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非常熱門的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讓多少父母為之奔波,不論物質還是教育,一切都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環境的壓力下,很多父母認為有了好的教育,就會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才能在社會上立足。透過印度電影《起跑線》,我們似乎找尋到了對於起跑線新的認知。
《起跑線》於2017年5月19日上映,這部電影上映不久就獲得諸多獎項,譬如第23屆銀幕明星獎最佳影片、第63屆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影片等等,該片的男演員和女演員也憑藉這部影片獲得很多讚賞。
影片講述了生活在新世界的一對中產階級夫婦,服裝店老闆拉吉和太太米塔,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想把女兒送進名校的幼兒園,才能更好的走上人生顛覆。
隨著劇情的發展,拉吉和米塔在女兒的擇校方面碰到諸多問題後,夫婦二人因此展開了一系列荒誕而又戲劇性的故事。
從中產階級的生活擠進格格不入的上流社會,再到假扮貧民窟的窮人,他們成功騙取了名額進入名校德裡文法學校。但他們在這過程中遇到了善良的希亞姆一家,經歷一切戲劇化的故事後,拉吉的內心已經不再固執的堅持名校理念,最終意識到教育的本質和真諦。
影片採用輕鬆而不乏荒誕的敘事手法,通過人物的內心變化以及擇校過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反映了現實中的許多社會問題,引發觀眾深刻的思考。
頗具喜劇味道的電影,內涵卻十分豐富,讓人在諸多細節中產生共情心理。下面本文從故事內容、人物塑造、現實意義來解讀這部電影的價值和魅力。
一、故事內容:影片整體風格頗具戲劇性,透過故事明白了教育的真諦
這部小眾的電影,在豆瓣以及各大電影院,都是以喜劇的角度進行宣傳。但喜劇的外衣包裹著父母為孩子教育的焦慮,以及贏在起跑線的無奈。
影片的故事內容,設置了很多無釐頭的情節和幽默的表現手法,使得劇情更加有趣。在這些情節中,我們看到了父母為了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付出和焦慮,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分化階級的主要因素正是教育。
影片中拉吉是月光市場的一個服裝店老闆,一直生活在底層的他,靠著自己的努力過上了中產階級的生活。但是妻子米塔則對現狀並不是很滿意,她想要給女兒最好的物質以及教育,所以她隨時隨地的充滿焦慮。她認為只有接受好的教育,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正如影片中米塔多次提到,「沒有好的學校,就不會和別人好好的交流,就會孤獨和沮喪,萬一吸毒怎麼辦」。這一連串的焦慮,都彰顯出優質的教育讓父母的神經隨之緊繃。側面的襯託出環境帶來的壓力與競爭,孩子的教育已經成為了父母的戰場,優質的教育放大了父母的焦慮。
米塔通過對幾所名校的了解後,決定搬到離學校很近的地方,好比我們認為的學區房,這是一個上流社會聚集的地方。在舉辦派對的時候,拉吉和孩子們跳起了印度舞,卻遭來富人們的嫌棄和鄙夷的眼神。
皮婭和孩子們玩耍用印地語交流,遭到了富人太太的歧視,這讓米塔更加堅定皮婭上名校的信念。影片中提到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更是階級的象徵,所以米塔更加希望女兒皮婭進入名校學習英語,擺脫她們現有的階級。
為了皮婭能順利進入名校,全家人都在接受培訓。但是,這條路依然不行,顧問給拉吉一個新的建議,讓他用貧困戶生的25%名額頂替,他們去了貧民窟假扮窮人,在這裡遇到了希亞姆 一家。
希亞姆家三代都是窮人,他們教會了拉吉夫妻如何適應窮人的生活,皮婭也在這裡交了很多好朋友,直到皮婭的名額申請成功。為了湊學費希亞姆用碰瓷的方式,獲得了錢幫拉吉湊學費。
