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大世界,枉來大上海。」這是上世紀流傳的一句話。明年,這句話可能又要流行了。
昨天下午,市政協2015年優秀提案獎部分獲得者與媒體舉行見面會。會上透露,上海大世界將於2017年,即建成100周年時復業,變身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中心,上海民俗、民風、民間表演等傳統文化節目等,也將在這裡展示、演出。「到那時,白天去『迪士尼』,晚上逛大世界,有你玩的了。」市民、遊客對此好不期待。
哈哈鏡將迎升級版
大世界曾經號稱遠東第一俱樂部,是上海最大的室內遊樂場,位於西藏南路、延安東路路口,建築面積約13202平方米,1917年7月14日建成開張,內設劇場、電影場、書場、雜耍臺、商場、中西餐館等,活動豐富多彩,小吃聲名遠揚。自開張以來,「白相」大世界一直是上海人和中外遊客津津樂道的好地方。露天場地安裝的高空飛船,上下兩層、坐席千餘的「乾坤大劇場」,還有讓人捧腹不止的哈哈鏡,無不承載著屬於老上海的美好回憶。
「大人帶著我去大世界,我就會像過節一樣開心。」今年已經80多歲的馬老伯至今回憶起大世界,仍是一臉的嚮往,他說,老上海人幾乎都去大世界玩過,外地人來滬,最想去的也是大世界。「印象最深的是哈哈鏡,它能讓你變高、變矮、變胖、變瘦……百態千姿,讓人捧腹大笑不止。」據悉,重新開門迎客的大世界將保留傳統的哈哈鏡,同時引入現代技術形成的升級版哈哈鏡。
13年復業呼聲不斷
新中國成立後,大世界改過名字,叫「人民遊樂場」,1958年恢復原名。1974年又改名為「上海市青年宮」。1981年1月25日,大世界復業,定名為「大世界遊樂中心」,內設「四大板塊」——遊樂世界、美食世界、博覽世界、競技世界。「競技世界」中的「大世界擂臺」及吉尼斯紀錄擂臺賽,吸引了各地的遊人紛至沓來。
從2003年5月起,為了修繕,大世界閉門謝客,這「一關」就是13年。曾經的輝煌,如今已不復存在,中外遊客、上海市民慕名而來,只能遠遠地遙望「空世界」而嘆息。
雖然上海娛樂場所不斷增加,大世界曾經淡出人們的生活。但作為一個時代的烙印,承載著幸福回憶的上海地標,大世界並沒有被遺忘,有關改建復業的呼聲一直很高,「大世界到底做什麼用」的討論不絕於耳,設計方案幾易其稿。此前還打算作為上海歷史博物館的館址。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大世界仍然空關,復業迎客遙遙無期。
非遺文化確定入駐
市領導高度重視大世界的復業工作,市政府召開「大世界」項目的專題會議,並對整個「大世界」明確定位:以非遺為主題,合理配置上海、國內、國際資源,同時兼顧民族、民俗、民間以及公益性的要求。
去年接手大世界改建的黃浦區政府表示,將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承」的功能定位,以存續品牌,合理配置非遺、三民內容,公益性為主的要求,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黃浦區政府負責成立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和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理事會。
如此,大世界的用途終於塵埃落定。
大世界未來會是什麼樣?
