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文化上又揚眉吐氣了一把。
7月6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5處、全球第1102項世界遺產。
繼西湖和大運河之後,良渚古城遺址成為浙江的第三個世界文化遺產。
一時間,浙江風頭無兩,而浙江越風光,相鄰的上海就顯得越尷尬。
要知道,杭州和上海的較量,這些年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洶湧。
誰是網際網路之城、誰是新零售之都、誰又是創造力之城、誰是環杭州灣大灣區真正的中心城市、誰又是誰的後花園等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海這個昔日的老大哥似乎已招架不住,如今連文化上也顯得黯然失色,「上海現在的文化吸引力基本上輻射不到蘇杭」、「外來的文化愈是熱鬧,上海自家的文化就愈是蒼白」等論調不斷,甚至有觀點認為上海只是個「文化碼頭」:留不住精彩的文化,而只能敲鑼打鼓地迎來送往。
要知道,上海這些年在文化發展上沒少發力,政策上大動作不斷,早在「十三五」規劃中,上海就提出文化中心的建設目標;2017年底推出「上海文創50條」,從方方面面勾勒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藍圖;去年更是將上海文化確立為上海「四大品牌」之一……
文化產業的成績單也有目共睹,2018年上海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4227.72億元,同比增長8.9%,已成功躋身上海八大重點產業。
影視演出藝術品市場活力釋放:2018年上海出品影片總票房突破100億元,演出場次超過3萬場,年進出口藝術品拍賣成交額近30億元。
新興領域初見規模:《促進電子競技產業健康發展20條意見》將「全球電競之都」的目標細化落實,並在全國率先推出電競運動員註冊制;組建長三角時尚產業聯盟,時尚消費品產值突破5000億元。
即便有一串串漂亮數據,為何上海始終難以擺脫「文化沙漠」的質疑?
直觀地看,缺少歷史文化底蘊讓上海輸在了起跑線上。
一來,上海並不以歷史悠久見稱。
二則,上海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失了中華文明傳統根基。
究其根本,上海文化先是被計劃經濟束縛了手腳。如今,財大氣粗的上海看似在文化產業上居於領先地位,但又在資本劫持下拐了彎。
無論是外部形勢還是自身發展需要都表明,已經到了重新定義上海文化的時候。
與IP眾多、布局廣泛的浙江不同,上海是一個超級樞紐,這就決定了上海的文化標識更集中、更收斂,也更奪目,由此來看,上海需要重塑未來引領的時尚文化,打造成文化資源高地。
相關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