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沒錯,就是這三類父母毀了孩子

2020-07-28 豆包麻

我是一面鏡子

我的面孔

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

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

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

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以上小詩,出自一部央視紀錄片《鏡子》,紀錄片本身也像鏡子一樣,照出每個家庭的問題,而每個家庭,照出的是社會的問題。

紀錄片《鏡子》講述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去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最終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鏡子》:沒錯,就是這三類父母毀了孩子

《鏡子》封面圖

我反反覆覆看了這部探討親子關係的紀錄片多次,想搞清楚紀錄片究竟想告訴社會什麼,想告訴每個家庭什麼。 整個紀錄片有點零散,剪輯有點混亂,但是,道理很真。

「我是農村的,因為要打工,孩子那時候小,我就離開他了,就是你們談到的留守兒童的狀態,那我是沒有辦法啊,像他們都是有工作單位的,有技術的,有職稱的,他們的家庭教育模式應該是很好的,比起我們來那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我想像得到,我要是有他們那樣一種地位,我也能做到,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也是成了這樣子?」

為什麼呢?是什麼樣的父母讓孩子變成了這樣,讓孩子的「階級」下滑?紀錄片已經給出了答案,是這三類典型的父母,讓孩子迷失在青春的路上


強行把自己的理想加給孩子父母

家明,15歲,是個網癮少年,不願上學,希望當背包客,當流浪歌手。家明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可孩子卻一心想要「自由」。

家明父親,私企管理人員,大學本科。採訪中,爸爸提到自己艱苦奮鬥的感慨:讀大學前後,沒有喝過一杯牛奶,沒有穿過一雙皮鞋,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日子過得很苦。但一直在心裡告訴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家長學堂中,心理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你的生命只剩10分鐘,你想對孩子說什麼?」

家明父親說:「希望他能夠獨立過每一天,能夠快樂地過好每一天,如果只有十分鐘,我想把我自己這一生的人生信條教給他,就是永不放棄,永不言敗。

我最後的一句話就是,希望他這一輩子,過得比我這一輩子要好。這是我最終的一個心願。」

心理老師問他:「好的定義是什麼?」

「好的定義是,可能你只要實現了你的理想,雖然努力了,不留遺憾。」

「什麼樣的理想?」

「可能他的選擇跟我的想法還有些差別,但是我覺得……」

「也就是說,是你的理想。」

他的理想不對,希望糾正,糾偏。」

《鏡子》:沒錯,就是這三類父母毀了孩子

有多少父母嘴上喊著成功不只一條路,但是卻一直逼孩子在一條路上狼狽前進。

當家明抽泣著說,自己什麼都得聽父母親的,父母親不給他自由時,他的父母在擔心什麼?擔心孩子受到危險,擔心孩子走向歪路,擔心孩子未來被毀。

因為這些擔心,那些孩子口中的自由,家長口中應該堅持的理想,變成了不務正業。家長的焦慮讓孩子的選擇變成胡鬧。「你要成為我沒能成為更好的人,你要活得比我體面比我好,」可是這樣的教育顯然給孩子太多束縛和壓力了。

沒有誰願意過一輩子別人的生活,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父母。

作家畢淑敏說樹不可長得太快,一年生的當柴,三年五年生的當桌椅,百年的樹才是棟梁材。越是名貴的木頭生長期越長,像紫檀、黃花梨。

人也同樣,所以不要著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種耐心。

父母們更應該把對孩子失敗的恐懼,換作堅信孩子先天優勢的信心,拋開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放手讓孩子體驗他該體驗的人生,不論是失敗還是成功,是淚水還是笑容,都是他自己的經驗。成功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能夠接受失敗。


在精神上忽視孩子的父母

澤清,14歲,澤清是三個孩子裡最小的,但卻是表現得最平靜的,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他沉迷於網上下棋,面對母親的關心,他竟罵她「賤」,甚至動手。

澤清母親,醫務工作者,大學本科。澤清父親,事業單位職工,大學本科。澤清外公和外婆,都是湖北大學退休教授。誠如紀錄片專門說明——他的家族是在社會上有相當成就的。但是父母關係特別差,經常一言不合就動起手來。父親甚至在兒子動手打媽媽的時候,實在沒辦法了才起來制止一下。

媽媽說:「我本來在單位算是個骨幹,去國外也進修過幾次,但是我現在已經完全沒有精力了。」

爸爸說:「我認為我不需要改變,我只是說是這個學校要求父母一起去上課,我才去上的,因為我認為這個家庭要改變,我不需要改變,至少不需要改變太多。

澤清說:「從小到大,就一直跟我說,要麼就是說窮,要麼就說沒錢,然後就整天跟我說,我不上學,以後就賺不到錢,就找不到好工作,然後就一直給我很大的壓力。」

澤清說:「我媽用在我身上的時間比較少,要麼就說她很累,要麼就說她很忙,他們都是這樣子,我媽那一塊脾氣比較暴躁,有創造家暴的行為,不管是什麼事情,講到最後一定是她對,我爸跟她解決不了的時候,就一般會用暴力。