拉吉在相處中一步步的學會了信任和感恩,他們決定捐錢資助公立學校的孩子,最後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堅守初心,而德裡文法學校的校長卻以教育的名義私自收取金錢,讓拉吉認識到人性的貪婪,與教育的腐敗。拉吉最終選擇讓皮婭上公立學校,不再執著於名校。
二、人物塑造:通過對比方式,使得故事人物形象更為飽滿
影片中展現了多種的對比手法,最為清晰的是拉吉一家在富人區和貧民窟的生活細節。搬到富人區的拉吉,對上流社會的很多社交方式不夠了解,不會說英語的他遭到富人的歧視。
為了孩子能夠取得名額,深夜排隊報名,找顧問培訓自己,裝扮成暴發戶的樣子。從種種行為來看,上流社會對於中產階級的歧視,與自身高姿態的虛偽感,都讓拉吉無法真正的融入上流社會的階層。
故事中多次提到,拉吉是服裝店老闆的身份,因為身份的原因導致皮婭不能錄取。不是孩子的不夠優秀,而是父母的出身讓孩子失去了選擇的權利。
學校的錄取標準也展現出了階級固化的觀念改變了教育的本質,連他們裝扮成窮人也是因為學校要家訪。上流階層的人完全沒有考慮底層人的生活狀態。
拉吉一家人假扮窮人到貧民窟生活,遇到了好心的希亞姆一家,在這裡拉吉學會了在工廠裡幹活,也目睹坐公交車的心酸。每天上班遭到無良老闆的剋扣工資,幸好在希亞姆的幫助下,拉吉很快適應了窮人的生活。另一邊妻子米塔和女兒皮婭,也在這裡感受到了快樂。
影片中針對人物的刻畫,運用了多處對比手法,從環境、生活習慣、內心情感變化。富人的虛偽、冷漠、富有,再到窮人的善良、寬容、貧窮,這些鏡頭都展現的淋漓盡致。通過強烈的對比,使得拉吉一家在經歷這些事情後,內心感情的變化使得劇情達到高潮。
拉吉捐款公立學校,其本意是他認為皮婭佔取了貧民生的名額,想通過幫助公立學校來改變內心的愧疚。直到,事情敗露希亞姆憤怒地指責他剝奪了自己孩子上學的權利,拉吉放棄了內心的名校理念,想告訴校長真相挽回希亞姆兒子的名額。
《起跑線》很多情節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中國家長的影子。為了爭取名額,幾天幾夜的排隊、想盡一切辦法只為孩子讀上好的學校。
「可憐天下父母心」,由此看出為了孩子的教育,想盡一切的辦法是不分國界的。我們固執的認為,名校才是成就孩子的最好因素,卻忽略了起跑線並不代表終點線,人性的真善美才是教育的本質。
三、現實意義:孩子的教育成了父母的戰場,堅持初心才是成就孩子的最好選擇
透過《起跑線》,我們看到了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富人竊取窮人的權利,印度階級固化的嚴重。窮人無法真正的享受公平對待。影片劇情的戲劇而又誇張的情節,反映出了很多犀利的現實問題。
反轉的過程也讓觀眾大跌眼鏡,譬如,拉吉決定把名額還給希亞姆的兒子時,勢力的校長卻拒絕了拉吉的請求,直言把學位讓給貧困的孩子,她怎麼從中獲益。
至此,教育淪為了獲取利益的工具,而同樣作為貧困孩子的校長。她拋棄了原有的友善,變得冷漠利己,為了維護自己利益,選擇了這種方式打擊窮人。校長的戲劇性的轉折,更多的提醒我們社會現實的諸多問題。
從大環境來看,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簡直是費盡心思。只要孩子能接受優質的教育,好像一切都是可行的。影片雖然是反映出印度的階級觀念,教育資源的困難,但真實的是我們國家依然面臨著這些困難。
《極限挑戰》一期中提到起跑線,根據提出的6個問題,符合條件的每人前進一步,這個遊戲的最後,有些孩子連一步都沒有邁出去。一個家庭的實力對於孩子的影響確實是存在的,現實很殘酷也很扎心,但那些家境不太優渥的孩子,就只能站在原地看著那些趕超自己的孩子嗎?
節目在最後給予了答案,在槍響的一刻,不同起跑線的孩子們,奮力奔跑,努力向前衝。在這過程中,他們似乎更加努力,更加懂得自己的不足從而奮起前進,距離逐漸縮小,最終也會與起跑線高的孩子比肩,甚至超越他們。
所以不要抱怨自己的起點比別人低,也不要羨慕那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因為只有你肯拼搏,就算了起點低一些,但依然會成功。正如節目裡說的「從來沒有馬拉松是贏在起步線的。」
寫在最後:影片用戲劇性的手法,折射出印度中產階級教育的尷尬與困惱,但更多的是撕裂了底層人物的生活,資源的不公對待。透過簡單的人物視角,展現出一個國家的教育問題,其背後的意義值得我們深刻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