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華為徐文偉:去年華為歐洲GDP貢獻128億歐元
集微網消息(文/葉子),據觀察者網消息,法國當地時間11月4日,華為於巴黎舉辦歐洲創新日活動。本次歐洲創新日活動上,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經濟影響諮詢歐洲及中東部門主任皮·柯林斯(Pete Collins)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華為2018年為歐洲GDP貢獻了128億歐元(約合142.85億美元)。
牛津經濟研究院報告截圖
據牛津經濟研究院估計,華為2018年對歐洲GDP總貢獻量中包括25億歐元的「直接貢獻」、54億歐元的「間接貢獻」以及49億歐元的「誘發貢獻」。其中華為54億歐元的「間接貢獻」對象,大部分是華為在歐洲的製造業供應商以及零售商。
此外根據上述統計方法,華為去年在歐洲總計創造了16.97萬工作工位,全年為歐洲各國政府創造了56億歐元的稅收。德國是華為最佳受益國。華為去年為德國經濟總貢獻28億歐元,創造3.26萬個工作崗位,為德國政府創收12億歐元稅收。
報告指出,華為近年來逐年加大對歐洲市場的投入,歐洲各國也越來越受益於華為的發展。去年華為對歐洲GDP貢獻的128億歐元,是2014年數據的2倍。5年來華為為歐洲GDP貢獻值年均增長率為19%。
華為公司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指出,為於歐洲各界代表「創新推動數位化歐洲「,華為將採取4大舉措:創新2.0,加強華為與歐洲基礎技術與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的合作;信息和通信技術使能歐洲行業保持全球競爭力;擴大數字包容,推動歐洲可持續發展;以及聯合多方力量,共建創新生態。
徐文偉強調,華為尊重和支持歐盟的數字主權戰略,努力在歐洲實施AI、智能計算體系、深度學習體系等面向歐洲開源開放,給歐洲的公司提供創新的平臺和資源。「數字主權並不意味著數字柏林圍牆,全球的開放合作,在數字世界更為重要。」
2、任正非:研發基層管理不改革,我們就是下一個惠普
集微網消息(文/holly),昨(4)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了任正非10月8日在華為日落法人力資源秘書處及AT運作優化工作匯報上的講話。
其中,任正非指出秘書處的主要職責在於發現機制存在的問題,從而推動改良。值得注意的是,任正非說:「對於研發基層管理者管理能力退化,如果不能改革,我們就是下一個惠普。」
此外,對於外部的打壓,任正非認為能夠推動內部的改革,危險同樣也是機會。
以下為講話全文:
一、秘書處是一個臨時的調研機構,沒有除調研外行使權力的權利。秘書處最主要的職責是自下而上,發現流程、制度、規則等方面存在的機制問題,然後推動機制的逐步改良,只是調查研究,而不是操刀變革。要嚴格控制自己的職責邊界,在不失位的同時要注意不要越權太多。在改良推動過程中若遇阻力,可上升提交上級受理。旨在培養一批有調查能力的員工。
秘書處關注就是要帶著基層痛點和業務經驗,以一線使用者或者受眾的角度,做好問題「接線員」;通過深入調研,暴露流程和管理上複雜、冗餘或者不適應業務變化的問題;要堅持以一個點的問題發現,通過調研發現問題的成因與解決辦法,推動基層管理團隊自身解決問題;通過正確的方式影響更多的人和組織,構建管理體系自我批判、持續改進的氛圍。
秘書處不能調研人,這是總幹部部的職責。秘書處最主要是改革我們的流程、制度、規則等機制問題。秘書處也不要在問題調研前線亂表態,秘書處要聚焦在調查、研究,然後把問題拿回來梳理,把一個個節解開,流程和機制就能通暢一點。
秘書處從基層帶來了流程與機制問題,可以提供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案,但GPO代表過去的流程制定與管理經驗,要經過他的批准才能來改進。為什麼不能繞過GPO批准呢?因為如果沒經GPO批准,東改一點、西改一點,有可能將體系改亂掉了。所以,當GPO與秘書處形成良性的對立統一時,才是流程與機制不斷改進的模式。若GPO不同意改良,但秘書處認為仍然應該改,則可以繼續深化調查研究,如果還推動不了,則可以建立上升機制,比如由當值輪值董事長來組織會議,受理這個改良問題的申請。
秘書處人員在隊的時間不要太長,半年左右合適。我們不指望把秘書處人員培養成全能的人,這不現實。我們希望他掌握一點就上戰場,到戰場後就能舉一反三,慢慢滾動改革。當前管理體系逐步成熟後,秘書處在保證人員出入質量的前提下,出入隊的報批環節也要簡化。