澤清說:「其實我是覺著,沒有家長課堂,我一定不會來的,我覺得家長課堂實際上比我們學生更加重要,其實我一開始就經常和他們說,我覺得實際上要待81天的是他們,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但實際上,我是來待81天了,我為他們付出挺多。」

《鏡子》:沒錯,就是這三類父母毀了孩子

片中的澤清父母都是很自我的人,就算孩子出了問題,他們依然在沉浸在自己的委屈中,媽媽覺得自己被耽誤了事業,爸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需要改的。而澤清在他們中間,絲毫沒有「存在感」。

媽媽在去學校的車上說:「我還是有所期待的,我覺得能學到什麼,但是真正能學到什麼,我還是要去學了才知道。這麼大了,我想去用心學一回。我覺得我們的心封閉太久了。用心去感悟的東西還是太少了。」

言語間看似理智的媽媽,在生活中受不了的時候也會失去理智,惡語相加,動起手來。

談話間,可以看出澤清是一個很有思想的孩子但也很暴力的孩子,這一點,與媽媽很相似。

當父母時常以跟他「哭窮」的方式,來激勵他努力學習,實現自身價值時,對於澤清這樣一個孩子來說,這變成了承受不住的壓力。

澤清的家人屬於在社會上有相當成就的人,可能這樣的家庭會不自覺地傳遞給孩子一種價值觀——要很優秀才能有存在感。

所以當澤清得知攝製組是來自央視的時候,竟然破天荒地同意了去改造學校。由此可見,澤清是多麼想要證明自己,又是多麼渴望擁有存在感。

有人說,富人傳遞給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從容、自律與不屈不撓。而窮人遺傳給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視、暴戾、散漫與輕易放棄。

當然,這裡所說的窮和富並不單指物質基礎,更多的是精神層面。一如澤清說我寧願待在訓練營也不想出去,雖然這裡物質很匱乏,但是精神很豐富

家長萬萬不可把這種心理匱乏感帶給孩子。成就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的主觀體驗。父母們要告訴孩子不要背這個包袱,輕裝往前走,這個才是給孩子正能量。


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

張釗,18歲,高三, 因談戀愛已輟學4個月,還阻止父母在家裡住,被制止後,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

張釗父親是國企職工,母親是個體經營者。私下採訪的時候,張釗說:「在我的記憶裡,我爸笑的表情很少,就算跟我媽在一起也一樣,他倆在一塊,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跟我在一塊,看電視,還是看電視,我現在想一想,最多的時間,還是在看電視。」

進入訓練營前父親給張釗寫過一封信,信裡面依然是希望張釗在訓練營裡好好學習,反思自己,最好不要搞對象,父親依然把所有原因歸於兒子搞對象了。

直到父親看到張釗參加完訓練營以後親筆寫的信,信裡面張釗說了很多心裡話,父親看完以後哽咽地說著:「老爸這是不知道,好多話都說不出來,心裏面怎麼想的,等回去以後,利用晚上的時間,我給你寫封信,咱們父子兩個交個朋友,行不行?」最後三個字說完以後,父親掩面痛哭。

《鏡子》:沒錯,就是這三類父母毀了孩子

當早戀的張釗說,自己在學校壓力太大,承受不了時,事實上,他想要的只是父母對他情緒的理解,但是溝通問題把家長孩子推到對立面,表面上的「苦口婆心」也逐漸演變成「控制欲」。

孩子和父母之間自以為很了解對方,這些了解卻變成了一把把傷人的誤解刀,生生地切斷了父母想要和孩子和解的真心。

俞平伯有一個教子理念,叫做大水養魚,就是給孩子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長成大魚。

不是把孩子的時間、空間全部佔據了,就能培養出人才。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孩子不宜過早定向,孩子任何的事情,他提的一個想法,他想做的一件事情,他遇到的一個困擾,家長都應該真正傾聽,並去嘗試理解孩子。


父母錯在哪裡

弗洛姆說:愛是一種使人和他人相聯合的能力,愛使人克服了孤獨和分離和感覺,允許他保持他的完整性。只有產生聯結,才能漸漸引導孩子,而你也能慢慢理解和釋懷孩子當時的想法。

時代的進步造成親子關係的斷裂,親子關係遠沒有跟上時代的進步。

陳默說:

「1993年中國取締了糧票,這以後出生的孩子不一樣了。」

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家裡面,取締了糧票意味著我們吃飯不愁了。當一個民族吃飯不愁,尤其是到我們這樣的民族吃飯不愁的時候,我們需要開始變得不一樣了,人對人的需要不一樣了,家長對孩子的需要不一樣了,社會對人的需要不一樣,人對社會的需要不一樣了。而孩子,當一切都滿足的時候,他們會越來越早的思考「什麼是存在的意義?

