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中國政體?外國傳教士三次作答陷入困境

2021-01-07 看看新聞Knews

在4月6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王紹光教授共同就「中國人的政道智慧」展開了主題演講與討論。

西方陷入重重危機無法改革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張教授從中國人的視角出發,談了談中國人的政道和政體觀,或者叫中國人的政道智慧。關於這一問題,中國學者牟宗三先生和王紹光教授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牟宗三先生曾寫過一本《政道與治道》,把政道界定為關於政權的道理,認為中國政治一直重視治道而不是政道。王紹光教授寫了一本《中國·政道》,張教授個人更支持他的觀點。

王紹光教授提出,中國傳統非常重視政道,而西方的傳統更加重視政體。政道指的是治國理政的目標和理念,關注治理的實際效果。中國傳統思想家對政道進行了各種深入的探討,無論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都有很多代表性的觀點和表述。比如,國有道,君有道,政不得其道等等。而西方國家則認為政體是最重要的,政體指的是政治體制、形式和程序等,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民主還是專制的這種分析框架,他們還把這個框架硬套到中國,套到我們非常複雜的世界上,顯然無法解釋這個複雜多樣的世界。

由於西方政治研究的傳統放在政體上,注重政體,所以400多年前的時候,義大利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以後,如何讀懂中國政體,成了他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一書中,他陷入了論述的困境,他採用當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政體分類法。亞里斯多德把世界上的政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正宗的、比較好的政體,一類是變態的、不那麼好的政體。比較好的政體分為三個類型,叫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共和政體。後來利瑪竇就發現中國有皇帝,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應該算作是君主政體,但在中國實際參與治國理政的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士大夫,這顯然不屬於君主群體,而更像貴族制的國家。到後來他發現也不對,中國的士大夫不同於歐洲的貴族,士大夫的地位不是世襲的,而通過科舉考試獲得。所以利瑪竇最後認為,中國可能比較接近民主政體,但在亞里斯多德的分類中,民主又屬於不那麼好的一種政體,幾乎等同於暴民政體。

