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同學們沿著「非遺旅遊線路」打卡景點
日前,黃浦區有13個案例入選《上海市文化品牌創新案例》,這些案例品牌導向正確、機制創新、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影響深遠,進一步擦亮了「上海文化」品牌。從本期起,本報將對這些案例進行深入報導。
作為海派文化發源地的黃浦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為數眾多且極具典型特色。經過多年工作實踐,作為黃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機構的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黃浦分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機制。如何繼往開來做好非遺傳承?學生群體是一支強大生力軍。大世界傳藝中心始終致力於讓更多的青少年學生接觸到非遺,通過「非遺進校園」將非遺內容引入課堂,吸引學生們進入非遺的斑斕世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有生力量。
趣味課程實現黃浦非遺共建共享
每周三下午,格致初級中學都會上一節生動活潑的滬語課,來自大世界傳藝中心的項震老師帶領學生們開展滬語情景會話課程,讓學生們學滬語、講滬語、保護瀕臨語境缺失的上海方言。
雖然滬語課是去年新開設的拓展課,但是學生們反響熱烈。項震老師將吃飯、購物等日常情景通過趣味問答、情景表演等方式融入「海派文化」的教育,不僅糾正讀音、語法,也會指導俚語,鼓勵學生準確說出上海話。「上滬語情景會話課是希望激發學生對滬語的興趣,在快樂的氛圍中讓學生多熟悉滬語。不僅上課時講,更要走出去講才行。」項震表示。
記者了解到,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自成立以來,組織開展「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校園」常態化活動,將優秀的非遺項目送進黃浦區10個街道及15所學校,迄今共開展傳習課程超過1600場,受益人數超過3萬2千人次。尤其是「非遺進校園」活動,課程針對學生群體特點,兼具知識與藝術性、趣味與互動性,受到學生、老師的歡迎。
通過多年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大世界傳藝中心與區內多所學校及所有街道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館建立了聯盟關係,並在長期工作中積累了一批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發展,有資質、有經驗的企業。由此,大世界傳藝中心聯動傳承人、學校、社區,企業形成多個社會主體合作推進的非遺普及教育模式,使非遺的教育普及不只是政府或學校單方面的事,而是營造全社會廣泛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氛圍。
據悉,在該模式中,大世界傳承人負責師資教學,社區、學校負責提供實踐基地,企業負責具體運作,傳藝中心負責全局把控、全程監督、組織協調及活動的宣傳推廣。而在項目的有序推進中,各個主體的力量也被深層激活聚合:青少年了解非遺、感悟中國傳統文化魅力、進而形成傳承意識;傳承人鍛鍊傳授水平,反哺項目傳承發展;社區、學校的公共文化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文化建設得以豐富;企業獲得盈利、得到發展,吸引更多的企業、社會組織參與到文化建設事業中來。多個主體合作共贏,實現整個黃浦非遺共建共享。
學生自覺成為非遺的保護人和傳承人
學生們在學校、社區各類非遺項目的體驗過程中,感受到傳承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堅守,體會到「匠人精神」和傳承的力量,自覺肩負起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
作為黃浦區「非遺進校園」15所學校之一的格致中學,2015年自發成立了「上海非遺青年」社團,圍繞「非遺」開展各類活動。成立之初,社團成員們定期走訪城隍廟、朱家角等地,切實了解目前非遺手工藝人的傳承現狀;採訪在非遺方面具有權威性的專家學者,收集專家寶貴意見;開通「上海非遺青年」微信公眾號,定期製作並推送非遺相關內容;聯合10多所優秀非遺學校創立了「上海特色非遺信息中心」。
今年7月16日,社團成員們策劃組織了一場有聲有色的「非遺+定向越野」活動,吸引了全市近百名中學生的參與。活動中,同學們沿著黃浦區推出的六條「非遺旅遊線路」,打卡黃浦著名景點,探訪城隍廟梨膏糖、湖心亭茶藝、五香豆等非遺項目,走訪中華老字號品牌「邵萬生」公司,試玩滾鐵圈、跳房子、打彈珠等具有老上海文化特色的遊戲。在城市文化中找尋非遺元素,在遊戲中收穫傳承,近百名學生完成定向越野的同時也完成了一趟精彩的非遺探尋之旅。格致中學的「上海非遺青年」們希望通過這些舉動能夠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他們的隊伍當中,共同成為非遺的保護人和傳承人。
多方力量緊密結合,文化資源有效整合,形成了一個全網式的青少年非遺教育平臺,從而切實有效地吸引了一部分學生們加入到非遺傳承和保護行列。大世界傳藝中心希望通過引入多方社會力量、建立合作聯盟機制,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成為非遺的保護人和傳承人,打造一支持續壯大的「上海非遺青年」隊伍,更希望通過「上海非遺青年」帶動全民重視、全民參與、全社會共同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