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五世嫡長孫孔祥楷。 許軍 攝
中新網衢州10月5日電(記者 周禹龍)生活在浙江衢州的孔子七十五世嫡長孫,孔祥楷,成了中國大陸最後的「奉祀官」。
近十幾年來,每年孔子誕辰,山東曲阜、臺北、浙江衢州,都會同時舉行祭孔典禮。三者區別在於,有廟沒有人,有人沒有廟,有廟又有人。
1938年,孔祥楷生於衢州,小小年紀,就繼任為「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但祖輩父輩都沒逼著他讀背《論語》等儒家經典。
孔氏南宗家廟。 許軍 攝
孔祥楷所就讀小學,雖頂著孔子的字號,卻也只教國文、數學、美術、音樂……
無人相逼,也沒有傳承孔氏南宗文化的自覺,孔祥楷一有機會,便會和小夥伴們一起踏水坑、捉蜜蜂。小學同學程祖德回憶說:「孔祥楷樂於和同學相處,家境與身份雖然特殊,卻從沒擺過架子。」
這樣平靜的生活,一直持續到1989年。那時,孔祥楷到山東出差,第一次參觀曲阜孔廟後,晚上失眠了。
在對北孔孔廟、孔林充滿讚嘆、敬畏之餘,孔祥楷不免觸景生情——南宗家廟今如何?
1993年,孔祥楷終於不用暗自感慨。他調回衢州,「奉命」弘揚儒家文化。
孔祥楷對於先祖思想的研究,正式開始。幾年後,他又開始籌劃新中國成立後孔氏南宗家廟最盛大的活動——祭孔。
祭孔,該如何祭?山東曲阜的祭孔典禮,自1984年恢復以來,主要程序等,都參照古法設計。臺北祭孔典禮,則依「三獻古禮」,包括啟扉、瘞毛血等37道儀式程序。
並不是為了刻意「特立獨行」,在商討如何籌辦時,孔祥楷反覆強調一個問題:「清朝人肯定不會用明朝人的方式祭孔,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祭祀的方式。」
2004年9月28日,當地重啟南宗祭孔典禮。參與南宗祭典的人員,一律穿現代人的服裝,行現代人的禮儀,整個禮程不到40分鐘。
自此,每年孔子誕辰,孔氏南宗家廟都會舉辦平民化祭孔典禮。參祭的主體,面向鄉村教師、白衣天使、殘障學生、環衛工人等不同群體。
「孔夫子不是我個人的,也不是衢州的,他是社會的、人民的。」孔祥楷的行動就是想要告訴大家:儒家文化向全球敞開,沒有門檻。
針對這些改革,美國學者司馬黛蘭還代表海外儒學界專門致信孔祥楷:「你們排除了華麗的服飾和舞蹈,刪去了孔子牌位上『神位』二字,堪稱大手筆。孔子是人,不是神!現在是還孔子人本位的時候了。」
潛移默化下,當時就讀高中的學生姚靖雯,都明白了什麼是孔子。她深有感觸後,寫下這樣一段文字:「今天,當我們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以『人』的眼光去審視另一個普通生命的時候,發現孔子真的是一個『人』,與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責任,經歷著自己的苦難。」
除了中國人,隨著孔子走下神壇,不少外國人也是紛至沓來,前來中國求學正宗儒家文化。
法國人威廉姆說,那時孔子對他來說,只是一個來自遙遠中國的文化象徵和符號,直到接觸了漢語,他發覺神秘的東方對他有了更大吸引,「現在,孔子也是我的偶像了。」
面對巨大成績,今年80歲的孔祥楷顯得隨心所欲,但卻從來不逾矩。他說,「我現在不歸誰管,也沒人對我有任何要求,但是我不敢出錯,一點錯也不敢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