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名校的並非人生贏家的終點,堅持教育的本心更為重要

2020-12-16 飛瓊抒情

有一句非常熱門的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讓多少父母為之奔波,不論物質還是教育,一切都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環境的壓力下,很多父母認為有了好的教育,就會考上好的大學,找到好工作,才能在社會上立足。透過印度電影《起跑線》,我們似乎找尋到了對於起跑線新的認知。

《起跑線》於2017年5月19日上映,這部電影上映不久就獲得諸多獎項,譬如第23屆銀幕明星獎最佳影片、第63屆印度電影觀眾獎最佳影片等等,該片的男演員和女演員也憑藉這部影片獲得很多讚賞。

影片講述了生活在新世界的一對中產階級夫婦,服裝店老闆拉吉和太太米塔,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想把女兒送進名校的幼兒園,才能更好的走上人生顛覆。

隨著劇情的發展,拉吉和米塔在女兒的擇校方面碰到諸多問題後,夫婦二人因此展開了一系列荒誕而又戲劇性的故事。

從中產階級的生活擠進格格不入的上流社會,再到假扮貧民窟的窮人,他們成功騙取了名額進入名校德裡文法學校。但他們在這過程中遇到了善良的希亞姆一家,經歷一切戲劇化的故事後,拉吉的內心已經不再固執的堅持名校理念,最終意識到教育的本質和真諦。

影片採用輕鬆而不乏荒誕的敘事手法,通過人物的內心變化以及擇校過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反映了現實中的許多社會問題,引發觀眾深刻的思考。

頗具喜劇味道的電影,內涵卻十分豐富,讓人在諸多細節中產生共情心理。下面本文從故事內容、人物塑造、現實意義來解讀這部電影的價值和魅力。

一、故事內容:影片整體風格頗具戲劇性,透過故事明白了教育的真諦

這部小眾的電影,在豆瓣以及各大電影院,都是以喜劇的角度進行宣傳。但喜劇的外衣包裹著父母為孩子教育的焦慮,以及贏在起跑線的無奈。

影片的故事內容,設置了很多無釐頭的情節和幽默的表現手法,使得劇情更加有趣。在這些情節中,我們看到了父母為了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的付出和焦慮,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分化階級的主要因素正是教育。

影片中拉吉是月光市場的一個服裝店老闆,一直生活在底層的他,靠著自己的努力過上了中產階級的生活。但是妻子米塔則對現狀並不是很滿意,她想要給女兒最好的物質以及教育,所以她隨時隨地的充滿焦慮。她認為只有接受好的教育,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正如影片中米塔多次提到,「沒有好的學校,就不會和別人好好的交流,就會孤獨和沮喪,萬一吸毒怎麼辦」。這一連串的焦慮,都彰顯出優質的教育讓父母的神經隨之緊繃。側面的襯託出環境帶來的壓力與競爭,孩子的教育已經成為了父母的戰場,優質的教育放大了父母的焦慮。

米塔通過對幾所名校的了解後,決定搬到離學校很近的地方,好比我們認為的學區房,這是一個上流社會聚集的地方。在舉辦派對的時候,拉吉和孩子們跳起了印度舞,卻遭來富人們的嫌棄和鄙夷的眼神。

皮婭和孩子們玩耍用印地語交流,遭到了富人太太的歧視,這讓米塔更加堅定皮婭上名校的信念。影片中提到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更是階級的象徵,所以米塔更加希望女兒皮婭進入名校學習英語,擺脫她們現有的階級。

為了皮婭能順利進入名校,全家人都在接受培訓。但是,這條路依然不行,顧問給拉吉一個新的建議,讓他用貧困戶生的25%名額頂替,他們去了貧民窟假扮窮人,在這裡遇到了希亞姆 一家。

希亞姆家三代都是窮人,他們教會了拉吉夫妻如何適應窮人的生活,皮婭也在這裡交了很多好朋友,直到皮婭的名額申請成功。為了湊學費希亞姆用碰瓷的方式,獲得了錢幫拉吉湊學費。

拉吉在相處中一步步的學會了信任和感恩,他們決定捐錢資助公立學校的孩子,最後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堅守初心,而德裡文法學校的校長卻以教育的名義私自收取金錢,讓拉吉認識到人性的貪婪,與教育的腐敗。拉吉最終選擇讓皮婭上公立學校,不再執著於名校。

