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政體思維太僵化,解釋不了中國

2021-01-07 人民網

政體思維者的邏輯定式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談論政治問題時使用的思維方式是政體思維。一個剛剛發生的例子是,3月初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寫了一篇文章,講中國即將崩潰。他為什麼會這麼想?筆者認為,是政體思維導致他得出這個結論。

政體思維在西方是有傳統的。從古希臘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古羅馬的西塞羅,再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馬基雅維利,以及啟蒙時代的很多思想家,西方思想家兩千多年一直試圖探求理想政體。現代西方政治學也一脈相承,聚焦民主能不能帶來經濟發展、能不能遏制腐敗等議題。很多人讀過柏拉圖的《理想國》,《理想國》的希臘文書名就是《政體論》。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寫的《政治學》也是一種政體論。

從這套思路談論問題的時候,會首先說這個國家的政體是什麼,要麼叫君主制,要麼叫專制,抑或其他,然後對不同的政體進行價值判斷。在《理想國》裡,柏拉圖按照統治者是一個人、少數人還是多數人,將國家分成不同的政體。亞里斯多德也是這麼劃分的。

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必然會說某種政體比較好,某種政體不太好。比如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不會說民主制是好的,但他們會說民主制不是最壞的。之後的西方思想家大概也延續了這種思路。在他們的思維裡,有一條就是「形式決定實質」,政權的形式決定這個政權治理的實質。而且形式還決定結果。也就是說,好的政體不管碰到多大挫折最終都會勝出,不好的政體不管現時表現如何亮麗遲早要滅亡。

沈大偉也好,章家敦也罷,或者其他說中國要崩潰的人,就是這種政體思維在作祟。在他們看來,世界上有一種政體叫做民主,中國的政體叫做不民主。民主帶來的都是好的東西,不民主帶來的都是不好的東西;哪怕存在問題,民主也會維持下去;但不民主的政體,哪怕你現在做得還不錯,失敗卻是必然的,垮掉只是遲早的問題。

政體思維解釋不了複雜的政治

我曾在美國學政治學、教政治學,接觸的很多東西都是政體思維,慢慢就發現了問題。政體思維很難分類。以中國為例。在政體思維的作用下,一些西方學者講到中國時會先給中國戴帽子,叫做「威權體制」。後來,他們又覺得不合適,因為中國怎麼看都跟伊朗不太一樣,和拉丁美洲國家也不太一樣。一些西方學者就給帽子加點花邊,以示區分,這就有了「軟威權體制」「開放的威權體制」「有活力的威權體制」等。我梳理了一下,當代西方研究中國的學者在「威權主義」這頂帽子下加了20多種花邊。我這裡僅僅舉中國一個例子,你可以舉任何國家,都得加花邊,而且不同學者加的花邊還不一樣。

民主政體也是一樣。哪個地方有開放的多黨競爭型選舉,就先給它戴上民主的帽子。這樣一來,俄羅斯可以戴這頂帽子,伊朗、菲律賓、印度、挪威也都可以。但是,這些民主不太一樣,所以在民主這頂帽子上也要加很多花邊。有些花邊奇奇怪怪,比如有「不自由的民主」「受控制的民主」「有限的民主」,還有些被叫做「不民主的民主」。

西方政治學者在分析問題之前,先要給對象戴帽子,不戴帽子似乎就無法分析,帽子戴得不合適就加花邊,結果花邊加多了就導致分析難以進行。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西方學者的話聽起來頭頭是道,仔細一琢磨會發現他其實什麼也沒說。這就是用政體思維進行思考的結果。政體思維的局限性因此變得清晰。任何國家的任何事情原本都是非常複雜的,而政體思維是化約式的,它會把複雜現象化約成很簡單的事情。

總之一句話,用政體思維看中國行不通,看其他國家也行不通。

分析中國適用政道思維

中國也有幾千年政治分析的傳統,但我們是歸納式的,我把它總結為政道思維,包括治道與治術。所謂政道,是指為政之道,就是治理的「道」。莊子在《天道》篇中區分了「治之道」與「治之具」,前者指治世的原則,後者指治世的手段。政體思維與政道思維的不同在於,前者關注的只是政治秩序的形式,而後者的著眼點是政治秩序的實質。橫看成嶺側成峰,如果我們把西式政體的視角換為中式政道的視角,那麼無論是回顧中國歷史上的政治,評判當代中國的政治,還是展望未來中國的政治,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中國人為什麼不從政體分析?我的觀察是,亞里斯多德也罷,柏拉圖也罷,他們所處的國家都是非常小的政治共同體。柏拉圖講過,一個理想的政治共同體是5070戶,如果按照一戶10口人算,也就5萬多人。古羅馬共和國開始也很小,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很多城市共和國也都很小,這類的環境容易產生政體思維。後來西方出現的民族國家疆域非常大,人口非常多,但西方學者卻沿用過時的思維方式。

