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維度看「立德樹人」的本質內涵

2020-12-14 求是網

  「立德樹人」作為現階段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與目標,從本質內涵來看,存在著三個維度、六種性質,即本土性和世界性、歷史性和未來性、價值性和教育性。這些維度和性質不僅規定了立德樹人的本質屬性,也規範了教育實踐的未來走向,對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首先,「立德樹人」兼具本土性和世界性。

  2015年1月27日,當時的英國教育大臣妮基·摩根發表演講,明確提出推動「英國核心價值」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學校都應該像提升學術標準一樣,加強英國基本價值觀培養,讓每個孩子懂得英國價值觀與學習數學、英語一樣重要」。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大國,在國際社會已經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國的教育需要有統率性的價值觀引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是我國在教育目標上向世界發出的「中國聲音」。

  「立德樹人」不僅符合中國國情,更與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呼應。繼1972年的《學會生存》和1996年的《學習:財富蘊藏其中》兩大重要宣言式報告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又推出了《對教育本質的新認識》的第三大報告。這份報告提出以道德倫理為基礎的道德人文主義價值觀以及全面整體性推進的方式建議,這與我國正在推動的「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不謀而合,對教育的本質理解完全一致。「立德樹人」從中心思想到表述都完全符合世界性的教育趨勢,充分體現了中國教育在培養目標上的世界性。

  其次,「立德樹人」兼具歷史性和未來性。

  教育本質上是具有時間性的。教育是在時間的過程中連接過去與未來,一個社會的歷史與未來必然是由教育來承接與發展的。

  中國教育傳統的落腳點是「為己之學」:學習是出於自己的興趣,為了提高自身修養,成就自己的人格與個人道德生命的完美。這與其他文明古國、西方主要國家的教育傳統有著不同特色的傳統教育文化性基礎,它是謀劃我國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必須珍視的思想資源與文化特性。

  隨著國際社會政治日趨複雜、經濟形勢動蕩、科技發展迅速,未來社會將充滿著不確定性。教育在傳遞知識、培養能力之外,必須要讓年輕學生具備紮根於自己文化身份的品格與價值觀,這才是他們迎接未來挑戰所需的關鍵準備。

  「立德樹人」作為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接班人、新時代中國人的教育任務和目標,需要的正是以中國文化中厚重的德行養成、美德教化為歷史根基,延承至面向未來的社會和全球挑戰。這也是延續「文化自信」的一種「教育自信」的基礎。這既是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也是個體面對未來世界的依靠。

  第三,「立德樹人」兼具價值性與教育性。

  事實證明,沒有明確的價值觀指導,教育只會滑落為技能和個人利益的工具;沒有價值觀的教育,很可能會培養出反教育、反人類的「人才」。2000年以後華爾街接連爆出的財務醜聞就使得美國各個著名大學都在反思與警醒教育在培養學生(尤其是精英學生)價值觀上出現的問題。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在2016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講話中就明確提出,大學教育應該承擔塑造學生品格與價值的任務,而不僅僅是幫助他們的智力與職業發展。

  「立德樹人」的教育性則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了國家目標、社會理想與個人修養,是個體成功、社會進步與國家富強的統一,是對我國國民教育需要培養什麼人的本質規定。它超越傳統智育與德育的二元區分,將德育置於教育的靈魂、統率地位。改變「只教不育」的錯誤做法,以正確價值觀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個體習性、人格品質、社會責任與擔當精神。

  「立德樹人」的教育性還體現在排除教育的短期性、工具性與功利性,明確以「全程、全員、全方位」的整體觀,以長遠的格局強調教育的育化式發展。既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個體尊嚴與價值意義,又將學生長期的個體發展與社會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短視功利的教育不過是將教育當作社會分層的篩選工具,那是「篩人選材」;而立德樹人的教育倡導以足夠長的時間、足夠多的耐心來成就每一個人,不放棄任何一個人,是真正的「樹人成材」。

  在這個兼具本土性與世界性、歷史性與未來性、價值性與教育性的「立德樹人」教育任務之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成長在網際網路時代的80後、90後、00後、10後,也就是構成未來20年中國教育主體的學生、家長和教師的青年群體,他們受教育過程中的成長環境、物質條件、消費環境、觀念衝擊、全球視野與體驗、時代性機遇與挫折都與50後、60後、70後有著鮮明的差異。年輕人群體的「亞文化」,即他們的信念、認知、文化、愛好、溝通方式特點等是未來「立德樹人」所面臨的最直接而又最有挑戰性的「時代環境」,也是最具挑戰性的課題。我們要重視這種時代與對象的新特點,用創新的思維開拓教育的創新,培養新一代的中國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相關焦點

