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2021-01-10 露江談娛樂

文/黑貓緊張

地圖/網絡

導演山姆門德斯已經出名很長時間了,他的電影《美國麗人》獲得了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和第57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導演獎。《007大破天幕殺機》獲得第66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電影提名和第36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導演山姆門德斯又拍了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題的電影,本文從兩名普通士兵的戰場經歷出發,回顧了戰爭的歷史。

電影《1917》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大量英國士兵駐紮在興登堡線的戰壕裡,只有16歲的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受上級的任務,他們必須穿過封鎖公路,帶著屍體穿過交叉區域,隨時攻擊德軍,向前線發送信息。信息應在八小時內發出,否則,1600人將被摧毀。最終,他們完成了任務,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這部119分鐘的大片,採用「一鏡到底」製作技術,憑藉這一技術,影片《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聲音和最佳攝影大獎。

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談談他給這部電影帶來的價值。

1、什麼是「一鏡到底」?

電影《1917》是一部改編自真人故事的戰爭電影,由夢工廠製作。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運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技巧和無縫過渡的剪輯技巧,將影片一次性展現給觀眾,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像一個鏡頭,沒有任何剪輯痕跡。

「一鏡到底」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電影製作方法,是指在不切割情況下的情況下,利用一定的拍攝技巧一次性拍攝作品。一般來說,拍攝一個長鏡頭,或不留痕跡將幾個鏡頭組合成一個鏡頭,消除了普通編輯帶來的視覺跳躍感。

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有兩種方法,首先,攝影師有很好的基本技能,不用任何剪輯就能用一個鏡頭拍攝一個故事。二是在拍攝過程中控制畫面的起降,以掩蓋剪輯痕跡,形成鏡頭。

在《1917》之前,電影《俄羅斯方舟》也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但這部電影都是室內場景,製作難度也和《1917》不一樣。

看完電影《1917》,一定會想,這部電影真的是從頭到尾的鏡頭嗎?119分鐘內沒有NG嗎?

事實上在《1917》電影中,導演使用了第二種方法,即通過做好設計,運用後期剪輯技巧,使電影看起來像是由一個鏡頭組成的。

因為無論是拍攝水平還是演員的表現,我們都不可能一次完成119分鐘的內容,我們看到的照片也經過了編輯,這只是愚弄了觀眾的眼睛。

2、「一鏡到底」的使用使《1917》的敘述更加簡潔

每部電影的敘事線索都是電影分析中的共同話題,從古典好萊塢時期開始,電影敘事被設定為兩條線索,這也深刻地影響了其他國家的電影。

無論是《珍珠港》中的戰爭與愛情還是《鐵達尼號》災難與愛情中的戰爭與愛情,這兩個故事情節已經成為當今電影的標準。

在電影《1917》中,只有一條敘事線索,那就是傳遞信息。

從布萊克到火線,斯科菲爾德和布萊克逃離被爆炸掩埋的隧道,然後通過德軍控制的小鎮,逃離對德軍的追捕,直到情報送到目的地。回顧情節,觀眾會發現電影《1917》中沒有第二條線索。例如,其他戰爭片中的英雄救美沒有出現,遠方的母親也沒有擔心戰場上的孩子。

這是因為「一鏡到底」所創造的連續畫面只能讓導演講一個好故事,不能把其他時空中的事件剪輯在一起,也沒有機會添加其他故事元素。

這種製作手法也影響了影片的敘事結構,影片中的故事只能線性展開,沒有倒敘或倒敘。

可以說「一鏡到底」是一種雙刃劍的製作技術,在視覺效果上得到了加分,在故事敘述上得到了降分。如何權衡的利弊得失,對於整個電影審美價值的提高,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導演山姆門德斯做到了!

電影「《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成功的關鍵在於完美的技術準備和強烈的情感表達。CNN說。

3、「一鏡到底」維持著觀眾觀看情緒的連貫性

使用「一鏡到底」可以引導觀眾的情緒,增強觀眾的情緒感受。這項技術創造了一個長鏡頭的印象,並保持了觀眾的連貫性情緒,特別是在16歲的士兵斯科菲爾德的逃離小鎮在黑暗中。

在這一部分,斯科菲爾德潛入一個他必須經過的小鎮,小鎮到處都是黑暗,只有遠處的火光才能照亮道路。不料,他的行蹤被曝光,他被幾個德軍追趕,一個接一個地被槍殺,黑暗的天空被德軍類似白晝的耀斑擊中。

