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29日電 題:上海百年「大世界」重開 昔日文化標誌如何轉型?
新華社記者 吳霞
有著百年歷史、曾被譽為中國文化「東方之門」的上海大世界遊樂場,12月28日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的新身份復業試運營,計劃於2017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這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隔13年後再度向世人敞開懷抱,百年「大世界」重新開放,昔日的重要文化標誌面臨新的轉型。
見證「中國百年」
上海大世界遊樂場始建於1917年,以遊藝雜耍和南北戲曲、曲藝為特色,12面哈哈鏡成了大世界獨有標誌。新中國成立後曾改名「人民遊樂場」,1958年恢復原名,1974年改名「上海市青年宮」,1981年1月25日復業,定名為「大世界遊樂中心」。2003年5月停業。
創辦之初,大世界就因其大規模、豐富的表演內容以及超前的運營理念而獲得「遠東第一俱樂部」的美譽。根據《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的記錄,大世界遊樂場「設劇場多處,演出各地戲曲、曲藝,中外歌舞音樂,古今雜技魔術、木偶、皮影、氣功、武術,日夜放映電影,並有各類體育、智力遊藝活動室」。
著名作家沈寂在《上海大世界》一書中這樣描述當年盛況:「大世界周圍開設了各種商店:菜館、布莊、百貨店和糖果鋪。這些店家的前面擺滿了各地特色的吃食攤。」
女作家虹影更是將大世界看成上海的精髓所在:「上海的藝人有的來自中國的各個角落,有的來自西方,像猶太人在上海的就特別多。而最典型的場所就是『大世界』,那裡面各種人都有,他們玩雜耍、賣藝,在那裡為生存尋找出路。外灘只是一個外殼,『大世界』才是上海真正的東西。它代表上海精神,中西混雜,無所不有。整個上海都可以裝到這個特定的小小世界裡來。」
復原「歷史原貌」
大世界的建築同樣頗具特色,它由12根圓柱支撐的多層六角形奶黃色的尖塔構成,主樓為三幢建築相連,另有兩幢附屬建築。該建築初建於1917年,1928年改擴建後形成目前的建築形態,1989年大世界主體建築被列為上海市優秀近代保護建築。大世界總面積1.68萬平方米,U字形結構,共四層,專業內容分布在二至四層,每層4個,共12個展廳。
此次大世界建築改造以保持歷史原貌為總體原則,在重點部位、特殊材質方面進行修繕和復原。建築外立面採用斬假石,經人工斬鑿出優美裝飾紋路,既保留原有特色,同時具有厚重質感。建築內部,大舞臺和中庭連廊作為大世界獨有的建築風格,同樣進行了原樣復原。
修繕一新的大世界,還保留了當年紅極一時的12面哈哈鏡,它們能使人變長、變矮、變胖、變瘦,千姿百態,引人捧腹。「這些哈哈鏡當時在荷蘭定製,非常珍貴,前幾年荷蘭有關機構一度想回購這批哈哈鏡。12面哈哈鏡中的10面保存相對完好,有兩面由於年代久遠出現一定破損,已進行復原,在試運行中,這12面哈哈鏡都在原位展出。」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主任邱衛東說。
定位「非遺展演」
重開後的大世界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民族、民間」為主題,定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內設五大功能業態:非遺展覽、非遺表演、非遺傳習、數字非遺、非遺美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10大門類均可在此呈現。展示內容上,大世界設有戲曲、民樂、創新劇目輪演,手工藝、民俗、文化主題輪展;還將定期舉辦技藝、禮儀培訓和專業互動活動,立體化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容。此外,大世界作為非遺活態傳承平臺,還將通過豐富的業態和展演項目及時輪轉,凸顯互動性、體驗性、趣味性與參與性。
大世界傳藝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美食是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世界正式對外開放後將常設中華非遺美食和國際非遺美食餐廳,而且是大眾型消費,並結合民俗文化,不定期舉辦美食技藝表演、製作培訓、美食品鑑等活動。
專家表示,大世界近百年曆程是上海文化生活、經濟發展的縮影。如今,人們的文化、娛樂、休閒方式更加多元,大世界不再是上海的「唯一」,而是「多元」中的「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