二、對於秘書處調研發現的一些影響面較大或者跨領域的問題,可以直接提交當值輪值董事長在輪值期間推動改良。
第一,研發隊伍管理的最大問題就是流動性不夠。比如有些人在研發待了很多年,但個人職級還很低,成長很緩慢,在崗位上的貢獻長期一般,如果早一點疏導,或許還能讓他在其他崗位發揮作用;另外,別的業務部門缺人就去社會招聘,但我們這裡明明有人,卻被捂在「老母雞」的肚子下,這些人呆在原部門時間長了,又激發不夠,他們的技術就可能退化,最後也很難找到新崗位。
(徐直軍:研發的人力資源部,包括各級主管,當前存在的問題是上面要求做什麼他才做,上面沒要求就不做,因此,對自己組織裡的幹部和員工,缺少根據業務需要進行主動管理。)
對於研發基層管理者管理能力退化,如果不能改革,我們就是下一個惠普。你們可以把秘書處的調研發現原汁原味貼到心聲社區上,引發大家的思考與主動改進。研究所的改革、產品線的改革,可以跟當前AT改革一樣,抓一個小的、邊緣性的先試點。面對習慣勢力,改革很難突破,因此我們要先在一個點上突破,再來抓面的突破,從點的突破來帶動整個研發的結構性突破。
研發組織精簡後,很多幹部直接就融化在專家隊伍裡,大家意見是很大的。我認為先把「廟」拆了,讓「和尚」在外面淋雨,我們再通過認證來篩選。不要「廟在和尚安,廟拆和尚死」,這樣容易產生改革的對抗,增加組織內的矛盾,還是要穩步改革。對於這些離開管理崗位做專家的人員,要不斷認證、不斷篩選,「放到爐子上烤」,不合格的自然就淘汰了。
我們一定要對11萬軟體人員(自有+外包)建立軟體開發技能的認證制度,員工利用題庫來自己練習提升可以不收費。但是自己條件成熟要求做認證,費用要採用合理程序來支付。這些費用是付給外部改卷的教練的,員工認證不需要批准,因此獲得面試機會,面試是確定等級的關鍵。公司將大規模的推動機考。同時我們還可以與其他國家的軟體專家合作,讓他們成為我們的教練,來幫助做員工軟體測試的閱卷。把11萬員工分類清楚,軟體質量和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第二,對於多元化激勵的費用管理,通過在使用方式和報銷方式方面的改良,將過多的人力成本和工作量降下來。比如,在發票報銷上,由財務要拿出機制來,統一向政府申報,然後統一處理髮票;也可以多利用咖啡廳等各種活動機制,做好多元化激勵的費用管理。大型部門活動可以使用備用金制度,或者小型活動可以採用支付墊付者2%墊付成本的方式,在報銷時直接申請。
三、外部打壓推動了我們內部的改革。我們要繼續加大戰略投入,讓更多將軍和優秀員工更快成長起來,夯實一線基層作戰能力,簡化流程、簡化管理。
大家不要單純認為外部環境對我們不好,危險同樣也是機會。外部打壓其實推動了我們內部的改革,因為大家都感到緊迫性,改革的積極性也增長了。我們內部的改革已初見成效,從9月份的財務報表來看,增加了很多利潤,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改進、流程改進的貢獻。
但是我們的戰略投入還不夠,首先是還沒有做好戰略投入需求的洞察、規劃。我們培養了很多技術領袖,但真正的商業領袖不多。公司要產生更多的商業領袖,他們對未來架構性描述要有很清晰的觀點,對未來商業模式要有所構想。我們現在還不能像西方公司那樣,在一個產品還沒做出來之前,就對相應的生態環境、架構性認識已經有了構想或措施,往往是等這個產品做出來後,才想到還要去做什麼生態夥伴、商業環境等建設。我們在戰略上還沒有真正領先,雖然技術上領先兩年,其實也沒領先,因為不能及時用上,還需要轉換成規模化商業成功。
今年我們要拿出更多的糧食包來做戰略後備隊,訓戰磨鍊與轉換技能,認證合格的人員上前線,不斷循環起來。如果我們能用三年時間在代表處、系統部裡通過戰場磨礪,產生數百個將軍級幹部,有這麼多將軍,就不需要這麼多複雜的決策流程了,流程就可以縮短,機關就要壓縮。只要一線的決策能力強大了,機關的很多流程自然就沒用了,權力就下沉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基層管理夯實,提高一線隊伍的作戰能力,沒達到能力的只能發獎金,達到能力的就可以晉升起來(包括個人職級提升),通過多次作戰磨鍊,發現優秀的「將軍」。
四、AT運作優化可以通過兩頭擠壓中間來開展,一方面通過開放溝通的方式來鑑定落後的AT團隊,給予改進鞭策;另一方面由公司評估優秀,發現優秀種子,給與機會。同時應總結形成有關AT運作指導文件,牽引AT履責擔當。