二、人物塑造:通過對比方式,使得故事人物形象更為飽滿

影片中展現了多種的對比手法,最為清晰的是拉吉一家在富人區和貧民窟的生活細節。搬到富人區的拉吉,對上流社會的很多社交方式不夠了解,不會說英語的他遭到富人的歧視。

為了孩子能夠取得名額,深夜排隊報名,找顧問培訓自己,裝扮成暴發戶的樣子。從種種行為來看,上流社會對於中產階級的歧視,與自身高姿態的虛偽感,都讓拉吉無法真正的融入上流社會的階層。

故事中多次提到,拉吉是服裝店老闆的身份,因為身份的原因導致皮婭不能錄取。不是孩子的不夠優秀,而是父母的出身讓孩子失去了選擇的權利。

學校的錄取標準也展現出了階級固化的觀念改變了教育的本質,連他們裝扮成窮人也是因為學校要家訪。上流階層的人完全沒有考慮底層人的生活狀態。

拉吉一家人假扮窮人到貧民窟生活,遇到了好心的希亞姆一家,在這裡拉吉學會了在工廠裡幹活,也目睹坐公交車的心酸。每天上班遭到無良老闆的剋扣工資,幸好在希亞姆的幫助下,拉吉很快適應了窮人的生活。另一邊妻子米塔和女兒皮婭,也在這裡感受到了快樂。

影片中針對人物的刻畫,運用了多處對比手法,從環境、生活習慣、內心情感變化。富人的虛偽、冷漠、富有,再到窮人的善良、寬容、貧窮,這些鏡頭都展現的淋漓盡致。通過強烈的對比,使得拉吉一家在經歷這些事情後,內心感情的變化使得劇情達到高潮。

拉吉捐款公立學校,其本意是他認為皮婭佔取了貧民生的名額,想通過幫助公立學校來改變內心的愧疚。直到,事情敗露希亞姆憤怒地指責他剝奪了自己孩子上學的權利,拉吉放棄了內心的名校理念,想告訴校長真相挽回希亞姆兒子的名額。

《起跑線》很多情節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中國家長的影子。為了爭取名額,幾天幾夜的排隊、想盡一切辦法只為孩子讀上好的學校。

「可憐天下父母心」,由此看出為了孩子的教育,想盡一切的辦法是不分國界的。我們固執的認為,名校才是成就孩子的最好因素,卻忽略了起跑線並不代表終點線,人性的真善美才是教育的本質。

三、現實意義:孩子的教育成了父母的戰場,堅持初心才是成就孩子的最好選擇

透過《起跑線》,我們看到了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富人竊取窮人的權利,印度階級固化的嚴重。窮人無法真正的享受公平對待。影片劇情的戲劇而又誇張的情節,反映出了很多犀利的現實問題。

反轉的過程也讓觀眾大跌眼鏡,譬如,拉吉決定把名額還給希亞姆的兒子時,勢力的校長卻拒絕了拉吉的請求,直言把學位讓給貧困的孩子,她怎麼從中獲益。

至此,教育淪為了獲取利益的工具,而同樣作為貧困孩子的校長。她拋棄了原有的友善,變得冷漠利己,為了維護自己利益,選擇了這種方式打擊窮人。校長的戲劇性的轉折,更多的提醒我們社會現實的諸多問題。

從大環境來看,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簡直是費盡心思。只要孩子能接受優質的教育,好像一切都是可行的。影片雖然是反映出印度的階級觀念,教育資源的困難,但真實的是我們國家依然面臨著這些困難。

《極限挑戰》一期中提到起跑線,根據提出的6個問題,符合條件的每人前進一步,這個遊戲的最後,有些孩子連一步都沒有邁出去。一個家庭的實力對於孩子的影響確實是存在的,現實很殘酷也很扎心,但那些家境不太優渥的孩子,就只能站在原地看著那些趕超自己的孩子嗎?

節目在最後給予了答案,在槍響的一刻,不同起跑線的孩子們,奮力奔跑,努力向前衝。在這過程中,他們似乎更加努力,更加懂得自己的不足從而奮起前進,距離逐漸縮小,最終也會與起跑線高的孩子比肩,甚至超越他們。

所以不要抱怨自己的起點比別人低,也不要羨慕那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因為只有你肯拼搏,就算了起點低一些,但依然會成功。正如節目裡說的「從來沒有馬拉松是贏在起步線的。」

寫在最後:影片用戲劇性的手法,折射出印度中產階級教育的尷尬與困惱,但更多的是撕裂了底層人物的生活,資源的不公對待。透過簡單的人物視角,展現出一個國家的教育問題,其背後的意義值得我們深刻地反思。

