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澱開展非遺文化進社區 傳承傳統文化

2020-12-22 中國文明網

  為使人們體驗京津冀不同地區非遺大師和傳承人的手工絕活,領略風格迥異的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強化對非遺項目的保護意識。海澱區各街鎮社區開展非遺文化進社區活動。

  內容多樣傳承傳統文化

  田峰/攝

  京劇展演發揚國粹 近日,海澱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辦了「弘揚國學,唱響國粹」京劇展演活動。活動中,《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等傳統劇目不絕於耳,《沙家浜》、《紅燈記》等現代劇目輪番唱響。此次展演活動共有來自各行各業的53名京劇愛好者參加。此次展演活動不僅為全區女性京劇愛好者提供平臺,也通過展示的形式來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據了解,海澱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自2010年成立「京劇社」以來,開辦京劇課、京劇化妝課、京劇展演等活動,服務人群近萬人次。

 

兔爺手工製作 來源:海澱文明網

  兔爺手工製作 近日,萬壽路街道沙窩社區組織開展了一場「弘揚傳統文化 兔兒爺手工製作」活動,將一個個兔兒爺「請」到了社區,請進了居民的生活。「兔兒爺不但是咱們老北京獨有的習俗,民間的本地神,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的兔兒爺千姿百態,形象可愛,光是坐騎就分為好幾種,有獅子、老虎……」活動中,社區邀請到手工製作培訓老師,為居民們詳細講解了兔爺的文化形象。

  通過舉辦此次活動,使居民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在寓教於樂中提高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同時,社區也通過活動培養了傳承北京傳統手工製作的隊伍,加強了社區志願服務支撐力量,推進了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

燙畫葫蘆 來源:海澱文明網 

  燙畫葫蘆 5月4日,中關村地區「五彩夕陽」手工坊葫蘆燙畫的培訓班的學員們來到了北京葫蘆藝術莊園,在老師的帶領下,學員們首先參觀了葫蘆藝術博物館。這裡匯集了20多個品種的葫蘆手工藝品,囊括了所有中國傳統葫蘆加工工藝,如:老北京火繪葫蘆、勒扎葫蘆、範制葫蘆、針劃葫蘆、彩繪葫蘆、雕刻葫蘆等,同時還有結合現代創意創新葫蘆工藝加工的新型產品,如:卡通葫蘆雷射雕刻葫蘆、餐具器皿葫蘆、茶具葫蘆、鳴蟲葫蘆、燈具葫蘆等。參觀的同時,老師也對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了講解,包括燙畫的布局、色彩深淺度的搭配、圖案的含義等等。 在老北京火繪葫蘆技藝體驗廳學員們開始設計並製作自己的原創作品。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認真的在葫蘆上繪製草圖,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用燙畫機勾勒出葫蘆上的圖案

  通過這次的參觀學習,學員們都受益良多,對葫蘆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並懂得燙畫葫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創新形式開展非遺傳承

  中關村街道社區教育坐上網際網路+「班車」  只要打開微信,進入到「樂活中關村——樂參與——文化課堂直播平臺」,就可以同步收看課堂現場首播,不能到現場的居民也不會落課。

  隨著葫蘆絲培訓班、寫意畫培訓班的陸續開課,中關村街道社區文化魅力課堂2017年度春季班正式拉開帷幕。2017年,社區服務中心首次採用了視頻直播的全新教學模式,這是對社區居民服務、文化傳播進行的又一次全新的嘗試。這一舉措,解決了居民各種原因不能到達現場的難題,極大地緩解了課堂資源有限的矛盾。今後,中關村街道還將葫蘆燙初級、微信學習等更多的課程進行視頻直播。