三級以上團隊學習心得(100字)我們是要求他們自己實名貼到心聲社區去,直接面對群眾,沒有學習的或群眾反對意見大的,說明AT團隊根本不認真,就要求他們整改。整改驗收可以考慮群眾反饋,群眾反饋不好且幹部人才管理責任結果不好的,我們就要抓AT的改組。這樣需要改組的AT對象也就清楚了。而且這樣的公開評估方式不僅是這次學習心得,今後可以不斷滾動的做,不斷倒逼AT的改進,這樣就慢慢將不求進步、安於平庸的團隊成員換掉,同時對其它管理團隊和成員也是一個威懾。
總幹部部要協助徐總深入落實AT改組的工作,至少找3-5個有代表性的(研發、職能、區域等)來實施,做成樣板,起到示範作用。
(徐直軍:抓AT改進的核心是抓AT主任。AT沒運作好,首先是AT主任的責任。如果不強調AT主任的責任,不強調AT主任要事先規劃議題、做好組織準備等,那AT就有可能變成一個日常運作、流程蓋章的團隊,而不是一個真正建立組織內幹部導向、激勵導向和傳承價值觀的團隊。第二,人力資源部部長也是關鍵,他們作為AT執行秘書,應該怎麼利用AT發揮作用,需要怎麼策劃議題、實施開展,當前做的不好,也沒有人給予必要的指導。第三,公司關於AT的管理當前只有一個230文件的規定,除此外,沒有關於AT運作的指導書和好的AT運作的案例,AT的運作好壞缺乏機制指導。第四,AT本質上是一層層銜接的,上一層AT成員一般是下層AT的主任,但對於部分一層AT主任來說,當前沒有人給他們傳幫帶。比如很多地區部總裁、不參加常董會的機關一層AT主任,沒有機會參加上級的AT會議,沒有人負責傳幫帶,也沒能獲得準確的詮釋、吸取營養。目前對公司政策、導向全靠自己理解。)
總幹部部可以評估一些優秀AT團隊,秘書處工作組參與,與AT調研相結合,形成AT運作的指導文件,予以正式發布。比如AT主任在評價幹部時一定是最後一個發言的人,AT的編制今後要限制在5至7個人,不需要太大,因為AT團隊就是選拔與激勵人員的,不是一個業務辦公會議,不需要每個口都要參加,要從團隊中選出領袖來組成,AT是個人參加,要承擔幹部與人才選拔、激勵和價值觀傳承等的組織責任。
(徐直軍:我們還要建立起關於公司文件和任總講話的例行學習討論機制,讓廣大幹部、員工自上至下地理解公司的戰略、政策、管理意圖與訴求。建議學習討論的範圍不僅僅局限在AT團隊成員,ST團隊成員及骨幹也可以參與學習討論。對於公開的材料,甚至可以把員工召集起來共同討論。對於一些重要的文件或講話,可以有針對性的準備些解讀材料,以輔導各級幹部與員工的理解。)
3、獨家:傳鴻海年底高層將有異動,層級恐達次集團負責人
芯科技消息(文/李泰宏),鴻海近期在蘋果iPhone新機上市銷售暢旺下,整體運營依然持穩,9月營收也創下同期新高,不過市場傳出,鴻海年底恐有一波高層人事異動,而且最高層級可能會達次集團負責人。
儘管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已經退居第二線,但是對於鴻海的運營,依然有很高的期許,據消息人士指出,郭臺銘每周還是會到土城總部了解公司運營狀況,或是給予指點。
其實鴻海今年初也有一波高層人事異動,當時離職的是安全長跟消防長,因為屬於後勤單位,也沒有引發太多的市場關注。
不過隨著鴻海組織次集團化後,各次集團運營也交由各負責人負責,目前共有13個次集團,包括A次集團,主要單位包括CAA(IDPBG、IPEBG、iMEBG、ST產品處、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機器人)和ACKN(ACKN1夏普富可視、ACKN2諾基亞等)。
B次集團,主要單位包括BCA(平板垂直整合);C次集團,主體前身是SHZBG 事業群(鴻超準產品事業群)。
D次集團,主要單位為New PCEBG(企業資訊系統產品)事業群,包括樺漢及雲智匯科技服務。E次集團,主要單位為原CCPBG。
FG次集團,主要單位包括CNSBG和CESBG,以及亞太電信、建漢、臺揚等;H次集團,主要單位包括IFSBG創新家庭服務事業群、EISBG生態整合服務事業群、IDCBG創新數位內容事業群。
H次集團,主要單位包括IFSBG創新家庭服務事業群、EISBG生態整合服務事業群、IDCBG創新數位內容事業群。J次集團,主要是為各次集團/事業群提供綜合服務的單位。
K次集團產品橫跨各式TFT LCD液晶面板模塊與終端液晶顯示器;L次集團主要單位包括鴻騰精密科技、臻鼎科技及正一特殊材料。
M次集團,主要單位為永齡生技。S次集團主要單位包括虹晶科技、晶兆創新、富泰康電子研發(煙臺)等。
消息人士指出,年底鴻海的高層異動幅度大小,最後的關鍵人物還是郭臺銘,如果這些次集團無法交出讓郭臺銘滿意的成績,就算是再資深的老臣,恐怕還是難逃被退休的可能。
圖片來源:芯科技
4、物聯網浪潮下,NB-IoT如何成為全球最主流LPWAN技術?