死亡和危險時時刻刻包圍著他,他在廢墟中奔跑,試圖找到他能藏身的每一個角落,他的生命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命運,因為只有他活下來,才能在遠方1600人的生存,如果他被捕或死亡,那些士兵也會死在戰場上。

由於「一鏡到底」的製作方式,本篇報導沒有編輯的幹擾,保證了觀眾情感的步步深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劇情的發展,觀眾長期沉浸在這一逃離情節中,觀眾的情緒與主人公逃避焦慮逐漸統一,觀眾逐漸融入故事,成為參與者和個人體驗,獲得沉浸式觀看體驗。

當我們沉浸在流暢的電影畫面和故事環境中時,影片中的許多編輯點被忽略了。

事實上這部電影有很多剪輯點,讓我們列出一些容易找到的編輯點。

例如,當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穿過海溝,發現一條隧道入口時,隧道入口非常黑,當布萊克和Scofield進入隧道時,圖片變成一個黑色區域,這為編輯提供了空間。

在另一個例子中,當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到達大草原河邊的一所房子時,他們穿過房子周圍的牆。在穿牆的瞬間,鏡頭並沒有從後面跟著兩人的身體,而是從兩人的身邊經過,攝像機和人之間有一堵牆,這是一個遮擋剪輯。你可以通過反覆觀察來看到痕跡。

這兩個地方是「一鏡到底」中常見的轉換方法,當然,電影的其他部分也有剪輯點,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試著找他們。

4、「一鏡到底」的技術創造了電影獨特的畫面感

在電影《1917》的開頭,戰壕裡有很多場景,狹長的戰壕裡擠滿了士兵,兩個士兵穿梭其間,每一張圖片都為觀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如上圖所示,圖片分為三個層次。前景是信使布雷克,主體是與他交談的軍官,背景非常豐富,他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壕中士兵的真實生活環境,結束戰鬥的士兵累了,在狹窄的戰壕裡休息,戰爭不僅在物理上摧毀了他們,而且更嚴重地摧毀了精神上。

「一鏡到底」的使用減少了圖片的焦距控制,並且整個圖片從前景到背景都清晰可見,因此大大的增加了圖片的信息量。畫面的前景、主題和背景為觀眾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在這幅圖中,人物和故事環境之間的關係被解釋,觀眾在觀看電影時,眼睛會不自覺地從角色轉移到背景環境中,從而獲得比畫面主體更多的信息。

狹窄的戰壕,沒有演員的水平活動空間,為深空的觀眾打開了視覺之門。這不僅考驗了導演的場景調度能力,走位的演員,還需要精湛的動作設計和鏡頭動作,在這裡拍攝「一鏡到底」效果確實不容易。

此外,通過畫面中的小細節影響觀眾的注意力也是電影《1917》的獨特之處。

因為「一鏡到底」排除了剪輯的跳躍感,所以電影中的許多場景是平滑過渡的。在電影中,兩個主角穿過戰壕外的一個大水坑,當他們爬上去時,畫面是戰場的全景,除了水坑周圍的鐵絲網外,沒有戰爭因素。

當觀眾看到這段文字怎麼說時,可能感覺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多麼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也充滿了屍體和鮮血。

接下來的幾秒鐘卻改變了整部電影的氣氛。

斯科菲爾德躺在坑外,攝像機水平移動到屍體的頭部,攝影機隨角色移動,畫面從人物的全景逐漸移到一個死去士兵頭部的特寫鏡頭,在全景和特寫鏡頭之間沒有跳躍。

當這個特寫鏡頭出現在屏幕前時,給人很大的衝擊力,通過一個不經意的鏡頭動作,營造出緊張嚴肅的氣氛,讓觀眾感受到忍不住屏住呼吸,沉浸在濃烈的戰爭氣氛中。

結論:

一部電影結束,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的英勇表現在戰場上令觀眾驚嘆,透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一百年前世界大戰的殘酷。生活在和平年代中,我們無法意識到戰爭對人類的嚴重性,然而影片中令人恐懼的畫面卻是真實戰爭場景的再現。

是的,斯科菲爾德最終活了下來,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多少士兵能夠從火線完全走下來,又有多少母親能夠看到自己的孩子回家。願我們記住戰爭的殘酷,願世界永沒有戰爭。