相關焦點

  • 非遺進社區——青島市南區八大峽街道開展「傳承傳統文化 感受皮影...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0日訊為豐富社區居民生活,傳承中國傳統文化,11月10日上午,「非遺永流傳」社區教育傳統民俗公益講堂皮影雕刻程陽老師走進青島市南區八大峽街道挪莊社區,帶領社區居民一起動手製作皮影,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 北京房山:逛廟會,品文化!非遺文化走進咱長陽社區
    「嘗嘗老北京豆汁兒!」「皮影、剪紙和糖畫,各位都來看一看!」……12月17日下午在長陽鎮加州水郡商業廣場上隨著一聲聲吆喝嘉州水郡北區社區非遺廟會正式啟動為居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非遺文化體驗翻花在師傅手中變換各種形狀現場樂趣叢生嘉北社區書記李雪東告訴小編:「嘉北的社區品牌是『魅力長陽 幸福嘉州』,我們用兩個傳承來實現這個品牌,一個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個是傳承雷鋒精神及志願服務,這個兩個傳承的有機結合,不僅讓居民們更好地了解體驗非遺傳統的魅力,還能有效的增進居民們的鄰裡關係。」
  • 文化共傳承,多彩傳統技藝走進東方社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楊凡銳近日,沙河街道東方社區黨委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8場主題為「非遺進社區 文化共傳承」傳統技藝學堂的活動。活動中,講師講解非遺文化知識,同時手把手教居民非遺物品古法造紙、風箏、金絲彩沙畫、中國結、麵塑、浮雕畫,剪紙、皮影戲的製作技巧,結束後並開展一場「我是非遺傳承人」傳統文化進社區活動的成果展。通過8次活動,在手工技藝的陶冶中,使社區居民們了解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讓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在社區中發揚光大。
  • 秦州區文化館「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走進太京鎮窩...
    在秦州區文化館組織的「文化潤童心 經典永傳承」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課堂活動現場,窩駝學校孩子們剪剪紙、練書法、畫國畫、彈古琴,好不熱鬧。在活動啟動儀式上,太京鎮窩駝學校校長黃應軍說:「學校是文化的聚集地,傳統文化和非遺文化走進窩駝學校,必將在傳統藝術薰陶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人文情懷,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掀起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今年,各區文化部門不斷加大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建設力度。6月10日,海南區文化館對首批海南區級非遺申報項目作了評審,沙書、剪紙列入海南區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烏達區正在對糖畫技藝、傳拓技藝、程派八卦掌等項目開展申報工作。海勃灣區正在對牛角弓製作技藝、蒙古族刺繡技藝、插花技藝等項目開展申報工作。市群眾藝術館重點對我市的傳統飲食進行了挖掘申報。
  • 關注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非遺」傳承:進校園 入社區 徐行小學等10所學校被評為傳習基地給黃草皮拍水、將其擰圓
  • 海澱全民閱讀:傳承經典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全民閱讀是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傳統、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全民素質、建立民眾信仰最重要的途徑和方式之一。海澱區2020年「書香海澱進萬家·小康路上E起讀」全民閱讀系列活動通過重讀博大精深的國學經典,遍覽人類共同的優秀文化成果,幫助培養崇高志向、自強人格和誠信品質,提高國民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增強文化與道德力量,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從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積蓄廣博豐富的人文精神與綿延不斷的智慧源泉。
  • 非遺進校園,傳承文化魅力~
    , 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注入新活力 。 6月25日 ,成都市「非遺進校園」教學成果展和徵文比賽暨「我是非遺小傳人 活動中,同學們了解非遺,認識到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並在「我是非遺小傳人」書卷上鄭重地籤上自己的名字,立志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 月餅、羊肉原來也是非遺文化!普陀這些「寶藏」進校園、進社區,有...
    作為非遺傳承保護的實踐之一,近年來,普陀區通過文教結合方式開展的「非遺進校園」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長徵剪紙技藝、立體動物燈彩、風箏製作等非遺項目正紛紛走進課堂。當遇見古老而又傳統的文化遺產時,孩子們心中已經播下了非遺的種子。
  • 傳統文化進校園:戲曲大課堂 傳承非遺文化
    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促進戲曲傳承發展,今天上午,人民路小學的學生和家長們走進衡州花鼓戲劇團,劇團奉上一場戲曲盛宴,讓學生們零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其中還穿插了有趣的知識互動問答,讓學生們更加了解非遺戲曲。
  • 傳統文化傳承 上海探索新路