所以中西方政治文化對於政道和政體的不同態度, 可能源於歷史上雙方治理版圖的差異。從人口規模來看,古希臘多數的城邦大概只相當於中國村鎮的規模,某種固定的政體也許就可以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但中國的國家規模一直比較大,所以政治家很少會拘泥於某種特定的政體,而是把重點放在執政的目的和理念,並圍繞這些形成自己的制度安排,所以歷史上中國的朝廷會根據不同時期的狀況,有時候強調法治,有時候強調禮治,有時候強調無為而治,有時候強調多管齊下等等,但總體上看,中國人顯然把政道放在政體之上。換言之,治國理政首先要把政道搞清楚,然後從政道出發來探索政體、建設政體、改革政體、完善整體,而不是相反。這種政道思維無疑是中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智慧。(素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目組 編輯:劉清揚)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代史上的國體政體概念
    徐忱   國體和政體本是中國古已有之的詞彙,但伴隨近代西學東漸而演變為一組政治學概念。清末立憲思想爭辯的三方——共和派、帝制派、立憲派,實質上就是圍繞著國體與政體展開的論辯。其中,共和派與其他兩派之間屬於「國體之爭」,帝制派與立憲派之間屬於「政體之爭」。從政治學的角度梳理近代國體和政體概念的學術簡史,不僅具有學科意義,而且為理解中國近代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視角。
  • 近代傳教士與西方列強(之二)
    黎金牧師(The Rev.John Liggins)在他所著《外國傳教事業的偉大價值和成就》(1888)一書裡說,傳教士&quot往往向政府及其官吏提供情報,而這種情報從別的方面是不容易得到的。&quot製造輿論鼓吹戰爭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好幾年,傳教士就與外國商人一起,鼓吹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煽動使用武力叩開中國的大門。
  • 讀懂中國|外國前政要贊中國復甦「了不起」
    40多年來,大批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既在中國改革開放事業中發揮了作用,又分享了中國發展進步的巨大紅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嚴峻複雜,但中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步伐絲毫沒有放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要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 任劍濤:政體選擇的國情依託:康有為共和政體論解讀
    釐清這中間的矛盾,關鍵要看康有為怎麼處置君主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如何處置共和政體相應於君主的位置與運行機制。康有為極端重視虛君共和制中的君位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這體現為他認定君主存在對共和運行必不可少。
  • 近代來華傳教士為何熱衷於為美國總統立傳
    在與日本天皇會面期間,格蘭特堅持說,中國和日本兩國應在沒有外國幹涉的情況下,就琉球以及其他問題,達成完全而友好的諒解;事情只能在兩國之間解決,外國列強不會處理得更好。格蘭特言辭懇切,然而人走茶涼,在野心家面前,此種努力亦是付諸東流水。格蘭特格蘭特雖然未能調和中日矛盾,卻贏得了李鴻章的信任和友誼。「甲午」之後的李鴻章,已是狼狽不堪。
  • 「西學東漸」:明季傳教士為了傳教,不惜推動「天主教中國化」
    傳教士們通過漢語學習將西方的知識、科技、制度等等各方面傳入中國,給明末思想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傳教士本身也學習了許多的漢文化知識,對於中華文化語言文字在外國的傳播也有著巨大的作用。於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來華傳教士紛紛開始學習中國文化知識,比如當時著名的傳教士羅明堅,他來到中國先抵達澳門,在澳門學習了一年半時間的中文以及中國文化,再進入內地進行傳教,羅明堅本人中文流暢,談吐也很有文人士大夫的氣質,並時刻注意遵行中國的風俗習慣,得到了廣州地方官的好感,獲準在當地建設教堂並可以在其他廣東地方傳教。
  • 中國人民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鬥爭
    鴉片戰爭後到辛亥革命前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鬥爭,是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以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會和傳教士就妄圖用「十字架徵服中國」,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
  • 酈波:讀懂莊子三條魚 突破人生三種困境
    「今天講莊子三條魚的智慧我覺得特別有意義。當下,我們面對很多的困境,來自疫情的困境、世界局勢變化的困境等等,我們需要運用的先哲的智慧,突破困境。」7月23日,知名文化學者酈波亮相江蘇書展「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開講。
  • 蘇精談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印刷變革
    柳向春先生在《鑄以代刻》的書評《西方傳教士如何顛覆中國傳統雕版印刷》中提到,石印而非活字印刷,才是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對雕版印刷構成真正威脅的殺手。民國中期以來,由於鉛印等更加便捷的現代印刷手段的發明與引進,廣義的「鑄以代刻」才真正成為現實。對這個觀點,不知您作何評價?
  • 為什麼西方傳教士要來到中國,並且,他們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什麼?
