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周 臺灣《統一日報》社社長
據臺灣著名道教學者、道教會現任理事長張檉寫道:「道教系我國固有的本土宗教,源遠流長,歷久彌堅,與民俗相揉和,是大多數國人共同信仰之宗教,不但對我國社會產生過長久之安定作用,並且對我國之文學、書畫、音樂、塑雕、戲劇、舞蹈等藝術及天文、地理、歷算、醫藥、冶煉、化學和建築等科技,有過重要的發明、貢獻和影響,與我國之學術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及民族革命史,更有密不可分之關係」。也可以這麼說:道教、是中華民族誕生以來,我們中國人一直奉為國教的宗教;那怕是元、清兩代,雖然是異族入主了中原,卻也沒有改變過這一事實。此無它,因為道教的基本宗旨就是「慎終追遠」四個字,這種不忘本的美德,正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繫數千年命脈的盤石,所以,不管更換過多少朝代,這種民族精神已滲透溶匯在坊間人民生活習慣裡,從未曾被拋棄過……。
事實上,所謂「道教」按坊間民俗解釋,其奉祀和崇拜神明,根本就是他們自己祖先和先賢聖哲而已!諸如伏羲、神農(炎帝)、軒轅(黃帝)至聖先師(孔子)或是關(公)聖帝君、媽祖、嶽(飛)武穆、開漳聖王,以及城隍爺和福德正神(土地公),乃至於包羅了百家姓氏中的一百多位王爺、千歲等等,都是每個炎黃子孫遇到佳節慶典時,必需舉行祭祀科儀(春節拜祖先、清明掃墓、中元普渡習俗)。
據連雅堂(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祖父)所著「臺灣通史」中記戴,自隋開皇開始(民前一三三○年隋文帝年號),便有大量炎黃子孫到了臺灣,在這塊荒蕪島上從事起開墾,傳播中華文化工作。直到鄭(鄭成功、鄭爽)氏父子入臺後,才開始陸續地興建廟宇,崇拜起自己祖先神明了。依連氏「臺灣通史」第十卷「典禮志」一章內之「祀典」中記載,清人於公元一六八二年、(清康熙廿二年攻克臺灣之初,島內只有一萬二千七百廿七戶、人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可是,卻已有道教宮廟一九八座(臺南府卅八座、嘉義縣十三座、鳳山縣十五座、恆春縣八座、澎湖十六座、臺北府十三座、新竹縣十九座、宜蘭縣十六座、南雅廳(轄屬於現在臺北縣板橋市區)四座,臺灣府十六座、彰化縣十七座、雲林縣十二座、苗慄六座、臺東五座。註:當時臺灣並無其它宗教從事正常活動),由此可見,炎黃子孫們對自己祖先的崇敬了。
目前臺灣坊間所謂的「本土性宗教」,事實上是清光緒廿一年(公元一八九五)中國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帝國之後,島內炎黃子孫藉於文化傳承和民族生存,才逐漸形成的趨勢……。
當時,日本軍閥為了有效統治臺灣,就從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道教著手予以摌除,竟頒布了一項禁令、凡是奉祀道教神明廟宇,三個月內一律予以搗毀;唯一例外是只要這些宮、觀、廟、壇改為佛教寺院便可倖免於難。
臺灣島炎黃子民,為了維持民族香火,以及每個廟宇內用作「私塾義教」功能延續,幾經波折和研討,終於眾志成城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策略,就是明底裡將所有宮廟改祀三寶、觀音和釋迦牟尼、地藏王的佛教寺院,私底下卻用筊杯(卜卦)方式選擇出輪值爐主,必需在其輪值的一年裡,將原來供奉的在地神明,恭迎到爐主家裡繼續奉祀,以方便方圓四周信眾,仍然可以參拜到自己崇信的神明或祖先。
這種利用擲筊聖杯選出奉祀道教神明的方式,承接了可能被毀掉宮廟的功能,俾作為集會結社、商討地方興華或處理疑難雜症與民間活動處所,遂漸漸演變成目前臺灣社會今天這種三步一宮、五步一壇佛道兼容現象!
臺灣的道教運動經過這一百多年歲月地不斷改變,已被國際人士冠上了個「本土宗教」盛名;臺灣島內雖然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狹小土地,竟擠滿了二千三百萬居民、興建了三、四萬家私有宮壇。經政府登記有案可稽之寺(佛)廟(道),也有九千三百九十四座,這其中募建者居多,計有八千八百十五座,公家興建的九座,私人興建五百七十座。
臺灣原本就是漢民族前來墾殖而形成的社會,自古以來,中國人便有句「民以食為天」,在那拚首抵足閉塞時代,莊稼們為了五穀豐收,人畜平安,唯有祈求上蒼(神農大帝)的保庇照顧、始能支撐其荊棘艱苦歲月。
神農大帝、在臺灣島內,民間又稱炎帝神農氏、先農、五穀仙帝、先帝爺、藥仙、藥王大帝、開天炎帝、五穀大帝、五穀王、田祖、粟母等尊號。據清代馬驌所著「繹史」中引用「周書」記載:「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斥,為耒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代王嘉所撰之「拾遺記」中亦云:「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此炎帝神農稱號之由來」。太史公司馬遷之千古名著「史記補三皇本記」中也講:「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井動」。所以說,早在三百年前統治臺灣的十九個行政區地方政府,就興建了十四座專祀神農(炎帝)大帝廟宇(另外只有苗慄、恆春、臺東、澎湖四處,炎帝的神尊是配祀在社稷壇內(專門供奉地方之社稷神廟宇))。
證諸上述,臺灣社會從鄭氏父子入臺開始,便秉持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承先啟後美德,由政府至坊間,都將炎帝神農列為最重要奉祀神祇,雖然在日本軍閥高壓統治下,曾經一度使臺灣島內道教廟宇從原先一九八座減少為一三二座,可是,坊間因「筊杯」產生爐主會方式,卻演變成至今普遍建立於高樓畸角裡,數不清的宮壇(又被稱「神壇」)主因,而成為臺灣社會獨有現象。
根據政府有關資料統計,全臺以炎帝神農氏為奉祀主神道教宮廟,有二百五十四座之多(計臺北市五座、臺北縣廿五座、新竹縣市卅八座、苗慄廿五座、臺中縣市十三座、彰化五座、南投五座、雲林四座、嘉義縣市十九座、臺南縣市廿八座、高雄縣市廿八座、澎湖六座、屏東廿八座、臺東三座、花蓮四座、宜蘭十七座、基隆一座,金馬兩地則沒有炎帝神農為名專屬宮廟。
事實上,根據筆者三十五年來從事「臺灣道廟志」編纂經驗,所作實地調查了解,臺灣從南到北,凡是達到一定規模寺廟,大概都會在其內殿,除奉祀主神金尊外,一定會配祀一些坊間普遍受人崇敬神明。諸如以關聖帝君(關公)、瑤池金母、天上聖母(媽祖)或以王爺、元帥為命名興建的宮廟,以及福德正神(土地)等為奉祀主神宮壇,都配祀有神農大帝神尊;相對的,那二百多座以神農大帝為宮、廟、壇內主神廟宇,也一定配祀上述那些早已成為臺灣居民、祈求平安、庇佑生活的聖地;不過近年來,由於臺灣經濟積衰不振,社會貧富差距日漸加大緣故,坊間竟一窩蜂地奉祀起五路財神或八路財神的宮廟,竟日益增多,也是臺灣社會目前另一獨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