中國的思想家從一開始就在大的共同體裡生活,他們不會從政體、從形式上去分析問題。他們考慮的是:什麼才是治國的最高目的,這叫做道;什麼是治國的最佳方式,這叫做術。先秦儒家、法家、墨家到道家,他們在「道」的認識上是不一樣的。儒家貴民、法家貴君、墨家貴兼、道家貴己。他們的「術」也不一樣,儒家講禮治,法家講法治,墨家講賢治、道家講道治,各家相互之間還有爭論。中國之後的統治者和思想家們,都不會完全嚴守純粹的儒家、法家、道家或墨家。漢宣帝說過,「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思想大家,當他們把問題想清楚後,思考問題的方式都不是聚焦在政體上,而是聚焦在政道上。比如毛澤東講民主,他講的不是政體意義下的民主,而是一種政道意義下的民主。他講為人民服務,怎麼聽取老百姓的意見,都是道義上的東西。

因此,政體思維這種非常簡單的方式,在一個小的政治體裡也許可行。但是要了解與治理一個現代國家,僅僅強調政體的形式是絕對不行的。中國人今天要汲取歷史教訓,警惕政體決定論這種思維方式,採取政道思維的方式。▲(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講座教授、清華大學長江講座教授,新著有《中國政道》和《中國治道》)