我們常常會聽到,物聯網將構建一個萬物互聯互通的時代,而只有標準才能真正實現互聯互通。
同時,5G的到來加速了物聯網需求的爆發,物聯網連接技術標準的混戰也在不斷升級。尤其是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的競爭愈演愈烈,其中包括LoRa、NB-IoT、SigFox、RPMA、Weightless等各個技術流派。
而在這一系列LPWAN技術選項中,NB-IoT目前正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
NB-IoT為何能夠領先
NB-IoT是窄帶物聯網(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的簡稱,是一種基於LTE蜂窩技術的低功耗廣域網絡技術標準。不同的是,LTE主要服務於「人」,而NB-IoT服務於「物」。
而NB-IoT使用License 頻段這一特點,也使得其可直接部署於 GSM 網絡、UMTS 網絡或 LTE 網絡,與現有網絡共存,以降低部署成本,實現平滑升級。
另外,NB-IoT所擁有的四大特點,也完美契合物聯網的應用。
首先,低功耗。NB-IoT 聚焦小數據量、小速率應用,因此 NB-IoT 設備功耗可以做到非常小,設備續航時間可以從過去的幾個月大幅提升到幾年。
其次,低成本。NB-IoT 可以在現有的 LTE 網絡基礎上進行改造,進而快速完成組網。加上各大運營商都在大力推動 LTE 網絡建設,這對於 NB-IoT 的覆蓋也有正面作用。
第三,大連接數。在同一基站的情況下,NB-IoT 可以比現有無線技術提供 50-100 倍的接入數。一個扇區能夠支持 10 萬個連接,支持低延時敏感度、超低的設備成本、低設備功耗和優化的網絡架構。在一定的空間內,多設備不會產生互相干擾,NB-IoT 足以輕鬆滿足未來智慧家庭中大量設備聯網需求。
第四,廣覆蓋。NB-IoT 室內覆蓋能力強,比 LTE 提升 20dB 增益,相當於提升了 100 倍覆蓋區域能力。不僅可以滿足農村這樣的廣覆蓋需求,對於廠區、地下車庫、井蓋這類對深度覆蓋有要求的應用同樣適用。
急速爆發的NB-IoT市場
也正是基於以上技術特點,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市場的逐步成熟,NB-IoT在很多細分領域也開始大戰拳腳。
比如,在遠程抄表方面。人工上門抄表是原始的水氣表數據統計方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方式存在著包括效率低、人力成本高、出錯率高、無法進門和維護管理困難等弊端。此後出現的出現GPRS遠程抄表,雖然比人工抄表更先進也更安全,但是也有功耗高、信號差和通訊基站用戶容量小等缺點。
而NB-IoT技術能夠完美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它在同一基站中通訊用戶容量是GPRS遠程抄表的10倍;待機時間更可以長達10年以上;可覆蓋到室內和地下室;模塊的成本也更低。
另一個例子就是畜牧業。以往,養殖戶主要通過人工的方式來對放養的牲畜進行監控和驅趕,但是這不僅浪費人力,也很難形成一個監管系統。而GPRS通訊基站容量很難支撐起龐大的牲畜群,設備的續航時間也不如人意。另外,由於牧場主要在中國的北部和西部邊疆地區,信號覆蓋強度也存在問題。
NB-IoT則能夠突破GPRS技術的瓶頸,在偏遠地區擁有更強、更廣的信號覆蓋和更大的通訊基站用戶容量。
以紫光展銳的牲畜檢測追蹤智能項圈方案為例,它能夠對牧場牲畜的健康、生理周期、位置、活動情況進行檢測,提高牲畜繁殖效率、提升產奶量和提供走失定位報警。項圈通過GPS定位,數據可通過NB-IoT/GSM網絡傳輸到牲畜信息管理平臺。牧民通過網頁或手機客戶端就可以實時獲取牲畜體徵信息。
除了上述內容,NB-IoT還可以被應用在智能鎖、路燈監控、井蓋監控和資產定位等多個領域。「萬物互聯互通」的呼聲越來越響亮,NB-IoT憑藉其優異的特性將在未來全面數位化的社會中大展拳腳。
NB-IoT市場未來
但是單純只有應用並不能完全支撐NB-IoT市場的發展。
資深業內人士告訴集微網記者,近年來NB-IoT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技術本身的優勢,同時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整個產業鏈的推動。
政策方面,2017 年 6 月,工信部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通知要求:一是加強 NB-IoT 標準與技術研究,打造完整產業體系;二是推廣 NB-IoT 在細分領域的應用,逐步形成規模應用體系;三是優化 NB-IoT 應用政策環境,創造良好可持續發展條件。
產業鏈方面,為了配合產業轉型升級,運營商以NB-IoT 物聯網為突破口,開啟一次次大規模的 NB-IoT 模塊招標來加速 NB-IoT 應用和產業發展。
