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地理特點對各省民風、民俗、性格特徵、城鎮人口聚集分布特徵等有一個整體把握的話,那麼福建則可以歸結為「海岸文化」,其經濟人文特徵屬於外向型,勇於闖蕩,靠海而生,胸懷較大,主要的市鎮都是海岸城市,如福州、泉州、廈門等有的臨海而生,有的離海也並不遠。泉州屬於古代的港口大都市,廈門則是近現代的代表。
浙江可以歸結為海灣文化,和福建既有重合也有區別。「海灣」的特點就是既有海岸的要素,又有內斂陸域的特質,杭州灣跨服較大,綿延幾百公裡,杭州給人的感受更多是河湖的江南文化,而非海岸文化,但是卻有著名的杭州灣跨海大橋,一下把杭州向外推了一百多公裡。杭州是浙江省會,可以說非常具有代表性了,它綜合了浙江這兩種特質,又和海搭邊,又深居內陸,一邊是海岸港口文化(如寧波等),一邊又有內陸乃至山地文化的特質(如金華、麗水等)。杭州之前主推的「環杭州灣城市群」,就有把上海都囊括於內的意思,真可謂大手筆,然而脫離現實,沒有了下文。海灣文化的特質就是如此有容乃大,但無奈杭州灣太大,以目前杭州的能量來說還相差甚遠。
江蘇則是典型的河湖文化了。江蘇蘇北地區雖然有一條很長的海岸線,但是都是沿海灘涂,過去少有人居,更別說形成城鎮,形成文化了。江蘇的文化象徵都是典型的江南河湖,水網縱橫是江蘇的名片,又符合江南的氣質,由於江蘇的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南面,所以即使江蘇面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在江南,江北乃至蘇北佔了三分之二面積甚至更多,但其給人的印象仍然是江南的。就像俄羅斯大部分領土位於亞洲,但仍然被認為是歐洲國家一樣。其省會南京文化發源於秦淮河,又是典型的大江大城,特色最為鮮明,後湖(玄武湖)前湖曾經與長江直接溝通,是最能代表江蘇河湖特點的。東南蘇州無錫環居太湖,形成了環太湖文化,境內河網縱橫,抗戰時期這一地形特點也大大遲滯了日軍的前進,可謂得天獨厚了。即使蘇北地區的各個城市,也以河流或湖泊著稱,如徐州的雲龍湖,淮安的洪澤湖等等。
看完了華東三個沿海省份的特點後,我們再來看看華東最北的山東省。
就像江蘇分為蘇南、蘇北一樣,山東按照地域文化分布來看也可以大致分為膠東、魯西。但歷史上大部分時候,江北地區都是依附江南而存在的,如春秋晚期,吳越爭霸,蘇北都曾經被囊括進了江南政權的版圖。代表江南文化的天下第一州——揚州(大地理區,包括今天的江浙滬,乃至安徽和江西一部分),始終都是帶著蘇北的。即至明朝的南直隸,清朝的江南省及江蘇省,蘇北依附於金陵—姑蘇一線成為永久事實。
而山東的情況則迥乎不同,代表西邊的「魯」,和代表東邊的「齊」是兩個獨立的中心,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也是兩個分立的勢力。這種「勢均力敵」雖然最後以「齊」的勝利而告終,但齊魯文化代表之爭綿延兩千多年,一直到清末,乃至現代,卻以「魯」字作為山東簡稱翻盤。
山東內部之爭雖然沒有江蘇那麼複雜,但是激烈程度卻絲毫不遜色。山東主要就是營壘分明,而且至今「勢均力敵」。作為魯文化代表的濟南雖然經濟上弱勢,但卻是省府所在,地理上、文化上,對山東膠東以西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是山東老文化的代表,象徵著傳統。代表膠東的青島崛起於近代,城市經濟實力強勁,受西方文化影響更大,屬於典型的海港文化,象徵新銳和現代,和膠東煙臺、威海等風格類同,是膠東的老大哥,也是山東第一大城市,但青島的離心傾向較強。這些和江蘇複雜的情況完全不可類比,山東性格太鮮明了。
正是這種稜角鮮明使得它不像浙江將海岸和內陸統合得那樣圓潤,使得山東沒辦法被簡單歸結分類。筆者認為,山東可以代表中國。整個山東給人以保守的印象,卻不乏新穎和進取,它既傳統又現代,既深厚又輕盈。山東的未來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著中國的未來,山東的轉型成功,牽動著中國前進的腳步。
大家有什麼更多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哦。喜歡的話,記得關注並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