當孩子產生自我意識的年齡越來越低,家長卻不肯放手的時候,便會出現這樣的矛盾,一個越抓越緊,一個越緊越想逃。

很喜歡龍應臺這句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如果不自己去經歷一些東西,他永遠都沒有辦法體會什麼是真正的「存在」。《鏡子》中的石勇老師說,家長焦慮是階層的下滑,我很同意這句話。當你把一切都鋪好,讓孩子走,孩子丟失的是一種奮鬥的精神,是一種不屈不撓的毅力,他們只能變成好吃懶做的啃老族,變成社會"渣滓」

總結

這三類父母,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父母的現狀。這些父母不愛孩子嗎?不,他們愛,愛一直都在那裡,只是他們發揮不出愛的能力。

親愛的父母們,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最重要的功能是尊重孩子,幫助孩子發現自我,發現他的個性。巴菲特說,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而不是緊緊將孩子控制在手裡。

俞敏洪看完紀錄片以後說:「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各位家長怎麼看呢?留言和我討論一下吧!

相關焦點

  •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母蟹對小蟹說:「孩子,你怎麼老是橫著爬,為什麼不能直著走呢?」小蟹委屈地答道:「媽媽,我是照著您的樣子走的呀。」這是說,母親必須正直地生活,正直地做人、行事,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做父母親的行為要自慎,應該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為,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影響的結果。
  •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 著名詩人多蘿西·勞·諾爾蒂曾寫過一首詩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原生家庭中的每位家庭成員也是孩子的老師!孩子的未來,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01父母什麼樣子,孩子就是什麼樣子有人喜歡說,孩子的性格大都是父母的遺傳。
  • 「鏡子效應」毀所有,3種性格的媽媽,容易養出沒出息的孩子
    更有甚者,母親很急躁,孩子也很急躁,或媽媽很溫柔,孩子也有條不紊,謙虛禮讓。所以不同的家長,帶出來的孩子也會不同。這在教育學上,被我們稱之為"鏡子效應"。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像鏡子一樣,折射給自己的孩子。而這種效應,會影響三代人。父母傳給子女,子女再傳給他的下一代。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如果父母很優秀,那下一代也會傳承優秀的基因;換而言之,如果父母有惡習,孩子也容易模仿。
  •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必看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表現的好壞,都是來源自父母的影響。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缺點毛病,只會一味地訓斥責罵,卻不知父母自己才是罪魁禍首。看完下面10張漫畫,你就會明白,孩子的這些毛病,都是父母造成的。
  •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值得深思
    我們都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父母對於孩子給予了過多的建議,卻給予很少的鼓勵。建議多了,會讓孩子難以取捨,反而遲遲做不了決定。鼓勵讚揚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父母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和讚美,對於孩子而言,可能是孩子成長中最好的禮物。
  •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網絡上說,奶奶帶孩子就是跳廣場舞,爺爺帶孩子就是寫毛筆字,父母帶孩子就是玩手機。現在新生代父母還想也並不排斥孩子玩手機,很多一兩歲的小孩都會捧著平板自己玩了,根本就不需要誰來教。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 這三類老人帶孩子勝過父母,家裡有孩子的都看看
    一定有人跟你說過:「千萬別讓老人進行隔代教育,矛盾多不說,還會毀了孩子」,但事實真的是如此麼?隔代教育真的不可以麼?在我看來,這三類老人帶孩子勝過父母,建議家裡有孩子的都看看。,卻讓大家大跌眼鏡,教育出這樣的孩子,竟然是一位年老的奶奶,自家父母只是普通打工族。
  •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初次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心為之所顫......但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會發現孩子身上不好的習慣越來越多。比如愛發小脾氣,沒有時間觀念,不夠自律,做事馬虎等,每每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心中不免著急上火,心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而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中都會面臨這樣的迷茫。當出現這樣的困擾時,各位家長們,不要迷茫,靜下心來,深刻反思下作為父母,孩子所有表現出來的問題,我們大人也是否都存在呢?
  • 育兒先育己,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身上的問題多半都來源於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親每天有二十分鐘左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連續四五年,他會自動形成一種閱讀習慣。如果你定好每天都去讀書半小時的規矩,孩子就會遠遠超過半小時,原因是他自己進入故事中後,是放不下來的。所以,父母讀書對孩子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央視紀錄片《鏡子》播出後,引起了教育界的強烈討論,它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這部三集播完的紀錄片是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
