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聯網通信技術分類
物聯網通信技術有很多種,從傳輸距離上區分,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短距離通信技術,代表技術有Zigbee、Wi-Fi、Bluetooth、Z-wave等,典型的應用場景如智能家居;
另一類是廣域網通信技術,業界一般定義為LPWAN(低功耗廣域網),典型的應用場景如智能抄表。
LPWAN技術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工作在非授權頻段的技術,如Lora、Sigfox等,這類技術大多是非標、自定義實現;
一類是工作在授權頻段的技術,如GSM、CDMA、WCDMA等較成熟的2G/3G蜂窩通信技術,以及目前逐漸部署應用、支持不同category終端類型的LTE及其演進技術,這類技術基本都在3GPP(主要制定GSM、WCDMA、LTE及其演進技術的相關標準)或3GPP2(主要制定CDMA相關標準)等國際標準組織進行了標準定義。
NB-IoT即是2015年9月在3GPP標準組織中立項提出的一種新的窄帶蜂窩通信LPWAN技術。
2、3GPP MTC技術的發展
在NB-IoT提出之前,業界都非常認可未來IoT萬物互聯的發展趨勢,M2M通信前景也被3GPP視為標準生態壯大的重要機遇,而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具備低成本、低功耗、廣覆蓋、低速率特點的LPWAN技術將扮演重要角色,故3GPP也一直在推動相關機器類通信MTC技術的發展,且主要致力於在兩個方向上。
方向一:面對非3GPP技術挑戰,開展GSM技術的進一步演進和全新接入技術的研究。
長期以來,3GPP制式運營商的物聯網業務主要依靠成本低廉的GPRS模塊,然而由於Lora、Sigfox等新技術的出現,GPRS模塊在成本、功耗和覆蓋方面的傳統優勢受到威脅,於是在2014年3月的GERAN #62會議上3GPP提出成立新的研究項目「FS_IoT_LC」,研究演進GERAN系統和新接入系統的可行性,以支持更低複雜度、更低成本、更低功耗、更強覆蓋等增強特性。
方向二:考慮未來替代2G/3G物聯網模塊,研究低成本、演進的LTE-MTC技術。
進入LTE及演進技術發展階段後,3GPP也定義了許多可適用物聯網不同業務需求場景的終端類型,Rel-8版本已定義不同速率的 catogery1-5的終端類型,在之後的版本演進中,在新定義支持高帶寬、高速率的catogery 6、catogery 9等終端類型的同時,也新定義了更低成本、支持更低功耗的catogery 0(Rel-12)終端類型。在Cat.0的基礎上,在2014年9月的RAN #65會議中3GPP提出成立新的SI「LTE_MTCe2_L1」研究,進一步研究更低成本、更低功耗、更強覆蓋的LTE-MTC技術。
NB-IoT正是源於方向一中全新接入技術的研究。此外,除了上述兩個方向,3GPP同樣一直在研究更低功耗的節電技術,以及在系統架構和網絡側同步更新支持相關演進技術。
1、NB-IoT技術在國際上的標準化情況
1) NB-IoT的立項過程
在3GPP標準制定中,增加一個新技術的典型流程是先成立一個SI,通過研究項目得出技術報告,根據技術報告的研究成果,在同一個Release版本或下一個Release版本中成立一個相關的工作項目,通過工作項目輸出技術標準。NB-IoT的制定過程也是如此,如圖1所示。
圖1 3GPP Rel-13中IoT相關項目關係簡圖
如圖1所示,在GERAN組「FS_IoT_LC」的研究項目中,主要有3項技術被提出,分別是:擴展覆蓋GSM技術EC-GSM(Extended Coverage-GSM),NBCIoT技術和NB-LTE技術。
其中NB-CIoT由華為、高通和Neul聯合提出(Neul為英國物聯網公司,在2014年9月被華為收購),NB-LTE由愛立信、中興、諾基亞等廠商聯合提出,最終在2015年9月的RAN#69次全會經過激烈討論,最終協商統一為一種技術方案,即NB-IoT。
2、NB-CIoT和NB-LTE相比:
前者對於LTE而言相當於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空口技術,意味著與舊版LTE網絡存在兼容問題,在網絡側理論上改動較大; 而後者傾向和現有LTE網絡儘量兼容。
NB-CIoT在增強室內覆蓋、支持巨量低速率終端、減少終端複雜度、降低功耗和時延、與GSM/UMTS/LTE的幹擾共存、對GSM/EDGE基站的硬體影響等方面均滿足研究設想的指標要求,最關鍵的是NB-CIoT模塊的成本估算甚至可以低於GSM模塊,而NB-LTE成本雖然比eMTC低但還是會高於GSM模塊。
NB-CIoT和NB-LTE的更詳細對比可查閱3GPP文檔 RP-151550。NB-IoT在3GPP的大致立項過程如表1所示。
表1 NB-IoT的立項過程
3、 NB-IoT的標準進展
NB-IoT的3GPP標準核心部分將在2016年6月凍結,2016年9月將完成性能部分的標準制定,最後的一致性測試標準也將在2016年12月完成,詳細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NB-IoT標準工作組的時間計劃
NB-IoT有三種運營模式,一種是獨立的在運營商的網絡外面重做;第二種是在LTE的保護帶上,實際上它主要的原理是上行是採用OFDMA,前後保留10kHz的保護帶,它有兩種子載波間隔,一種是3.75kHz的,另一種是間隔15kHz的;第三種是帶內模式:可利用LTE載波中間的任何資源塊。以下是它的幾個大特點:
1、廣覆蓋
NB-IoT技術能實現比GSM好20dB以上的覆蓋增益,覆蓋面積擴大100倍,在地下車庫、地下管道也能覆蓋到。
上行工具譜密度增益17dB(NB-IoT的200mw/3.75kHz相比2G/3G/LTE的200mw/180kHz)
2-16倍的重傳機制增益3-12dB(付出時延代價,10s,但業務允許)
編解碼增益3-4dB
2、大連接
NB-IoT單扇區支持5萬個連接,比現往高50倍(2G/3G/4G分別是14/128/1200),目前全球有約500萬個物理站點,假設全部署NB-IoT,每站點三扇區可接入的物聯網終端數將達4500億個。
窄帶技術:上行等效功率36信道*23dBm,提升信道容量
減少空口信令開銷,提升頻譜效率
基站優化:獨立的準入擁塞控制與終端上下文信息存儲
核心網優化:終端上下文存儲與下行數據緩存
3、低功耗
NB-IoT終端如每天發送一次200Byte報文,AA電池待機時間10年
單次的速傳時間縮短了
終端99%的時間都工作在節能模式(PSM),這個節能模式和手機的節能模式不一樣,終端仍然註冊在網,但信令不可達。終端處於深度睡眠,99%的時間終端的功耗只有15微瓦。它的睡眠的時間比較長,能減少終端監聽網絡的頻度。
因為物聯網不像手機那麼位置變化那麼快,所以移動性的管理可以簡化。
4、低成本
目前單個模塊做出來的成本不會超過5美元,目標是要做到1美元左右。
180kHz窄帶,降低晶片複雜度;
簡化協議棧(500Byte),減少片內Flash/RAM;
5、低採樣率
單天線、半雙工,射頻成本低;
峰均比低,單片SOC內置23dBm發射功率的功效。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