相關焦點

  • 「起跑線」的終點不是「北大清華」
    「起跑線」本來是一個體育名詞,運動員比賽時起跑的位置被稱為「起跑線」,運動員起跑後將沿著預定的跑道跑向終點,先到終點者為贏。引申到教育上,意喻「不要讓孩子在開始的時候就被落下」,而家長們往往只關注孩子起跑,而忽視了孩子還應該有明確的目標(終點)和實現目標的途徑(跑道)。
  • 別再被起跑線「騙」了,撒貝寧:我們的人生是場馬拉松
    1、千萬別相信什麼「人生別輸在起跑線上」,只有百米短跑才那麼在乎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大家一起出發,誰能堅持到最後才是關鍵。著名的央視主持人撒貝寧在一場演講中說了上述的這一番話。這番話於我而言真的猶如指路明燈一般,出生沒人家好,我的起跑線他在娘胎裡就走過了,甚至他的起跑線可能是我的終點,這種感覺真的讓人絕望。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參天樹木其實也是慢慢長成的,何必次次堅持贏在第一,暫時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曾經的失敗、沒有贏在起跑線又如何,如今的馬雲不是贏在了終點嗎?很多的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擔心他們沒有時間學習,包攬了本該孩子們承擔的家務,寵溺孩子,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非常滿足。這樣的教育培養了自私自利,沒有擔當、唯我獨尊的孩子。寧波一位14歲的男孩連砍自己六刀,刀刀見骨,只因爸爸讓他別玩遊戲,批評了幾句;一位13歲的男孩錘殺父母后逃離,只因問父母要錢而這一次父母沒給。
  • 摔了一跤還能奪冠的8歲女孩:人生的起跑線沒有那麼重要
    她讓我們知道,起點好不好不是那麼重要,即使在起點摔倒了,只要目標堅定,只要努力到底,堅持不放棄,都有機會出現奇蹟。在我們的人生中,也是一樣,即使摔倒了,也依然要迅速爬起來,堅定往前衝。把她的故事套用在娃的教育上,或許大家會有更深的感悟。
  • 父母不顧孩子想法、盲目報補習班,就算贏在起跑線,也會輸在終點
    近年來,孩子教育題材的電視劇數不勝數,一句「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現如今廣大父母的真實寫照。眾多家長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就將孩子從小送去不同的興趣班、補習班,我們擁有更多的技能,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之後,我們也沒再說起過起跑線 問題。可是我卻被這個「人生的起跑線」吸引了。從此,我就一直關注起跑線的問題。也許,人生根本就不該糾結起點。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家庭環境、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境的富足程度······很多起點已經就不同了!
  • 起跑線有多重要?贏在起跑線能否贏得人生?《見識》來告訴你答案
    也就是說起跑線,有的是在第1層,有的是在第100層。記得之前有一檔綜藝節目,請來一群高三學生。大家都知道,他們即將面對的是人生一次大的選擇:高考。在這節目中,他們被安排在同一起跑線上,由一些嘉賓提出一些條件,根據條件,他們開始從起跑線上起步。就像我們玩過的飛行棋一樣,根據骰子擲出的數字,來前進。
  • 育兒教育目的,讓世界因你而美麗,贏在起跑線真的重要嗎?
    導語:人生不是競賽,「讓孩子羸在起跑線上」這句頗具蠱惑性的話,受到不少有識媽媽的懷疑,起跑線上的輸贏只在短跑比賽中意義重大,對馬拉松式的長跑比賽就無所謂了。人生,顯然不是一場百米短跑。不過,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麼?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人生沒有起跑線,任何時候都是起跑線
    這讓我想到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影片中女主人米塔,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更好的教育,想盡辦法讓孩子進入頂尖的私立學校。米塔以為買了高檔社區的房子就可以進入上流社會,最後卻發現還是不被上流社會接納。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就是引導我們思考:起跑線究竟是什麼?學區房?重點學校?各種興趣班?高分?這些看似是起跑線的標配,真的會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人生的贏家嗎?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最近熱映的一部印度輕喜劇影片《起跑線》,讓小編很感興趣。吸引我的主要是名字和豆瓣8.2的評分,但看完後卻笑不出來。有網友感嘆中國拍不出來這種片子的同時更感慨:中國教育的痛點,居然被一部印度電影展現的淋漓盡致。影片講述了一對年輕夫婦為上小學的女兒擇校而展開的一系列問題。
  • 高考,並非人生終點,而是新旅途的開始
    時間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2019年也已過半,接下來我們將要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了,回望自己高考的時候,已過去了10年之久,想起那時候的自己,懷揣著考入名校的夢想,一直認為高考是我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只有越過這道,門檻才能夠過上想要的生活,大概也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那時的我即使感冒也要咬牙堅持著