相關焦點

  • 談「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這部時長119分鐘的大片,用了「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憑藉這個技巧,電影《1917》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和最佳攝影三項大獎。下面我將為大家簡單介紹「一鏡到底」的製作方法,並聊一聊它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什麼價值。1、「一鏡到底」究竟是什麼?
  • 《1917》一鏡到底
    其實在《1917》拍攝過程,並不是真的一個鏡頭拍到底(也不可能),而是運用了巧妙的運鏡和特效,把22個鏡頭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一鏡到底的《1917》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顯而易見,這個故事的情節發展是一直處於行動之中的,而薩姆·門德斯也想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製作這部電影。門德斯說,有一次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戰爭類的電子遊戲,這使他產生了一鏡到底的想法。《1917》這部片子跟隨了兩名士兵的腳步,而薩姆·門德斯正是想讓觀眾體驗到那種與主角們同呼吸,共進退的身臨其境。
  • 「一鏡到底」有何玄機?專家解讀電影《1917》
    它,就是戰爭題材影片《1917》。8月7日,電影《1917》登陸國內院線,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首周末票房3686萬元,豆瓣評分8.5分,淘票票評分8.8分。和其他同類型影片不同的是,「一鏡到底」成為了《1917》最大的賣點,也成為了最大的爭議。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有人說,好萊塢還沒有準備好把獎項頒給以網飛為代表的流媒體製作的電影(《愛爾蘭人》和《婚姻故事》都出自網飛)。但不可否認的是,《1917》無論是電影的技術還是藝術都足夠讓人嘆為觀止,收穫獎項也足以服眾。一鏡到底帶來的技術震撼和獨特觀感現代電影在不斷精進的CG技術應用下,已經幾乎可以創造「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視覺奇觀。在觀眾越來越審美疲勞於電影畫面中各種以假亂真的CG產物時,對電影技術的探索依然是很多電影人孜孜以求的方向。詹姆斯卡梅隆不斷升級著攝影設備和技術,李安則像堂吉訶德一樣在邁向高幀率的道路上孤身向前。
  • 說到《1917》,還是得談談一鏡到底的藝術
    電影是科技和綜合藝術作品結果的結晶,技術若做到淋漓盡致當然就會增加得獎機率,像是史上首部「偽」一鏡到底得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鳥人》。單就這技術而言,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1917》可謂青出於藍。
  • 《1917》的「一鏡到底」:成也真實,敗也真實
    今年金球獎中,《1917》取得最佳影片被視為爆冷之舉,面對一眾強勁對手,以歷史、戰爭、「一鏡到底」這套組合成功突圍而出,亦完全擊中了筆者的口味。緊接著《1917》又在奧斯卡以10項提名而大熱,之前預測有說過,可能會憑藉此片的「一鏡到底」讓導演斬獲「最佳導演獎」。
  •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這也是繼《007:大破天幕殺機》之後門德斯第二部專門為IMAX製作的電影。電影技術的革新引領著電影的未來,也為電影的表達手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1917》中,門德斯與老搭檔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勇於嘗試突破,他們用巧妙的剪輯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特殊視效,這也是該拍攝手法首次完整運用到戰爭片中,360度的還原出戰爭的殘酷與無常。
  • 殘酷中的詩意,「一鏡到底」的《1917》到底優秀在哪?
    很多自媒體都在說今年是近幾年非常罕見的電影超級大年。僅拿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9部電影來舉例,除了《好萊塢往事》外,每部電影的豆瓣評分都高於8.3分。換作芭姐是評委,從這9部電影中抉擇出一部最優秀的,的確是件比買口罩還難的事。
  • 《1917》:奧斯卡獲獎電影,「一鏡到底」的非典型戰爭片強在哪
    這也是我推薦《1917》的原因之一。 影片中有一幕特別唯美的鏡頭,也是和櫻花樹相關。 而火光卻未能照亮代表著愛與救贖的十字架 《1917》中還採用了首尾呼應的場景。 影片的開頭是斯科菲爾德坐在樹下被布雷克喊醒去執行任務。