    在上海,目前已經形成了傳統文化教育路徑,優勢與特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進校園」與「進社區」聯動的傳承教育模式、展示教育與實踐課程教育的雙重作用發揮,以及發揮地域特色和打造地域品牌等。  文化傳承百花齊放  上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副教授常峻主持了一項傳統文化教育路徑研究,相關報告近日出爐。目前,進校園的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種類繁多,呈現百花齊放態勢。
  • 學堂橋社區:傳承南通民俗文化 板鷂科普進學堂
    5月15日上午,觀音山新城學堂橋社區與禾光幼兒園共同開展了「傳承南通民俗文化板鷂科普進學堂」活動,文化志願者趙達新來到幼兒園給孩子們講述板鷂文化,並與孩子們互動,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 發現"非遺"之趣 福建莆田多彩活動引導青少年傳承文化之美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近年來,福建莆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支持各類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同時,引導青少年走出課堂,走進非遺,在體驗和感受中,將文化之美,傳統之韻,非遺之趣的種子播進孩子心中,讓成長一路精彩!
  • 非遺進課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熊丹丹 通訊員 潘志瑩/文 記者 管強 通訊員 潘志瑩/圖)12月9日,「2020年度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光明區田寮小學開展。本次活動通過抗疫主題非遺展和非遺小課堂兩種不同形式,引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讓非遺教育真正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傳承非遺文化。全校近兩千名師生參與此次活動。 此次活動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協辦。
  • 上城網:非遺文化進社區 雕板印刷DIY
    10月28日上午,紫陽街道結合杭州市美術節,舉辦了「非遺文化進社區,雕板印刷DIY——紫陽街道武強年畫進社區」美術節活動,轄區60多位居民親身了武強年畫這種「非遺文化」的魅力。武強年畫產生於宋末元初,起源於河北省武強縣,以武強年畫博物館為載體,其構圖豐滿,線刻粗獷,設色鮮亮,裝飾誇張,節俗特色濃厚,是民間年畫中的佼佼者。
  • 非遺課堂: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
    寒假裡的「非遺課堂」  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非遺部主任劉媛之告訴筆者,2017年寒假,南京市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有三大主題,其中之一為「傳統文化在身邊 幸福新春喜盈門」,此主題與博物館的「非遺周周學·南京非遺在我身邊」正好契合,於是南京各校小學生自發組織起雛鷹假日小隊,紛紛來到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跟隨非遺大師學非遺。
  • 登封市少林路小學多彩非遺文化進校園有傳承
    少林路小學生聯繫戲曲多彩非遺進課堂,魅力文化有傳承,登封市教體局少林路小學非遺文化進校園有聲有色。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學習忙。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師生對非遺的保護意識,登封市少林路小學近期開展「多彩非遺進課堂,魅力文化有傳承」活動,通過一節節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基底,以勞動、實踐為基礎的精彩紛呈的課堂,將中華璀璨的非遺文化與現代小學教育生動融合,為學生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點亮心燈,讓中華傳統文化之花在校園綻放,代代傳承!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所謂的『非遺』項目,長期以原生態的形式散落在民間,所以要挖掘原汁原味的『非遺』,只能深入田野鄉間。」周彭錦告訴記者,2006年,寶興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開始開展寶興「非遺」普查、挖掘和申報工作。  近年來,寶興縣將磽磧原生態多聲部民歌的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中,通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保護知識、組織表演、收集整理等方式,在保護、傳承和發展磽磧原生態多聲部民歌方面有了進展。
  • 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打造"非遺青年"隊伍弘揚傳統文化
    大世界傳藝中心始終致力於讓更多的青少年學生接觸到非遺,通過「非遺進校園」將非遺內容引入課堂,吸引學生們進入非遺的斑斕世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有生力量。  記者了解到,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自成立以來,組織開展「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常態化活動,將優秀的非遺項目送進黃浦區10個街道及15所學校,迄今共開展傳習課程超過1600場,受益人數超過3萬2千人次。尤其是「非遺進校園」活動,課程針對學生群體特點,兼具知識與藝術性、趣味與互動性,受到學生、老師的歡迎。
  • 河北衡水弘揚、傳承中華優秀非遺文化,古琴進課堂
    弘揚中國非遺文化,延續千年技藝之髓。衡水好人志願者協會、衡水好人網在衡水好人館舉辦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公益課,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傳統文化活動為載體,推動文化進社區課堂,提升文化自信自強,20個課時,受眾大學生達1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