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啟蒙》中說,一陰一陽為之道,萬物負陰而抱陽。道家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兩個方面相互作用而生成,即陰陽和合而生萬物。男人和女人組成家庭,生兒育女;雄蕊和雌蕊結出果實,形成種子;天生地載而生萬物;寒暑交替而成四季;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
道家認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個巴掌拍不響,要想事物完美就得雙方共同努力。
傳統的倫理道德也遵循著這種陰陽法則而不是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霸王條款」,不然的話就會失去平衡穩定遲早會崩潰,也不可能延續上千年,那得多苦呀!
我們看三綱五常:三綱為: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
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出自《封神演義》,
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君主應該成為 臣下的 表率,父親應該成為兒子的表率,丈夫應該成為妻子的表率,身處某種位置,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正人先正己,三綱非但不是奴役壓迫,反而是對上位者的約束,三綱並非是為臣、子、妻定的,而是給君、父、夫定的!這是因為他們在陰陽關係中是「陽「一方,其主導作用。
同樣,愛國,是每個統治者都期望的,它的對應面是仁政,而且是陽的一方,起主導作用。孔子說,忠,孝慈也。你自己品格好且對百姓仁愛,百姓自然就忠於你了。我們知道儒學又稱仁學,儒家的政治理念是民本思想和仁政,就是因為主導方在朝廷不在百姓。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仁政是統治階級政權合法性的基礎。李世民即使是傳言得國不正,但他對百姓實行仁政也是被認為是明君;李自成進城就開搶,即使沒有滿清入關,他也坐不穩江山。
最後,我們在分析一下社會道德中的「無私奉獻」,奉獻在基督教中對應的是神恩,因為有神恩賜予所以教徒奉獻是應該的,那麼我們社會道德中無私奉獻對應的是什麼呢?我們對社會無私奉獻,社會對我們也應該無私給予。當社會達到物質極大豐富同時人們的思想境界極高的情況下,社會可以對每個成員無私給予,也就是「按需分配」。但是我們現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能按勞分配,卻把道德拔高到共產主義水平,不具備可操作性,不如佛家的因果報應之說,道家的陰陽得失之理讓人信服。
目前,無私奉獻在現實中出現的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甚至我們都不敢對自己的妻子丈夫或是父母說:我對你是無私奉獻,怕挨揍。
圖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