標準方面,早在 3GPP R13 協議中,NB-IoT 核心標準就已凍結;R15 協議支持 NR 與 NB-IoT 的共存部署方案,從而確保了 5G 部署後存量的 NB-IoT 終端業務不受影響; R16 協議明確支持 NB-IoT 接入 5G 新核心網,確保 NB-IoT 在 5G 時代技術發展的連續性;在即將於 2019 年年底啟動立項的 R17 協議中,愛立信、高通等公司明確提出 R17 LPWA 基於 NB-IoT 繼續演進。
此外,各大晶片廠商也開啟了在NB-IoT領域的一場角逐。2018年12月,中國移動終端實驗室公布了NB-IoT晶片(模組)評測結果,如下圖所示,在定點場景的功耗、業務時延,以及移動場景的成功率、業務時延和功耗等關鍵性能上,紫光展銳的春藤8908A相較同類廠商表現優異。
由於春藤8908A的性能優異,2018年11月,在中國聯通300萬片模組標單中,該晶片以55%的佔比斬獲中國聯通NB-IoT通信模塊項目晶片部分的最大份額。在不斷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展銳還先後通過了歐洲最大電信運營商德國電信及南非最大電信運營商MTN的NB認證測試,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
與機遇並存的挑戰
雖然NB-IoT市場未來可期,但也存在著諸多難點。例如客戶的定製化需求多,再加上同行之間的競爭激烈,利潤值也持續走低。
據悉,由於模塊廠商在價格方面的激烈競爭,短短幾年間,模塊價格從 70 元人民幣下降到 20 元,NB-IoT 晶片價格則從 5 美元降低到 2 美元以下。
對此,紫光展銳智能物聯產品線總經理鮮苗表示,當前價格已經不是制約NB-IoT發展的主因,著眼於應用端的健康生態才是當前發展的重點。
不過,硬體也需要合理的利潤才能保證可持續性發展。基於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NB-IoT晶片的終端產品才能承載負荷物聯網生態需要的作業系統、雲平臺與應用服務。
針對這些挑戰,深耕重點細分市場,深度挖掘需求並提供優質的差異化產品,是當前NB-IoT晶片公司應當關注的。有方科技告訴集微網記者,不同於競爭對手只做模塊,公司會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雲+管+端,來為客戶節省大量開發成本。
另外,由於NB-IoT 的主要優勢之一就是低功耗。當前的物聯網產品中普遍還是使用2G模塊,雖然NB-IoT 的功耗比 2G 略好一些,但在中等頻率和高頻率實時使用中並沒有絕對優勢。這也是NB-IoT需要面臨的挑戰之一。
對此,鮮苗則表示,NB-IoT起初可能只是2G的替代品,只有當2G網絡不好用了的時候才會被迫選擇NB-IoT。但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遠程抄表、無線煙感和電動車防盜這些領域恰好是2G沒有觸及到的地方。再加上2G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儘管2G向NB-IoT的轉變略顯緩慢,但NB-IoT的四大特性會促使一些行業在選用NB-IoT時會做出與以往使用2G時不同的產品。
總結:
目前,5G已經全國正式商用,而中國運營商們也已經啟動或正在準備2G/3G退網計劃事宜。在這一變遷當中,NB-IoT所扮演的角色將進行一次華麗的轉身。站上物聯網主舞臺的NB-IoT,已經成為了全球最佳、最主流、首選的LPWAN技術。
在大帶寬的5G時代,如何把NB-IoT技術淋漓盡致地運用到各行各業當中,這是目前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硬體利潤越來越薄,NB-IoT晶片(模組)供應商們也要制訂好應對策略,才能在這一潛力市場佔得更多席位。
5、IDC:力壓三星華為,vivo領跑Q3中國5G智慧型手機市場
集微網消息(文/數碼控),知名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IDC在近日發布了第三季度中國5G智慧型手機的市場報告。
數據顯示,截至9月,5G手機整體出貨量約48.5萬部。其中, vivo在一個月內發布兩款5G機型,以激進的定價策略,對線上渠道為主的中高端性能機市場,以及線下渠道為主的高端旗艦市場進行了早期布局。在首批5G智能機的競爭中佔據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vivo以54.3%的市場份額力壓29.0%、9.5%的三星、華為領跑第三季度中國5G智慧型手機市場。
在具體的5G智慧型手機價位段方面,在450~500美元(約合人民幣3158元~3509元)、500美元~550美元(約合人民幣3509元~3860元)兩個價位段,vivo當之無愧的奪得冠軍,市場份額超過了80%;在600美元~650美元(約合人民幣4211元~4562元)價位段,則是出現了中興與中國移動兩強爭霸的局面;在700美元(約合人民幣4912元)以上的價位段,三星則是成為該價位段的王者,領先其他中國手機廠商。
隨著5G正式開啟商用服務,三大運營商多檔5G套餐價格也正式出爐,各大手機廠商也開始發力5G智慧型手機,不知道vivo的領先優勢能夠持續多久。
6、華為敦促澳大利亞解禁:無論如何澳洲5G都將是中國造
集微網消息(文/holly),據《雪梨先驅時報》報導,華為日前向澳大利亞政府提交了一份文件,敦促澳大利亞解除對其5G技術的禁令。