  • 這三類父母,不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父母一定要看看
    導讀:這三類父母,不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父母一定要看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三類父母,不是養孩子,而是養仇人,父母一定要看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大意就是說一個人在三歲左右所接觸和學到的東西,包括養成什麼樣的性格、生活習慣等,基本可以預測到其長大後是什麼樣的;同樣,一個孩子在七歲左右時成長為樣子,也基本可以判斷其成年和變老後是個什麼樣子。 這雖不是絕對的,但絕對是大概率事件。一個人在幼年時所生活的環境和所接觸的教育,直接關係著其未來的前途和命運。 因此,在孩子教育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想辦法給予其力所能及的最好教育。
  • 父親就是孩子的鏡子 別讓孩子遭遇家暴
    說起「家暴」這個問題總是很沉重,特別是看到新聞中報導的,每天在家暴中成長的孩子,每每提到都覺得很心疼。孩子是一張純白的紙,你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在你造就的成長環境中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面鏡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在平時生活中,我想能做到像第一位小女孩一樣自覺學習的小朋友並不多,大多可能就是像第二位小朋友一樣。這也體現了教育的引導性尤為重要,現在的小孩子可聰明了,在很多時候,小孩的很多行為習慣是受大人所影響的。我們家最近每個成員都愛刷抖音,我家姑娘看到我們在玩手機,總會時不時來看看,順便也一起刷一刷(苦笑)。
  • 【家長學校】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作為家長,不僅要在生活情感上去關愛孩子,還要在言行舉止上去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好表率。你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是兩條平等線,只有「你成為了最好的你,他才會成為最好的他。」在這個寒假,推薦幾部優秀紀錄片給大家,父母和孩子可共同觀看,試著互相探討觀後的感受,理解相互之間的角色情感。
  • 「中國式」教育背後的《鏡子》:父母不願意承認的,卻是最現實的
    說這句話的時候,澤清的臉上沒有絲毫表情,似乎就是在說一件尋常的事情。「辱罵父母、打罵家人,自尋短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沒有人會覺得這是一群不到18歲的孩子能做出的行為。這個畫面,出自央視的紀錄片《鏡子》,工作人員用10年的時間醞釀,2年的時間拍攝,給所有的父母呈現出在真實的「中國式」家庭教育下,被壓垮的兩代人。
  • 莫言:優秀的孩子是用父母汗水「浸」出來的,三類家庭毀娃沒商量
    但仍然有家庭正在走上毀掉孩子的路,因為父母沒有正確對待自己,更是沒有用心對待家庭和孩子。以下這三類家庭毀娃沒商量,來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很多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想管,並且常常打著「這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號,以自己的意願為孩子安排好一切,這就是父母控制欲強的表現。
  • 莫言:優秀的孩子是用父母汗水「浸」出來的,三類家庭毀娃沒商量
    以下這三類家庭毀娃沒商量,來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對孩子控制欲強的家庭「控制欲」這個詞近年來頻頻出現,其中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尤為明顯。很多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想管,並且常常打著「這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號,以自己的意願為孩子安排好一切,這就是父母控制欲強的表現。
  •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改變了孩子才能改變
    當一個個美好的生命呱呱落地,嗷嗷待哺,每個孩子基本都是相同的,餓了要吃奶,困了便呼呼大睡。隨著父母們的養育,有的孩子變的活潑可愛,而有的孩子變的調皮搗蛋。看到別的孩子乖巧懂事,有上進心,一看自家孩子,許多父母總會說一句: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樣,你看看你。其實與我們孩子朝日相處的父母則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的言行舉止,孩子自然是深刻相信的,自然會去模仿。所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 孩子和父母是彼此的鏡子,想要孩子表現好,家長要改掉這3個習慣
    孩子和父母是彼此的鏡子,想要孩子表現好,家長要改掉這3個習慣孩子和父母,就是彼此的鏡子,孩子可以從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長大的樣子,父母可以從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如果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可以表現的好,就要改掉這三個壞習慣,下面一起來看看。
  •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影子,家長一步錯,孩子就會步步錯
    父母的教育是無價的,是孩子終身幸福的根基。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為人父母,漫漫求索,苦心孤詣,卻還是難免會出錯,一不小心成為不合格父母。各位家長,請不要做下面這六種父母。1、過度溺愛型父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滿足孩子一切要求,對孩子犯的錯誤視而不見。2、過於忙碌型父母:以為賺到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孩子就能教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