    15世紀後期,隨著地理大發現及西、葡的對外擴張,歐洲傳教士紛紛前往世界各地傳教。歐洲傳教士為了打開傳教之路,他們很注意用歐洲也存在高度發達的文明的事實打擊中國人的中國中心的文化觀。他們的翻譯西方科技著作,介紹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都服從於這一目的。
  • 田雷:最壞的政體——古德諾的隱匿命題以及解讀
    共和制之所以不那麼適宜中國,是因為中國沒有共和制生長的土壤,因此共和制在中國是不可持續的,會衰變為「軍人獨裁」這種古德諾所說的最壞政體,就會造成失序、混亂和無政府的政治格局。如果我們對備忘錄做一詞頻分析,就會發現disorder、chaos和anarchy三個詞反覆出現在古德諾的行文中,因此憲政設計如何防止這種局面的出現,這是古德諾作為憲法顧問思考問題的原初出發點。
  • 廣東高考作文題:選擇關鍵詞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
    昨日,備受關注的2017年高考作文題目出爐,廣東高考採用的全國I卷作文題目為新材料作文,考生需選擇關鍵詞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  作文材料共提供「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共享單車等12個來華留學生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請考生從中選擇兩三個,呈現自己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其中,要求考生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 選好角度,明確問題,自擬標題; 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不少於800字。  「這些詞彙都是當下比較熱門的,不難寫。」
  • 書摘 | 潘維:為什麼中國的知識與輿論界流行關於中國政體的失敗主義?
    為什麼中國的知識與輿論界流行關於中國政體的失敗主義?      對六十多年來生機勃勃的人民共和國,本國學人的批判較外國學人更為苛刻。其中有來自革命時代個人和家庭際遇引發的怨氣,有來自關於發達國家制度優越的書本知識,還有一部分來自舉世無雙的「學而優則仕」傳統。與官員及更高層官員比書本學問,會催生捨我其誰,永無知足的「懷才不遇」憤懣。於是,「拿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成為中國知識輿論界自自詡的「批判精神」。
  • 傳教士在中國完整圖集
    督教傳教士以自己的青春、生命為代價,為中國的美好未來,傾注了滿腔熱血,中國的女子學校是由基督教傳教士創辦的,從而結束了幾千年來女人讀書難的問題。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大學、中學、小學、醫院、女子學校、盲校和盲文、聾啞學校和手語、麻風病院、漢英、英漢字典、漢語拼音、現代農業先進理念、女子留學等等」。rrrrr令人遺憾的是,基督教傳教士對中國的傑出貢獻,很多中國人卻不知道,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中國人非但不感恩,還整天編造謊言詆毀基督教和傳教士,他們用一些假借傳教士之名的人所做的事,來詆毀基督教及傳教士。
  • 申論:讀懂材料是作答申論的前提嗎?閱讀材料的目的是什麼?
    讀懂材料是作答申論的前提>>>從前文提到的申論作答要求可以看出,作答申論試題一定要仔細閱讀材料,答案要點大部分都需要依據材料,這從形式上對閱讀材料提出了要求。如果考生僅掌握了各題型的作答方法和解題思路,卻不懂得從材料中提取要點,就如同一個房子只有框架卻沒有家具,是不能實現房子的功能的。考生只有仔細地閱讀材料,認真地理解、分析、破譯材料,然後從材料的蛛絲馬跡中去尋找答案的要點,才能夠得出合理的答案。
  • 實用英語:陷入困境in hot water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陷入困境in hot water 2008-12-10 12:20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中國明清期間,有5位著名的歐洲傳教士,其中一位貢獻巨大
    在中國歷史進程中,隨著元王朝的覆滅,鼎盛一時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等西方教派,也隨著元帝國而消聲滅跡。這是西方教派傳入中國,第三次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一個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義大利人利瑪竇。他通過對前任傳教士的經驗分析,發覺要在中國推行天主教,一定要有皇帝的批准。
  • 德國傳教士在中國被判凌遲處死,為何能靠一場地震死裡逃生?
    湯若望是明朝末年來華的外國傳教士,其故鄉在今天德國的科隆。他深受明清兩朝重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中國科技的發展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湯若望所建教堂原來湯若望雖是科學家,但也是個傳教士,羅馬教廷派他來華的目的不是幫中國算曆法,而是傳播天主教,他也一直堅持本職工作不放鬆,在中國發展了不少教徒,這難免會引起中國傳統宗教的敵視
  • 呂不韋的警世名言,只要掌握了,人生不會陷入困境,走向成功!
    人生容易陷入困境的人,大家有沒有想過他們身上都會有些共同性,也就是他們的缺點。人生陷入困境絕對不是偶然的,很多時候都是個人自身因素造成的。可以說陷入困境的人,一般自身上都會有這個缺點。這個缺點很多人都有,這個缺點可以說是關乎於臉面,也就是共同性。是什麼樣的一個共同性呢?
  • 取消對中國免籤,加收350元籤證費,如今陷入困境又轉身求助中國
    在一眾東南亞國家中,越南、泰國、緬甸脫穎而出,成為了最多中國遊客選擇的地方。大量的中國遊客去到這三個國家,給三國帶去了大量的經濟效益。然而,有些國家不僅沒有感恩,想著吸引更多中國遊客,反而做出一些舉動,將中國遊客拒之門外。比如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