據悉,文件表示,「澳大利亞在全球5G的競賽中已經落在了後面,這對澳大利亞的競爭力和未來的繁榮正在產生巨大影響」,並敦促澳大利亞解除對其5G技術的禁令。
文件還指出,澳大利亞此前的NBN光纖網絡項目失敗後,5G是澳大利亞為澳大利亞人提供世界級高速寬帶的最後機會。與其它國家相比,歐洲和亞洲國家「已經有了全國範圍內的5G網絡覆蓋」,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主要城市都沒有5G(網絡覆蓋)」。
華為表示,2018年,澳大利亞政府以安全為由,禁止華為向澳大利亞的5G行動網路供應設備,是阻止澳大利亞「部署世界上最好的5G」的關鍵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中稱,不管華為是否參與,澳大利亞的5G技術都將由中國製造。
而對於各國關心的安全問題,華為在文件中強調,公司非常注重網絡安全,在網絡技術開發的過程中,已經考慮到了有組織犯罪、恐怖分子、本地黑客等多種情況。
此外,該報導稱,除了澳大利亞之外,美國和日本也以安全為由,對華為和中興通訊兩家中國公司發布了禁令。但是,包括英國和德國在內的許多歐洲國家,似乎有可能允許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
而且以安全之名禁用華為顯然站不住腳,美國迄今為止也並未拿出實質性的證據證明華為的設備存在安全問題。與此相反的是,放棄華為設備的國家在部署的過程中,不僅技術不成熟,部署時間也滯後於其他國家。
澳大利亞也是如此,根據此前掌握的消息,澳大利亞禁用華為的5G設備之後,直接導致了當地運營商在網絡建設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禁用華為意味著5G建設中少了一個競爭對手,因此也提高了澳大利亞電信公司採購設備的成本。
7、登頂DXO相機榜,小米1億像素小米CC9 Pro叫板友商
集微網消息(文/Kelven)11月5日,小米正式發布全球首款1億像素量產手機小米CC9 Pro,首款智能手錶:小米手錶,年度旗艦電視:小米電視5系列和超一級能效的小米網際網路空調「巨省電」系列四大新品。
2019年小米集團多品牌策略成效顯著,Redmi品牌獨立後,承接過去的小米與紅米,追求極致性價比,主攻電商市場,通過持續的產品結構優化,Redmi品牌站穩從大眾入門到性能旗艦的全價位段市場。
Redmi品牌獨立的成功,讓小米品牌放開手腳,開始往高端化路線持續推進。隨著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成果也不斷顯現。此次發布的小米CC9 Pro售價6GB+128GB版2799元,8GB+128GB版3099元,8GB+256GB尊享版3499元。
小米CC9 Pro主攝採用小米研發定製的1億像素、1/1.33英寸超大傳感器,主攝、超廣角、專屬人像、長焦、微距共5顆攝像頭覆蓋全焦段、全場景, 10倍混合光學變焦、50倍數字變焦和雙光學防抖奢華硬體組合,堆料十分足夠。在全球最著名的DXOMARK手機影像測評中,以121分的總成績力壓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拿下第一名,堪稱今年全球年度最強拍照機皇。
根據多家調研機構數據,小米電視已經連續三個季度穩居中國市場銷售第一。通過小米全面屏電視、全面屏電視Pro的推出,小米電視開始加速布局高端,此次發布會上正式發布小米電視年度旗艦:小米電視5系列。其中,小米電視5 Pro採用色域高達NTSC 108%的高端旗艦4K量子點屏幕、擁有MEMC運動補償技術、支持HDR10+高動態範圍圖像顯示,搭載第9代畫質引擎技術等全旗艦配置。
此外小米也推出首款智能手錶:小米手錶。這是是一款區別於以往功能型手環手錶的真智能手錶,首發高通3100 4G版處理器,自研MIUI For Watch定製系統,內置小愛同學語音助手。不但可以使用全功能eSIM獨立撥打電話,還可以安裝第三方APP,上網、叫車、聽歌、看視頻、刷公交、行動支付都不在話下,更可以聯動小米AIoT智能家居平臺控制家裡的智能設備。
一同發布的小米網際網路空調「巨省電」系列主打高端市場,擁有超一級能效,使用巨省電、巨省錢。小米此次在拍照手機、智能穿戴、電視、大白電領域中同時發布業內頂尖產品,展示小米手機+AIoT戰略的最新進程。
億級像素超大底,霸榜DXO
小米CC9 Pro對相機模組進行了重新設計,不但研發定製全球領先的1億像素、1/1.33英寸超大傳感器,而且繼續加大自研算法投入,取得DXOMARK綜合評分121分,全球排名第1,視頻、變焦測試同樣全球第1的驚人成績。
據了解在1億像素相機的整個研發過程中,小米投入大量研發資源,整個項目近千名工程師,為行業解決了超高像素多攝的系統化方案問題。
小米的相機研發團隊已經布局全球,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東京、聖地牙哥、班加羅爾、巴黎、坦佩雷等地設立了影像研發中心,吸引大量Sensor、鏡頭、算法等領域大師級專家加盟,專業影像專家涵蓋光學設計、機械設計、電子設計、軟體算法、生產加工等相機研發的各個領域。
