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大省」,上海「文化沙漠」?到了重新定義上海文化的時候!

2020-10-18 福卡智庫

浙江在文化上又揚眉吐氣了一把。

7月6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處、全球第1102項世界遺產。

繼西湖和大運河之後,良渚古城遺址成為浙江的第三個世界文化遺產。

一時間,浙江風頭無兩,而浙江越風光,相鄰的上海就顯得越尷尬。

要知道,杭州和上海的較量,這些年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洶湧。

誰是網際網路之城、誰是新零售之都、誰又是創造力之城、誰是環杭州灣大灣區真正的中心城市、誰又是誰的後花園等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海這個昔日的老大哥似乎已招架不住,如今連文化上也顯得黯然失色,「上海現在的文化吸引力基本上輻射不到蘇杭」、「外來的文化愈是熱鬧,上海自家的文化就愈是蒼白」等論調不斷,甚至有觀點認為上海只是個「文化碼頭」:留不住精彩的文化,而只能敲鑼打鼓地迎來送往。

要知道,上海這些年在文化發展上沒少發力,政策上大動作不斷,早在「十三五」規劃中,上海就提出文化中心的建設目標;2017年底推出「上海文創50條」,從方方面面勾勒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藍圖;去年更是將上海文化確立為上海「四大品牌」之一……

文化產業的成績單也有目共睹,2018年上海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4227.72億元,同比增長8.9%,已成功躋身上海八大重點產業。

影視演出藝術品市場活力釋放:2018年上海出品影片總票房突破100億元,演出場次超過3萬場,年進出口藝術品拍賣成交額近30億元。

新興領域初見規模:《促進電子競技產業健康發展20條意見》將「全球電競之都」的目標細化落實,並在全國率先推出電競運動員註冊制;組建長三角時尚產業聯盟,時尚消費品產值突破5000億元。

即便有一串串漂亮數據,為何上海始終難以擺脫「文化沙漠」的質疑?

直觀地看,缺少歷史文化底蘊讓上海輸在了起跑線上。

一來,上海並不以歷史悠久見稱。

二則,上海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失了中華文明傳統根基。

究其根本,上海文化先是被計劃經濟束縛了手腳。如今,財大氣粗的上海看似在文化產業上居於領先地位,但又在資本劫持下拐了彎。

無論是外部形勢還是自身發展需要都表明,已經到了重新定義上海文化的時候。

與IP眾多、布局廣泛的浙江不同,上海是一個超級樞紐,這就決定了上海的文化標識更集中、更收斂,也更奪目,由此來看,上海需要重塑未來引領的時尚文化,打造成文化資源高地。


