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作為現階段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與目標,從本質內涵來看,存在著三個維度、六種性質,即本土性和世界性、歷史性和未來性、價值性和教育性。這些維度和性質不僅規定了立德樹人的本質屬性,也規範了教育實踐的未來走向,對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首先,「立德樹人」兼具本土性和世界性。
2015年1月27日,當時的英國教育大臣妮基·摩根發表演講,明確提出推動「英國核心價值」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學校都應該像提升學術標準一樣,加強英國基本價值觀培養,讓每個孩子懂得英國價值觀與學習數學、英語一樣重要」。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大國,在國際社會已經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國的教育需要有統率性的價值觀引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在教育目標上向世界發出的「中國聲音」。
「立德樹人」不僅符合中國國情,更與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呼應。繼1972年的《學會生存》和1996年的《學習:財富蘊藏其中》兩大重要宣言式報告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又推出了《對教育本質的新認識》的第三大報告。這份報告提出以道德倫理為基礎的道德人文主義價值觀以及全面整體性推進的方式建議,這與我國正在推動的「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不謀而合,對教育的本質理解完全一致。「立德樹人」從中心思想到表述都完全符合世界性的教育趨勢,充分體現了中國教育在培養目標上的世界性。
其次,「立德樹人」兼具歷史性和未來性。
教育本質上是具有時間性的。教育是在時間的過程中連接過去與未來,一個社會的歷史與未來必然是由教育來承接與發展的。
中國教育傳統的落腳點是「為己之學」:學習是出於自己的興趣,為了提高自身修養,成就自己的人格與個人道德生命的完美。這與其他文明古國、西方主要國家的教育傳統有著不同特色的傳統教育文化性基礎,它是謀劃我國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必須珍視的思想資源與文化特性。
隨著國際社會政治日趨複雜、經濟形勢動蕩、科技發展迅速,未來社會將充滿著不確定性。教育在傳遞知識、培養能力之外,必須要讓年輕學生具備紮根於自己文化身份的品格與價值觀,這才是他們迎接未來挑戰所需的關鍵準備。
「立德樹人」作為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接班人、新時代中國人的教育任務和目標,需要的正是以中國文化中厚重的德行養成、美德教化為歷史根基,延承至面向未來的社會和全球挑戰。這也是延續「文化自信」的一種「教育自信」的基礎。這既是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也是個體面對未來世界的依靠。
第三,「立德樹人」兼具價值性與教育性。
事實證明,沒有明確的價值觀指導,教育只會滑落為技能和個人利益的工具;沒有價值觀的教育,很可能會培養出反教育、反人類的「人才」。2000年以後華爾街接連爆出的財務醜聞就使得美國各個著名大學都在反思與警醒教育在培養學生(尤其是精英學生)價值觀上出現的問題。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在2016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講話中就明確提出,大學教育應該承擔塑造學生品格與價值的任務,而不僅僅是幫助他們的智力與職業發展。
「立德樹人」的教育性則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了國家目標、社會理想與個人修養,是個體成功、社會進步與國家富強的統一,是對我國國民教育需要培養什麼人的本質規定。它超越傳統智育與德育的二元區分,將德育置於教育的靈魂、統率地位。改變「只教不育」的錯誤做法,以正確價值觀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個體習性、人格品質、社會責任與擔當精神。
「立德樹人」的教育性還體現在排除教育的短期性、工具性與功利性,明確以「全程、全員、全方位」的整體觀,以長遠的格局強調教育的育化式發展。既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個體尊嚴與價值意義,又將學生長期的個體發展與社會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短視功利的教育不過是將教育當作社會分層的篩選工具,那是「篩人選材」;而立德樹人的教育倡導以足夠長的時間、足夠多的耐心來成就每一個人,不放棄任何一個人,是真正的「樹人成材」。
在這個兼具本土性與世界性、歷史性與未來性、價值性與教育性的「立德樹人」教育任務之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成長在網際網路時代的80後、90後、00後、10後,也就是構成未來20年中國教育主體的學生、家長和教師的青年群體,他們受教育過程中的成長環境、物質條件、消費環境、觀念衝擊、全球視野與體驗、時代性機遇與挫折都與50後、60後、70後有著鮮明的差異。年輕人群體的「亞文化」,即他們的信念、認知、文化、愛好、溝通方式特點等是未來「立德樹人」所面臨的最直接而又最有挑戰性的「時代環境」,也是最具挑戰性的課題。我們要重視這種時代與對象的新特點,用創新的思維開拓教育的創新,培養新一代的中國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