1億像素,可以說是手機相機技術發展的裡程碑。小米研發定製的這顆1/1.33英寸1億像素超大感光元件,是目前市面上最大的手機相機傳感器。
小米CC9 Pro全系標配7P鏡頭,尊享版更是擁有8P鏡頭,也是全球首款8P鏡頭手機。因為鏡頭自重加大,普通馬達根本無法承載,小米便重新定製大推力馬達和光學防抖組件,保證超大模組的快速對焦和穩定防抖。這一定製影像系統的研發工程師近千人,整體相機模組的成本更是上一代小米CC9的五倍之多。
小米CC9 Pro這次帶來的則是一個五顆攝像頭的組合設計。這五顆攝像頭各有專長,13mm焦距20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25mm焦距1億像素主攝鏡頭、50mm焦距1200萬像素經典人像鏡頭、10倍混合光學變焦長焦鏡頭、可以實現最近1.5cm拍攝距離的專屬微距鏡頭組。
五顆攝像頭中,50mm經典人像鏡頭極具特色。這顆人像鏡頭是之前小米8使用的主攝鏡頭,1.4μm大像素,支持Dual PD雙核對焦,擁有f/2.0大光圈。50mm焦段接近人眼自然視角。配以特別設計的電影模式,令其拍出虛化背景。值得一提的是,小米CC9 Pro相機超級夜景算法也同步升級,前置的3200萬像素相機,支持暗光人像,即便環境照度極低,也能拍出更清晰自拍。
其他配置,小米CC9 Pro採用6.47英寸雙曲面屏幕,柔性屏COP封裝工藝,3.43mm極窄小下巴,由維信諾提供。使用高通驍龍7系處理器中最高端的730G。搭載全球首款超薄光學屏幕指紋,由匯頂科技提供的、全球首款超薄屏下光學指紋方案,是截至目前業界已商用的最薄屏下光學指紋方案。
5260mAh大電池支持30W疾速閃充,全新充電架構65分鐘即可充滿。等效1cc超大音腔設計,響度比上一代大一倍。多功能NFC、紅外遙控器、耳機孔一應俱全,出廠搭載全新MIUI 11,冰雪極光、魔法綠境、暗夜魅影三種配色。
量子點劍指高端,小米手錶造「真」智能手錶
小米電視5系列分為小米電視5 Pro和小米電視5兩個型號,各擁有55、65、75英寸三個尺寸。小米電視5系列全系採用全面屏設計,機身薄至5.9mm。其採用量子點屏幕,NTSC色域高達108%,支持HDR10+格式標準和MEMC動態補償技術,極大程度提升整體的畫質表現。
性能方面,小米電視5系列採用最先進的12nm製程晶片,性能相比前代提升63%,並支持硬體解碼8K內容,小米電視5 Pro標配4GB+64GB超大存儲。小米電視5系列全系左右兩個聲道各包含高音和低音兩個發聲單元,並搭載遠場語音技術,可以呼喚小愛同學語音助理。
一同發布的小米網際網路空調「巨省電」系列新品,全係為「超一級能效」,採用全直流變頻設計,擁有AloT全屋互聯和自動清潔功能。1匹-3匹四款型號,實現客廳、臥室全場景覆蓋。
小米手錶被小米稱為是「一款真正的智能手錶」,搭載基於Wear OS全新定製的MIUI For Watch手錶系統,內置40+款深度適配APP,支持應用商店下載第三方APP和小愛語音操作,可與千餘款智能家居設備聯動。
此外其內置eSIM模擬晶片,不用插卡也能獨立通話、上網,支持一號雙終端和獨立號碼兩種方案。使用1.78英寸AMOLED方形高清屏,四曲面玻璃,首發高通驍龍3100 4G版處理器,多功能NFC、線性馬達等諸多旗艦硬體配置。
內置六軸傳感器、第三代HRM心率傳感器、三大衛星定位系統、指南針及氣壓計,配合Firstbeat頂級運動算法能夠支持十大專業運動模式,並能全方面監測睡眠、壓力值、心率、身體能量檢測等健康數據。續航方面,搭載570mAh超大容量電池,正常使用續航超36小時,連續使用兩天無壓力。
小米在技術創新上的持續投入,在2019年逐步收穫成果。如全球最快無線快充、無線反充技術,環繞屏解決方案,柔性屏下指紋、屏幕發聲、超聲波距離感應、側邊雙顯示晶片驅動等技術。
此次,小米CC9 Pro研發定製的1億像素、1/1.33英寸超大傳感器,和小米相機自研技術、影像算法的加持,拿下DXOMARK手機影像測評第一,技術創新上值得肯定。
2019年已經進入第四季度,我們可以看到小米集團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效果顯著,今天小米電視5系列、小米手錶、小米網際網路空調的推出,均表明其進一步加速智能家居高端市場的布局。
最後價格方面,此次發布的小米CC9 Pro售價6GB+128GB版2799元,8GB+128GB版3099元,8GB+256GB尊享版3499元;小米電視5 Pro 55英寸、65英寸和75英寸售價分別為3699元、4999元和9999元;小米電視5 55英寸、65英寸和75英寸售價分別為2999元、3999元和7999元;小米手錶售價1299元,11月11日首賣。小米手錶尊享版1999元限量發售,預計12月中旬全渠道首賣。小米網際網路空調「巨省電」系列,11月5日首賣,首發價1匹2299元、1.5匹2499元、2匹4499元、3匹5499元。
8、數碼論:華為一枝獨秀,小米OV應對謀略之小米篇
集微網消息(文/數碼控),近日第三方知名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了中國大陸2019年第三季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統計報告,內容顯示華為以4150萬臺的出貨量、42.4%的市場佔有率一騎絕塵的領跑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遠遠地領先第二名、第三名的vivo、OPPO。