相關焦點

  • 王紹光:政體思維太僵化,解釋不了中國
    從這套思路談論問題的時候,會首先說這個國家的政體是什麼,要麼叫君主制,要麼叫專制,抑或其他,然後對不同的政體進行價值判斷。在《理想國》裡,柏拉圖按照統治者是一個人、少數人還是多數人,將國家分成不同的政體。亞里斯多德也是這麼劃分的。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必然會說某種政體比較好,某種政體不太好。
  • 王紹光:不能用「政體思維」看中國
    本報訊(記者王洪波)近日,在北京三聯韜奮圖書館舉行的第一期法意讀書會,迎來了中國政治學界的著名學者王紹光教授。圍繞自己的兩本新書《中國·治道》與《中國·政道》,王紹光與潘維、歐樹軍、劉晗等專家學者以及現場讀者展開了精彩對話。這次活動由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主辦。
  • 胡錫進:《環球時報》是怎樣煉成的
    這便是《環球時報》中文版的辦公地。《環球時報》從2001年搬到這棟樓後,就再沒有裝修過。與這座樓不相稱的,還有它巨大的影響力,它以每天150萬份的發行量高居中國報紙市場銷量的第三位,在世界上,它也被越來越多的國際政要談起,它鮮明犀利的語言被外界認為同時傳遞了中國官方和民間的聲音。
  • 中國《環球時報》今日將推出英文版
    中國《環球時報》今日將推出英文版   China today begins arguably the first test case of whether the country's state-owned and state-censored media
  • 王紹光駁「中國崩潰論」:政體思維已過時 需激活中國政道觀基因
    針對這一現象,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講座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江講座教授王紹光表示,所謂「中國崩潰論」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從政治學角度追本溯源,其根源在於西方政體思維方式導致的「政體決定論」,即只有以多黨競爭為特徵的所謂「民主」政體才是好政體,一切其他的政體都或遲或早必然垮臺。
  • 《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引發外媒關注
    1993年創刊以來,不斷向中國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的世界,不斷滿足中國讀者對國際事務的知情權,得到他們的普遍認同。《環球時報》推出英文版和英文網站,是環球時報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民日報》構建現代傳播體系的重要一步。歐盟駐華大使賽日·安博先生在講話中強調了英文報紙對於外國人,特別是不懂中文的人的重要性。
  • 環球時報:七成受訪者認可中國「戰狼外交」
    《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中心日前以「中國人看世界」為主題進行年度民意調查,這是自2006年以來的第十五次。調查顯示,中國人對美國的態度是多元而複雜的,近八成受訪者認為,中國近年來的國際形象有所提升。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問題學者刁大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組數據顯示中國人對美國的看法是客觀和務實的。一方面,他們對美國政府單方面損害雙邊關係的舉動感到非常不滿;但另一方面,他們對美國社會和文化的良好印象並沒有受到美國政客不負責任舉動太大的影響,「這為兩國修復關係奠定了必要的基礎」。調查報告分析稱,整體而言,調查結果反映出民眾對兩國之間矛盾與問題的理智立場和增進兩國友好的積極期待。
  • 環球時報英文版專訪:中國為何播紀錄片對比德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張海鵬向環球時報記者劉剪西談了他的認識。環球時報英文版:繼首次播出取得巨大成功之後,《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被譯成八種語種,您認為其他語言版本的播出將會對世界產生怎樣的社會反響?
  • 《環球時報》最新民調:七成中國民眾贊同「戰狼外交」
    最近《環球時報》民調顯示,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在中美問題上應保持強硬態度,同時《環球時報》發布的民調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戰狼外交」是中國該有的外交姿態,也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在中美問題上應保持強硬態度。從分析結果上看,這項調查反映了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正在上升,但並不意味中國的外交會因此持續走向強硬。
  • 老胡的粉絲竟然連《環球時報》的話都聽不進去了?
    來源:楓葉君評(id:fengyejunping) 我一直覺得,在國內各家報紙中,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是最具個人色彩的一份。尤其是近幾年,隨著「色彩」的不斷加深,我幾乎把《環球時報》等同於《胡錫進時報》。
  • 印度抓「中國間諜」扯環球時報,胡錫進:印方搞這種小動作不體面
    印度近日抓了一名「中國間諜」,他是自由記者,名叫沙爾馬,61歲。有意思的是,印度方面在宣布這個消息和印媒報導這件事時,都突出了沙爾馬曾為環球時報撰稿,足以給人造成針對環球時報的負面聯想。印方指控說,此人是在環球時報上撰寫文章後受到中國情報人員注意,並逐漸開始向中方出賣印度國防信息的。
  •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回應民族主義批評
    環球時報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的衝刷來到今天的位置  環球時報社總編輯胡錫進: 現在我們又創辦了環球時報英文版和英文環球網,我和我的同事們對讀者,對這個時代都充滿了感激之情。我今天願意直接坦率地回答大家的提問。
  • 環球時報:五大證據揭露CIA網絡攻擊中國11年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五大證據揭露CIA網攻中國11年本報記者 趙覺珵 劉彩玉 馬俊 本報特約記者 武彥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在2月28日的記者會上剛表示「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美方是國際公認的竊密慣犯」。
  • 環球時報美國版創刊 成首家在美發行雙語日報中國媒體
    《環球時報》2013年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國版,這是首家在美國同時推出中英文版日報的中國媒體。當地時間2月21日,一名讀者在咖啡店閱讀新出版的環球時報英文版。《環球時報》美國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
  • 小學生「10-2=8」被判錯,比「思維僵化」更可怕的,是盲目創新
    看了看出題者的解釋,人家把理由解釋得也挺高大上的。你要是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別問,問就是教學創新,問就是教育新理念,反正說了你也不懂,要不你來當專家?我承認,思維僵化確實不利於學齡兒童的吐舊納新,但是要研究這個問題,咱是不是也得先鬧清楚到底什麼叫做思維僵化,什麼又叫做教學創新?
  • 《環球時報》英文版在北京舉辦創刊一周年紀念
    點擊查看更多新聞圖片胡錫進為《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一周年開香檳慶祝點擊查看更多新聞圖片《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慶祝典禮上致辭本報訊   《環球時報》英文版20日晚在北京三裡屯舉辦創刊一周年紀念。共有200多名中外嘉賓出席,其中包括來自巴基斯坦、智利、法國、德國等十幾個國家的駐華外交官,以及一直支持《環球時報》發展的學界、商界、媒體界朋友。奧運冠軍、中國體操運動員楊威等嘉賓也出席了酒會。《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做了開場講話。他表示,英文版創辦的第一年,趕上了這個世界不那麼平靜的一年。報導這一年中外都很關切的事件,成了《環球時報》英文版最早的工作和實踐。
  • 徐州高二女生的英語作文登上《環球時報》!父母的教育方法太厲害了!
    太牛了又見別人家的孩子徐州一中夾河街校區高二(6)班學生李奕名寫的英語作文作為江蘇省唯一一篇入選文章登上《環球時報》▼李奕名首先聚焦問題串之間的邏輯關係加以分析,提煉寫作的觀點:對996工作制的合理性需要理性分析,再結合大賽的主題——即:創新性思維,最終確立寫作的中心論點:996工作制是否合理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話題引起了我們中學生對當下學習狀態的思考,未雨綢繆。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她細化需要步步佐證的分論點,並由此確立文章的論述結構。
  • 環球時報記者手記:英國爸爸們的中文學習壓力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老外學中文早已不算新聞。比如前段時間,《環球時報》記者在一個工作場合遇到英國外交大臣鮑裡斯·詹森。交談間,他便提到自己的女兒去中國參加夏令營了。然而,我們在媒體報導裡經常看到的老外學習中文的原因,未必是所有老外內心所想。
  • 環球時報英文版面向全球招聘英才
    環球網訊 環球時報英文版明年即將創刊,環球網將同時推出英語頻道。環球時報一位負責人透露,環球時報英文版的刊號已經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覆,創辦日期初定在明年四、五月間。目前報社的選址和報紙採編人員的招聘工作已經全面展開。這位負責人表示,環球時報英文版將保持環球時報的總體風格,但作為獨立的報紙,也會與目前的環球時報有所不同。
  • 如何讀懂中國政體?外國傳教士三次作答陷入困境
    中國傳統思想家對政道進行了各種深入的探討,無論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都有很多代表性的觀點和表述。比如,國有道,君有道,政不得其道等等。而西方國家則認為政體是最重要的,政體指的是政治體制、形式和程序等,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民主還是專制的這種分析框架,他們還把這個框架硬套到中國,套到我們非常複雜的世界上,顯然無法解釋這個複雜多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