  • 立德樹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維度
    原標題:立德樹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維度   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是立德樹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從馬克思主義視角看勞動教育如何立德樹人
    【摘要】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首先應明確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內涵。一方面,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勞動教育能夠復歸人的類本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勞動是建立一切社會關係的媒介,勞動教育能夠培養解決社會關係問題的能力,使人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社會人」。
  • 立德樹人為中國教育鑄魂
    「三個面向」和「四有新人」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立德樹人的主要任務。1999年《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實施素質教育,豐富了立德樹人的理論內涵。21世紀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教育和人才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
  • 【立德樹人】吳宏春:深化立德樹人內涵 規範教書育人行為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始終秉持建校122年及遷校62年所形成的優良師德文化,傳承「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堅持「四個服務」和「四個統一」,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標準,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全面推進「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識育人、感情育人」,通過建立研究生導師落實立德樹人職責的評價機制,引導教師把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實到研究生培養全過程
  • 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了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新使命、新要求與新部署,為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升級轉型、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提供了根本遵循與發展發向。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立身之本與價值源點。
  • 把好立德樹人的育人「生命線」
    青島大學緊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將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對標育人工作新形勢新要求,積極探索育人新方法新實踐,融教師育人、課程育人、專業育人、文化育人、學生思政於一體,創新構建「一二三四五」育人體系,推動育人工作在體系創新中實現實踐新轉變。「一」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體系核心。
  • 聚焦落實立德樹人,凝練學科核心素養
    聚焦落實立德樹人,凝練學科核心素養 2018-01-16 來源:教育部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崔允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 教育該如何立德樹人
    教育該如何立德樹人 2014-05-22 14:57:16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改革創新,堅持育人為本,統籌各種教育資源,協同努力。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優秀傳統。我國教育歷來重視做人的教育,特別強調人的道德主體精神的弘揚,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禮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並且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認為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
  • 濟南市「立德樹人雙領軍團隊」高級研修班舉辦
    為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全市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德育能力的提高,2020年12月24日至30日,濟南市「立德樹人雙領軍團隊」高級研修班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舉辦。
  • 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李彬、謝水波從科研、教學和道德三方面構建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可量化的評估標準和評價體系。其中,科研方面包括科研態度、方法和成果三個指標;教學方面包括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果三個指標;道德方面包括導師本人的道德品質、對研究生的道德教育和各種道德榮譽獎三個指標。  近年來學界對高校教師績效考評體系研究較為豐富,可以為本文提供一定參鑑。
  • 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
    報告對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論斷,其中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首次提出,是我黨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奮,倍受鼓舞。 中華民族是重視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為我國古代所謂「三不朽」之一,《左傳》載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則進一步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立德樹人」的定位置於「全面發展」之上,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豐富和發展黨的教育方針的集中體現,是對黨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重大發展,是黨的教育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具有以下三個層面的深刻含義:  一是立德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是對教育本質的最新認識。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認識。
  • 第六屆中國西部(昆明)基礎教育論壇聚焦立德樹人
    為找準「立德樹人」基點,明確「立什麼德」「樹什麼人」「如何立德樹人」,探討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與實施路徑,將立德樹人落地生根,同時分享高考改革應對經驗,來自雲南、四川、貴州、重慶、廣西等西部地區各個州市、縣的教育管理者、優秀校長、班主任和學科老師們,通過線上直播平臺參與了本次會議,共同圍繞「聚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築高質量基礎教育育人路徑」展開交流與研討。
  • 釐清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德」的含義
    學術界對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和實施方法有過很多討論,對立德樹人之「德」的含義,大都是從道德品質層面進行界定,認為主要是指道德。釐清「立德樹人」基本內涵特別是「德」的含義,不僅是值得探索的理論與學術問題,更是關係到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實踐問題。理解立德樹人的「德」,要立足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高度,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
  • 立德樹人:跨越「知」與「行」的距離
    三是立德樹人的共同目標和政府、學校、社會與家庭協同行動間存在距離。受訪者認為,當前學校與街道、鄉鎮協同育人的實現程度,運用公共設施、通過課外活動實施育人的成效,家長要求與立德樹人要求的一致性程度都不高,與此同時,他們認為學校內部具有良好的立德樹人氛圍,全體教職員工、全校各項工作都能圍繞立德樹人工作展開。
  • 夾江中學:立德樹人強內涵 矢志不渝創名校
    三個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立德樹人」,豐富了人才培養的深刻內涵,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使命。近年來,夾江中學圍繞「立德樹人 爭創名校」這一工作核心,理清思路,夯實基礎,腳踏實地,推進創名校攻堅行動。學校佔地122畝,擁有46個教學班。歷經八十載風雨兼程,砥礪前行,一代又一代教育人薪火相傳,桃李滿園,形成了尊師重教的瓷都教育良好形象。2017年,夾江中學創四川名校全面啟動,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廣泛支持。
  • 2018年高考作文解讀:落實立德樹人 凸顯時代主題
    今年的作文題目有幾個重要的特點。首先是增強「四個自信」,落實立德樹人今年的作文試題命制充分調動文化積澱,融會新思想,將「四個自信」貫穿其中,並著力畫龍點睛,在關鍵處破題,形成點面結合、精神深蘊的格局。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圍繞「器」展開聯想和思考,注重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引導考生對成才成器、國之重器等進行深入思考,啟迪考生爭做大國棟梁,落實高考「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次是講好改革故事,凸顯時代主題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世界。
  • 「四個統一」: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的價值遵循
    摘 要:研究生教育肩負著培養國家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使命與重任,立德樹人是研究生導師的首要職責。「四個統一」為研究生導師履行立德樹人職責提供了價值遵循。  關鍵詞:「四個統一」;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師德師風;價值遵循   基金資助: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課題「『四個統一』視域下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研究」(
  • 人民日報:立德樹人是根本
    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並從立德樹人、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為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為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本版特推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系列談,敬請關注。   ——編  者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恆主題。
  • 從核心素養的三個維度看課堂育人的方向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方針」是國家宏觀層面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描述。教育部門則必須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提出具體的培養目標,用以指導教育實踐。我謹從核心素養的三個維度來說。「文化基礎」為什麼不是「學業基礎」:」 知識不等於文化」的全面育人觀的確立課堂教學必然要關乎學科教學。學科教學常常以知識作為最基本的載體。比如語文,我們常常離不開字詞句段篇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