  • 讓孩子贏在「終點」而不是「起跑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是現在很多家長都聽說過的一句教育理念。讓孩子儘早的接受教育,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慌忙讓他們學習認漢字,讓他們學習讀拼音。把一年級的事情都早早的在幼兒階段就完成了,這樣看起來確實比其他的小孩子要提前了好幾年,這是一種贏在起跑線的行為。但如果我們真的把學習看作一場賽跑的話,那麼你贏在了起跑線,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在終點,因為科學的訓練體系需要包括熱身的一味的單純去搶起跑的速度。
  • 不怕輸在起跑線,就怕停滯不前
    總是有家長說:「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也有人說:「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起跑線就決定了終點?贏在起跑線,就能一直贏了嗎?莫言從一個十二歲輟學的孩子,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是「輸在起跑線,贏在終點」的勵志典範。雖然輸在了起跑線,只要堅持前行,最終會到達終點。堅持繼續奔跑,才是到達終點的必要條件。
  • 《極限挑戰》贏在起跑線上,沒有抵達人生終點,誰都可以爭冠軍
    《極限挑戰》這最近的一期,極限男人幫讓高三同學做一個遊戲,首先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然後重新劃定起跑線。提問6個關於父母給予自己幫助的問題,如果實際情況正如問題的那樣,向前走6步到下一條線,如果不然就留在原地。
  • 起跑線與耐力
    於是,一些教育亂象叢生:幼兒園小學化、各類補習班滿天飛,等等。後來,官方不再公開提起跑線了,幼兒園也在去小學化了,但是起跑線的觀點,卻在家長心中紮下了根。現在,很多家長依然認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也是中國家長焦慮的深層次原因。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起跑線?既然有起跑線,是不是就應該有終點線?從運動學的角度來看,終點決定起點。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教育的一個偽命題
    日本人的素質都是來自他們的「起跑線」教育: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來自骨子裡的禮儀和教養,這些素質會「伴跑」到他們人生的終點。為什麼高考後中國孩子瘋狂撕書?因為他們充滿對書本的仇恨,他們的起跑線後的奔跑並不快樂。所以,在後續的人生旅程中,他們中部分人會報復性地找回「失去」的快樂,會用懶惰和空虛度過本該出彩的時光和歲月。
  • 影評:電影《人生起跑線》,教育不等於高學歷,重視興趣更重要
    導語:今天跟大家聊的一部電影名字是是《人生起跑線》,關於孩子上學的電影題材。因為富二代在出生時早已經贏在起跑線了,平民或者窮人註定要成為次等公民,所以望女成鳳的他們,無論如何還是想要讓女兒進入名校。於是夫妻倆就開始找方法,找偏門,賄賂,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總而言之就是想方設法來讓女兒入學。但都沒有用,在走投無路山窮水盡下得知了原來還有平民保障條款,有部分的名額是必須留給貧苦學童的。
  • 極限挑戰:到底如何贏在人生的「起跑線」?
    這六個問題,不亞於6個人生拷問,讓原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孩子們,被三三兩兩地拉開了不小的差距,待到提問結束後,仍然停留在原地的同學臉上的表情要麼落寞,要麼帶著尷尬的微笑。原本我以為節目組會設計一個小反轉,比如改變終點方向之類的操作,來傳達「人生並沒有真正的起跑線」這種政治正確的觀點。
  • 不要輸在人生起跑線上,玉田人你說什麼是起跑線?
    雖然現在開始起跑的話,站在前面的同學,有可能領先許多,但是在抵達終點之前,並不意味著後面的同學不能超越你。沒抵達人生終點,誰都可以去爭冠軍!這幾個人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社會人士,但他們的父母給的優勢卻寥寥無幾,即使他們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一開始就落後於很多人,也依然成長為了現在的模樣。
  • 《起跑線》宣布主演陣容 劉濤李光潔共面成長挑戰
    李光潔所飾演的男主角奚彬,人近中年只想做守護孩子本心的「暖爸代言人」,卻沒想到妻子甦醒這次「補償式雞娃」後勁十足,攪得家中天翻地覆。持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劉濤李光潔「夫妻二人」發現問題接踵而至…而由「新手辣媽」穎兒飾演的林芸芸,在劇裡表面上是頂著光環的「人生贏家」,女兒也是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可事實上卻被全職媽媽的身份所累,她將精力都傾注在女兒身上,又無奈遭遇由李宗翰飾演的丈夫顧家偉「詐屍式育兒」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