相關焦點

  • 12月5日 《上海周》之 餘秋雨:上海的文化
    一個是長江文明的歸結處,一個是西方文明登陸中國的最初的一個匯集地,兩點結合在一起,構成上海文化上的優點。經濟結構是在文化深層結構外面的表現,我們不能將其看成是上海文化的全部,在她的深處還有潛藏。這是我對上海文化深層埋藏的認識。  T:今天出版的《南方周末》說到上海應該成為「大上海」,餘老師對這個提法怎麼看?  餘秋雨:這其實是我最早提出來的一個口號。
  • 解讀:深圳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
    原標題: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綠洲」的華麗轉身——文化創新發展的深圳模式   創新是一個國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座城市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過40年的建設發展,深圳經濟崛起舉世矚目,科技創新廣受讚譽,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深圳速度」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 福建是海岸文化,浙江是海灣文化,江蘇是河湖文化,山東如何定義
    「海灣」的特點就是既有海岸的要素,又有內斂陸域的特質,杭州灣跨服較大,綿延幾百公裡,杭州給人的感受更多是河湖的江南文化,而非海岸文化,但是卻有著名的杭州灣跨海大橋,一下把杭州向外推了一百多公裡。杭州是浙江省會,可以說非常具有代表性了,它綜合了浙江這兩種特質,又和海搭邊,又深居內陸,一邊是海岸港口文化(如寧波等),一邊又有內陸乃至山地文化的特質(如金華、麗水等)。
  • 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李強調研文化產業、察看文化場館、走訪...
    李強指出,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好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充分激發上海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開放包容、更具時代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努力使「上海文化」品牌成為上海的金字招牌。
  • 上海長寧創新傳承節氣文化 撥動中國人的「文化時鐘」
    光明日報上海9月26日電(記者顏維琦)「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宋代江西撫州詩人謝逸筆下的《秋分詞》,道盡江南人心中秋景。「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日前在上海長寧啟動。
  • 上海舉行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新聞發布會
    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有: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王亞元,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葛學斌,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鄭明武,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周敏浩。
  • 革命文化、消費主義、上海本位……「海派」究竟是什麼?
    所以,我們是用海派去呈現上海的某種形態,而不是倒過來,僅僅用上海去定義海派。海派從一開始就有空間上的流動性,打比方說,1928年丁玲在北京的西山上寫《莎菲女士的日記》就寫成了海派的。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其中有一部分針對的便是上海的亭子間文人帶去延安的「海派」。1949年之後,中國的電影工業從上海轉移至各地,把海派思維和技術極大程度地拓展到了其他地區。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上海最重要的文化品牌有哪些?答案揭曉了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標誌,承載著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是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依託。未來,隨著上海文化實力變得越來越強,文化的力量也會滲透和影響到產業發展、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等方方面面。10月16日,第二屆「上海文化十強十佳十人十大品牌活動」揭曉。
  • 上海早餐文化之湯圓
    上海早餐文化系列已經寫了鍋貼、小餛飩、大餅油條、粢飯糕、生煎饅頭、燒賣、各種面、麻球、糖糕、湯包、各種饅頭,共十一篇上海的經典早餐、早點心。我這個人喜歡雙數,所以一定要寫第十二篇來結束這個系列。湯圓是傳統漢族美食,起源於浙江寧波。根據百度百科介紹:「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湯圓象徵合家團圓更美好,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
  • 上海交響樂團援疆喀什文化交流演出舉行
    該場演出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中共喀什地委宣傳部主辦,上海交響樂團承辦。作為本年度上海文化援疆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交響樂團在圓滿完成140周年世界巡演,先後登臺拉維尼亞音樂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琉森音樂節和逍遙音樂節等多個頂級音樂舞臺後,旋即返回國內,經西安馬不停蹄抵達喀什,以登臺國際一流音樂節的演出陣容整齊亮相。
  • 戰時上海的百貨公司與商業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路的百貨公司不僅作為大型零售店擔負了商品流通的新使命,也作為上海人及上海居住者的都市文化、生活、娛樂的領導者,具有極強的性格。這在考察戰時上海的時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的。本文在留意此點的同時,首先闡明上海百貨公司行業在1930年代前作為都市型、多機能型設施諸多特性的具體狀態,其次來驗證它們在戰時是如何演變的。
  • 上海百年「大世界」重開 昔日文化標誌如何轉型?
    新華社上海12月29日電 題:上海百年「大世界」重開 昔日文化標誌如何轉型?  新華社記者 吳霞  有著百年歷史、曾被譽為中國文化「東方之門」的上海大世界遊樂場,12月28日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的新身份復業試運營,計劃於2017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這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隔13年後再度向世人敞開懷抱,百年「大世界」重新開放,昔日的重要文化標誌面臨新的轉型。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正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在滬全國政協委員中,就有不少來自中醫領域,在這些委員看來,中醫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弘揚海派中醫文化,對於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海派中醫 底蘊豐厚  「在以前看中醫,石筱山骨傷好,顧筱巖瘍科好,韓哲仙治黃疸……,可謂婦孺皆知,家喻戶曉。」
  • 上海大世界讓非遺文化走進市民生活
    東方網10月24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中心,上海大世界去年重新對公眾開放之後,一直在致力於對於非遺文化的深入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很廣,除了手工藝和藝術之外,很多民間的體育項目也在其中。日前,大世界就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圍棋文化沙龍活動。
  •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18日,「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始展出。本次展覽由上海韓天衡美術館、上海韓天衡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西泠印社、河南印社、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作為支持單位。展覽時間三個多月。
  • 上海文化廣場大力推廣音樂劇 打造城市文化中心
    承載了經年海派文化底蘊的上海文化廣場自2005年重建、2011年啟程之後已經運營了整整兩年,無論是始終貫徹的「以音樂劇為主、時尚跨界類舞臺藝術為輔的文化藝術休閒中心」的品牌追求,還是努力探索的「通過引進、製作、合作與專業定位相符的優秀演出項目」的運營模式,都秉承了上海文化廣場「讓藝術與生活相聚一堂」的藝術普及理念,力圖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要求下藉助對文化事業的關注和扶持為這座城市帶來最優異的公共文化體驗
  • 無錫何時被認為是「文化沙漠」了?
    大家好,我是一個廣東人,近期到無錫來遊玩了,想體驗一下這座孕育了吳文化的氣息。然而令我驚訝的是,經過三陽那一塊區域時,居然發現那兒的手機大賣場傳來了久違的喇叭吆喝聲,這有點像二十年前的廣東東莞各鎮工業區,真的是大煞風景,一股縣城氣息撲面而來。
  • 城市需要文化 文化需要氛圍——對營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圍的思考
    總的構想是,在國家層面政策和上海「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框架下,用5年左右時間,推動基本建成以3沿、3環、4路為主軸,5區域為主核,17個中心城鎮為主面,2270個文化載體為主體,5970個公益性文化單位以及近5000家文化場所為主點,10個廣場、10個綠地為主圈,機場等社會服務單位為主窗的氛圍元素活躍、氛圍色彩濃鬱、氛圍效應彰顯、氛圍本色與城市空間融合,「點、線、面」結合,浦東浦西呼應的上海文化氛圍格局
  • 文化上海的歷史記憶
    1930年代的上海,是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通過上述文化出版業重返中心的大舞臺。這種重返的努力,更多的是以建構公共空間、發展公共輿論為基礎。這種公共空間,主要是以報刊出版業為主體的文化空間,其標誌就是集中了上海大部分報社、出版社與書店等文化空間的望平街(亦稱為棋盤街或文化街),親歷其時的朱聯保曾如此回憶其間的繁華:「三十年代是文化街最繁盛的時期,我親眼看見的書店,在河南中路上,自南而北,店面朝東的,有文瑞樓、著易堂、錦章圖書局、校經山房、掃葉山房、廣益書局、新亞書店、啟新書局、文明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會文堂書局等,其店面朝西的,
  •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在伊斯坦堡舉行
    2019年10月19日 18:01 來源:新華網 作者:易愛軍 編輯:韋幸文   新華社伊斯坦堡10月18日電(記者易愛軍)為期一個月的「一帶一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