汽車總裁章男近日在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新聞發布會上發表了一番頗為激烈的言辭。他稱道,電動汽車在當下被過分炒作,不論是製造電力造成碳排放以及向電動車過渡的成本被忽視。
如果日本道路上的每輛汽車都使用電池供電,那麼在夏天,當許多家庭和企業使用其空調系統時,日本將用盡電力,而支持全電動基建設施的花費將達到14—37萬億日元。
並且我們製造的電動汽車越多,二氧化碳排放就會越差。
且不提日本的電力真的無法負荷這個容量,章男說出此番言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由於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將在2035年禁售燃油車。他還指出:如果政府強行過早終止燃油車時代,當前汽車的商業模式也將崩潰,甚至導致數百萬人失業。
當然,這也不是章男第一次發表過激言論,在此前他也曾炮轟特斯拉,稱特斯拉不僅嚴重高估了自己4千億美元(現已飆升至6千多億美元)的價值,而且還沒有成熟到足以影響全球汽車趨勢,尤其是在電動汽車技術領域。
章男為何會如此反感純電動汽車呢?關於原因,這裡也有一些猜想。
一些人認為,不論是燃油車領域、還是新能源混動技術以及氫能源方面,豐田扮演的都是引領者的角色,而在純電動領域,不可否認豐田已經被落在了後面。日本汽車的很大優勢之一,就是在於省油。如果全面禁售燃油車,對於豐田以及日本汽車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當然豐田並非沒有研發純電動汽車的技術與實力,但其實正如章男的觀點一樣,豐田確實一直不看好純電動汽車的實用性,所以當初的豐田才會堅定地選擇混動以及氫能源技術。但是沒想到的是,在幾十年後純電動汽車成為了各國政府大力扶持的發展方向,而成熟可靠的燃油車卻成了打壓對象,雙擎混動在國內甚至不進入補貼範圍。
某種程度上,這或許可以稱之為戰略上的失誤。
所以當下對於豐田來說,其實還是比較尷尬的,放棄多年來的成果進入純電動領域,一方面對於企業本身來說是一種浪費,另一方面豐田已經無法像在燃油車領域一樣,繼續充當領頭羊了。
不僅僅是日本市場將要禁售燃油車,全球各國的禁燃令也已經相繼到來,歐洲有些地區甚至更早,挪威計劃於2025年實現零排放,丹麥、德國、冰島、瑞典、荷蘭、英國都計劃在2030年實現禁燃,其他國家遲早都得跟上。總之在這種大趨勢下,豐田顯得很被動。
外媒也表示:「絕大多數汽車製造商至少都願意在公開場合遵守這些法規,而不是像章男那樣大聲呼叫。」 但很顯然豐田總裁併不會真的無腦噴,或許他是想藉助豐田的影響力施加壓力,為企業爭取更多的時間。
實際上,豐田目前正在研發一款固態電池,明年搭載該固態電池的可運行原型車將會推入市場,比起目前廣泛使用的鋰離子電池來說,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更高,同樣的能量下佔用空間更小,而且不易發生起火,更安全。據悉,豐田的固態電池續航裡程可達到1千公裡,充電時間僅需10分鐘,並且不易老化,30年仍舊能達到90%的電池性能。
固態電池確實是純電動車的另一種方案,它也可以幫助豐田重新站立於純電動領域的頂端,在未來的競爭格局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但固態電池是一個殘酷的戰場,考慮到大量生產以及高成本問題,要實現完全商業化難度極高,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此前有消息稱,豐田或許會在2025實現量產,但這也只是樂觀估計。並且,豐田在技術的投放上面一向嚴謹,真的能否在這個時間實現量產,還真是不好說。當然也並不是豐田一家在研究固態電池,大眾、寧德時代其實都已經在這個領域發力。
而且即便不看好當下形式的純電動車,其實豐田還是不得不順應趨勢,在5年內計劃投入10款純電動車型到中國市場,並且定下了2025年前實現全球550萬以上電動車的銷量目標。 這一系列舉措,也能夠說明豐田想要抓住這個電動市場的決心。
不過中國政府目前還是比較開明,目前仍未給出禁燃時間,更推崇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並行發展的方式,中國地域廣闊、地理氣候道路等都較為複雜,多元化顯然更加適應,咖啡法則、雙積分政策可以很好地限制車企,達到更加綠色發展的目的。其實到最後我們確實也應該深思,純電動車真的是最適合的發展方向嗎?真的需要這樣一刀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