大世界的大門、圓柱大廳及劇場等主要是仿西文古典式建築,主要由12根圓柱支撐的多層六角形奶黃色尖塔構成。主樓分別由3幢4層高的建築群體合璧相連,另有兩幢附屬建築。而內部頗多中國傳統形式,是近代娛樂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一處樣本。據了解,作為文物保護建築,大世界至今保持著歷史原貌,修繕時外觀上也沒有一點改動。未來重新展現在市民面前的,將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大世界。
至於改變,上海大世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有關大世界展示設計運營方案徵集公告中描述道:改造後的大世界旨在傳播展示非遺文化、弘揚光大中華文明,使其成為集展示、體驗、傳承等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新地標。眼下,大世界展陳內容徵集已經結束,有7家國有、外資、民企企業參加並最後入圍方案徵集。經專家評審,相關布展方案還將作進一步優化完善。具體的展陳內容也尚未確定。
記者獲悉,大世界改建項目比較順利,目前已完成保護建築的結構加固、外立面修繕復原、新建建築結構土建牆體築砌及部分配套項目等建設,整個工程現已進入展示及內裝飾建設階段。另外,改建還將和毗鄰的雲南南路美食街的改造結合起來,向其擴大用地範圍,還使兩者具備一定的互動功能,融合成一個「大世界街區」。「大世界迷們」,拭目以待吧。
名人筆下她的模樣
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的夫人胡友松,曾於2006年6月1日的一篇口述文字《上海大世界裡的童年記憶》中,這樣回顧在大世界裡度過的快樂時光:
「我是1939年在上海生的,我跟媽媽生活了6年。很小的時候我就看見大人們在上海大世界裡跳『國標』,幾乎每個星期我都會跟著媽媽出入這些大娛樂場所,那裡很熱鬧。那裡有我的很多乾媽,我被她們打扮得像洋娃娃一樣。我一出現就有人喊:洋娃娃來了。百樂門裡放的都是上世紀30年代的老歌。偶爾,我也參加募捐活動,就像《日出》裡寫的一樣,給前方的戰士募捐錢什麼的。她們在臺上唱,我就手裡拎著小籃子在場裡走動。我長得漂亮,又被打扮得很洋氣,大家都很喜歡我。
那時候我就盼著自己長大後也能穿和媽媽一樣漂亮的裙子、跳一樣的舞。所以到現在,我也特別喜歡跳舞。我想就是受了小時候的影響。
……
到現在,我的腦子裡總有小時候的生活回憶,那些老歌的旋律、那些大人們在一起跳舞的場景在我腦海中始終揮散不去,有時我在路上走著,腦子裡還迴響著三十年代歌曲的旋律,腳底下也情不自禁地會跳兩下。這些也影響了我現在的心態,我的心態很年輕,儘管我今年已經67了,但我從來不把年齡當回事,我就希望快樂地生活每一天,不去想明天會怎樣。」
著名作家沈寂在《上海大世界》一書中,這樣描繪她的模樣:
「大世界周圍開設了各種商店:菜館、布莊、百貨店和糖果鋪。這些店家的前面擺滿了各地特色的吃食攤。附近小馬路還有煙館、賭場和妓院。那些店鋪門口,各自發出燦爛奪目的燈光,仿佛眾星捧月,把這上海最大的遊樂場點綴成一座繁華宏麗的迷宮,吸引過往行人,吞噬成千上萬遊客。遊客經過收票處,每人憑票贈送『小囡牌』香菸一包。然後經過兩邊排著『哈哈鏡』的大走廊,來到備有『空中飛船』的大場地。人們坐在飛船上,在空中盤旋,飄飄欲仙。再抬頭四望只見場地的上空,架著雙層迴廊式的水泥天橋。彎彎曲曲的橋身,通往大樓各層,層層有兩三個演戲的場子。每一層樓面和室外的亭臺、假山前,都有古色古香、牌樓似的華麗裝置,並署有奇趣雅致的美名『飛閣流月』、『鶴亭聽曲』、『瀛海探奇』、『層樓遠眺』等,它們被稱為『大世界十景』。從『十景』裡傳出各戲班的鑼鼓聲、琴弦聲和高唱低哼聲。整個『世界』充溢著熱鬧和喧囂,使人們感到身入繁華而庸俗的『仙境』。」
相關連結
曾經的上海味道
上海大世界由滬上大商人黃楚九創辦經營。1930年轉由上海灘青幫頭領黃金榮經營,當初建的是大遊戲場,以遊藝雜耍和南北戲曲、曲藝為其特色,花樣翻新,令人眼花繚亂。其開幕廣告就可以證明:大世界裡有花園及屋頂花園、商場、劇場、各種書場、特別大廈、共和廳、美術界、動物院、彈子房、中西餐館、中東名寮、鴛鴦池、金鯉池與大觀樓、四望臺、招鶴、題橋、登雲各亭並旋螺閣諸勝;藝術則有小京班與超等女伶會串京劇,優美社女子文明新劇,日本松旭齋天左男女大魔術團,大發公司訂定特級之最新電光影戲,天津班男女各種雜耍,寧波時調文明書、女說書、蘇州著名評話反彈詞、灘簧、廣東潮州特別焰火;至種種遊戲,則有走線飛船、機器跑馬、升高椅、升高輪、鞦韆架、各種電光、西洋鏡、哈哈鏡等;並蒙諸大文豪設立文虎社,每晚懸掛燈虎,並有詩鐘徵聯文人遊戲,各品射中及揭曉後,以遊券或薄彩車酬,藉助雅興。
大世界的小吃也很有名氣,比如雙檔、單檔、油豆腐線粉湯等。也有不少遊客喜歡自帶飯菜,一是省錢,二是便於趕場看戲。於是帶著飯盒遊大世界也成了一種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