  • 英國電影學院獎頒出,無懸念,一鏡到底的《1917》成大贏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近日,第92屆奧斯卡的「前哨戰」,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揭曉獲獎名單,《1917》拿下最佳影片、導演、英國影片、攝影、藝術指導、音效、視覺效果七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1917》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主演。薩姆·門德斯醞釀了多年關於《1917》的故事靈感,他的祖父曾親歷一戰前線,是一位穿梭在槍林彈雨中的傳令兵。這份「生死速遞」情結,演化成電影核心情節。
  • 豆瓣8.5《1917》「一鏡到底」背後的故事
    由薩姆·門德斯指導,羅傑·狄金斯掌鏡的《1917》,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效效果獎,最佳視覺效果獎,金球獎的最佳電影獎,最佳導演獎,還有很多提名獎。對《1917》的大部分讚譽,都集中在其大膽的電影風格上:整部電影感覺像是一次連續的拍攝,將觀眾帶入了法國北部戰場的激烈而且是幽閉恐怖的旅程。當然,這部電影實際上不是一次拍攝,而是一系列連續的,未切割的鏡頭,它們可以無縫地連接起來,看起來感覺就像是連續拍攝一樣。導演門德斯承認這種方法是壓力非常大的,而且「我幾乎每天都在想,為什麼我要這樣做呢?」
  • 拿下金球獎的《1917》,這部電影只有一個長鏡頭?
    據說,在收到電影劇本之前,狄金斯並不知道導演要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收到劇本後劇本第一頁就寫著:「這是一個長鏡頭」。薩姆·門德斯和羅傑·狄金斯在拍攝現場。而之所以要「一鏡到底」,導演說是想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麼什麼叫「一鏡到底」?
  • 一鏡到底的電影到底有多難拍?丨夜問
    今天在金球獎上獲得最佳劇情電影的一戰題材影片《1917》,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門德斯稱,這部電影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技術上最困難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之所以全片只用一個長鏡頭,與電影的故事有關。一戰期間,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受到指派,執行一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必須和時間賽跑,冒險進入敵區傳遞一個重要情報,挽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
  • 一個長鏡頭拍完的電影《1917》有多牛?
    電影《1917》採用了超級長鏡頭,相比於90分鐘的室內劇情片《俄羅斯方舟》,119分鐘的戰爭片《1917》面臨著更多的挑戰。要想完成這一艱巨任務,首先必須要有可靠的攝影師,導演門德斯請來曾14次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的羅傑·迪金斯來親自掌鏡。
  • 1917斬獲三項奧斯卡獎,導演首次嘗試一鏡到底,口碑炸裂大受好評
    在這一部影片當中,導演採取了一鏡到底的技術,整部電影採用一個鏡頭到底的技術,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然導演的出發點是極好的,他希望可以採用這樣的方式,讓觀眾可以真正地體驗到沉浸式的感受,可以身臨其境地觀看一場戰爭。
  • 《1917》,豆瓣8點5分的反戰電影,一鏡到底的視覺盛宴
    時代布景1916年,一戰非常大範圍的索姆河戰鬥收場,在這場戰鬥中,協大概國和德軍,共計傷亡人數到達一百三十萬。坦蕩的陣地戰和初次投入戰鬥的坦克,讓徵戰兩方非常默契的將徵戰地址從坦蕩的陣地戰造成加倍慘烈的戰壕戰,《1917》的段子時間在索姆河戰鬥以後,協大概國正決策打擊興登堡防地。由於通訊辦法的限定,其時想轉達緊張的消息。
  • 揭秘《1917》的「一鏡到底」——現場所有工作人員排練了24周
    獲得92屆奧斯卡三項技術大獎的電影《1917》確實驚豔到了我們,長鏡頭電影完全沒有那些藝術電影中長鏡頭的慵懶感,張弛有度的節奏變化帶給觀眾極強的「沉浸」感。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劇組人員為了精確模擬照明彈火焰在天空中燃燒時呈現的光線角度,他們只得先在微縮城市中進行測試,用一種可以跟蹤影子的移動照明工具,去觀察光線是如何透過大樓窗戶的。測試完成之後,美術部門從零開始精確的製作拍攝場景,在確保真實的前提下,還要提前為攝影機的運動留下足夠的通道。
  • 《1917》,一部「冷靜」的戰爭電影,卻拿到奧斯卡最佳特效獎
    (三)一鏡到底在今年的奧斯卡獎評選中這部獲得多項提名的作品與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等主要獎項擦肩而過,最終獲得的竟然是最佳攝影獎和最佳視覺效果獎這兩個技術類獎項,原因是《1917》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方式來拍攝這部戰爭電影。
  • 高分必看電影1917!用長鏡頭帶你看透戰爭的殘酷
    ————1917這是一部關於滅亡與拯救的電影,這類題材是經典戰爭電影的核心矛盾。在競爭激烈的頒獎季裡,這部《1917》無疑是除去《寄生蟲》外的最大黑馬:不僅在多個獎項評選中飽受影評人的青睞,更是在第七十七屆金球獎上爆冷拿下「最佳劇情片」與「最佳導演」,並收穫10項奧斯卡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