自此在中國大陸市場拉開了華為一枝獨秀的序幕,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阻止華為市場份額的擴大,同樣身為巨頭的小米OV應該怎麼應對呢?這就是我們《數碼論:華為一枝獨秀,小米OV應對謀略》系列要探討的,今天要說的是小米篇。
我們前面看Canalys的報告發現,小米是華米OV四巨頭中唯一一家出貨量沒有突破千萬的,至於原因嘛,個人分析有以下2個:
1、小米沒有一款產品「能打」:小米9由於電池容量小,導致它國內首發驍龍855晶片的優勢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小米9 Pro雖然補上了前者的短板,但是發布的太晚,使得用戶被iQOO等友商分流走了很多;小米MIX Alpha的驚豔頂多叫好不叫座,不能為小米手機的銷量「添磚加瓦」;全新的CC系列,在遇上老牌的華為nova系列、OPPO的Reno數字系列、vivo的X系列時,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畢竟它對消費者而言是個新面孔,換機層面沒多大吸引力。
死磕性價比的Redmi碰到了遭遇華為圍剿而被迫發力線上市場的OPPO、vivo,被這藍綠大廠同樣具有性價比的K系列、Z系列拿來作對比,品牌+售後的優勢,讓Redmi的性價比優勢不在,再加上OPPO子品牌realme不斷的「旁敲側擊」,也使得Redmi在性價比之路不再那麼寬敞。
2、4G庫存壓力與初期5G手機不受歡迎的尷尬:即使5G牌照已經發放,但手機廠商發布5G產品的興致並不高,我們看到第三季度登場的OPPO Reno Ace、iQOO Neo 驍龍855版等新機它們直接就沒有5G網絡版,原因在於初期的5G手機不僅外掛基帶耗電且僅支持NSA,被一些別有用心的組織稱之為是假5G,使得消費者不敢貿然此刻入手,讓全系都是5G的小米9 Pro尷尬。
如果不推出5G的小米9 Pro,繼續推4G手機,小米會面臨兩大壓力,一是庫存壓力,畢竟其他手機廠商都推出了5G手機,消費者即使不買也會被吸引,產生4G手機是落後的想法,從而沒有購買小米4G產品的衝動,容易導致庫存,二是輿論壓力,如果小米不推出5G產品,輿論就會認為小米是沒有技術實力,這對網際網路營銷發家的小米來說打擊很大。
既然知曉了小米第三季度在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沒有突破千萬臺的原因,那就好應對了:
首先是推出叫好叫座的產品,從小米近期大力宣傳的搭載1億像素鏡頭且首發超薄屏幕指紋的小米CC9 Pro的情況看,小米正是這樣做的,該機除了處理器性能弱一點,基本難尋短板,大電池等也是賣點十足,讓人萬分期待。
一直備受消費者吐槽不夠高端的小米電視也迎來更新,官方稱小米電視5系列將帶來更驚豔的設計工藝,突破性的畫質提升以及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意味著小米電視的槽點將會繼續減少。
接下來是緊跟5G步伐,在各家紛紛宣布將於第四季度推出支持NSA/SA 5G雙模且集成基帶的產品時,小米也不甘落後,子品牌Redmi也確認會推出同類型的產品,並且還是前沿的雙挖孔屏設計,也拉高了人們對小米產品的期待。
其次是深入挖掘MIUI的價值,增加用戶粘性,要知道當今的小米它雖然在硬體上跟其他廠商想必沒有多大的優勢,但是在軟體系統UI上卻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MIUI在用戶體驗等方面若稱第二的話,估計沒有哪個廠商深度定製的UI敢稱第一。
不少消費者或者小米的鐵桿用戶之所以在小米硬體不給力的情況下依然購買其產品,很多是衝著MIUI的易用、好用去的,一些切換成其他品牌的小米用戶都會懷念MIUI的強大。
事實上在今年小米官方與用戶的溝通交流中,小米也終於發現MIUI對增強用戶粘性與忠誠度的價值,於是在MIUI11加入了備受用戶期待的一鍵關閉內置應用廣告的功能,要知道從MIUI7的內置廣告到MIUI11的去廣告,小米的用戶等了太長時間,因為MIUI11的去廣告,一些原本的小米老用戶也開始逐漸回流,就連小編也對小米的產品有了心動的想法。
最後是擴展新領域,以獲取新用戶,既然小米在手機硬體方面優勢不大,那小米就去擴展新的領域,比如早前小米進入冰箱領域,以及發布首款小米手錶等。
業內人士說手機廠家之間競爭已經從手機單一品類PK,升級為手機+真無線TWS耳機+手錶等的競爭,耳機、手錶等做不好可不是單純少點業績,而是直接影響手機的銷量,換句話說如果一款新領域的產品做得好,那麼它對手機的銷量就有拉動增長的作用。
事實上通過擴展新領域,以達到獲取新用戶的方式,早前小米就做過,在各廠商忙著專心做手機的時候,小米就開始「不務正業」,它既做手機,也做體脂稱、手環等,不少人因為購買小米的其他產品,而愛上這個品牌最終成為了小米手機的用戶。
從目前小米的動態看,小米也正是這樣應對的,至於策略是否奏效,那就得等到第四季度的相關報告出爐見分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