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道教─奉祀神農大帝廟宇的過去與現在概況之簡說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彭紹周  臺灣《統一日報》社社長

 

   據臺灣著名道教學者、道教會現任理事長張檉寫道:「道教系我國固有的本土宗教,源遠流長,歷久彌堅,與民俗相揉和,是大多數國人共同信仰之宗教,不但對我國社會產生過長久之安定作用,並且對我國之文學、書畫、音樂、塑雕、戲劇、舞蹈等藝術及天文、地理、歷算、醫藥、冶煉、化學和建築等科技,有過重要的發明、貢獻和影響,與我國之學術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及民族革命史,更有密不可分之關係」。也可以這麼說:道教、是中華民族誕生以來,我們中國人一直奉為國教的宗教;那怕是元、清兩代,雖然是異族入主了中原,卻也沒有改變過這一事實。此無它,因為道教的基本宗旨就是「慎終追遠」四個字,這種不忘本的美德,正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繫數千年命脈的盤石,所以,不管更換過多少朝代,這種民族精神已滲透溶匯在坊間人民生活習慣裡,從未曾被拋棄過……。

   事實上,所謂「道教」按坊間民俗解釋,其奉祀和崇拜神明,根本就是他們自己祖先和先賢聖哲而已!諸如伏羲、神農(炎帝)、軒轅(黃帝)至聖先師(孔子)或是關(公)聖帝君、媽祖、嶽(飛)武穆、開漳聖王,以及城隍爺和福德正神(土地公),乃至於包羅了百家姓氏中的一百多位王爺、千歲等等,都是每個炎黃子孫遇到佳節慶典時,必需舉行祭祀科儀(春節拜祖先、清明掃墓、中元普渡習俗)。

   據連雅堂(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祖父)所著「臺灣通史」中記戴,自隋開皇開始(民前一三三○年隋文帝年號),便有大量炎黃子孫到了臺灣,在這塊荒蕪島上從事起開墾,傳播中華文化工作。直到鄭(鄭成功、鄭爽)氏父子入臺後,才開始陸續地興建廟宇,崇拜起自己祖先神明了。依連氏「臺灣通史」第十卷「典禮志」一章內之「祀典」中記載,清人於公元一六八二年、(清康熙廿二年攻克臺灣之初,島內只有一萬二千七百廿七戶、人口一萬六千八百二十,可是,卻已有道教宮廟一九八座(臺南府卅八座、嘉義縣十三座、鳳山縣十五座、恆春縣八座、澎湖十六座、臺北府十三座、新竹縣十九座、宜蘭縣十六座、南雅廳(轄屬於現在臺北縣板橋市區)四座,臺灣府十六座、彰化縣十七座、雲林縣十二座、苗慄六座、臺東五座。註:當時臺灣並無其它宗教從事正常活動),由此可見,炎黃子孫們對自己祖先的崇敬了。

   目前臺灣坊間所謂的「本土性宗教」,事實上是清光緒廿一年(公元一八九五)中國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帝國之後,島內炎黃子孫藉於文化傳承和民族生存,才逐漸形成的趨勢……。

   當時,日本軍閥為了有效統治臺灣,就從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道教著手予以摌除,竟頒布了一項禁令、凡是奉祀道教神明廟宇,三個月內一律予以搗毀;唯一例外是只要這些宮、觀、廟、壇改為佛教寺院便可倖免於難。

   臺灣島炎黃子民,為了維持民族香火,以及每個廟宇內用作「私塾義教」功能延續,幾經波折和研討,終於眾志成城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策略,就是明底裡將所有宮廟改祀三寶、觀音和釋迦牟尼、地藏王的佛教寺院,私底下卻用筊杯(卜卦)方式選擇出輪值爐主,必需在其輪值的一年裡,將原來供奉的在地神明,恭迎到爐主家裡繼續奉祀,以方便方圓四周信眾,仍然可以參拜到自己崇信的神明或祖先。

   這種利用擲筊聖杯選出奉祀道教神明的方式,承接了可能被毀掉宮廟的功能,俾作為集會結社、商討地方興華或處理疑難雜症與民間活動處所,遂漸漸演變成目前臺灣社會今天這種三步一宮、五步一壇佛道兼容現象!

   臺灣的道教運動經過這一百多年歲月地不斷改變,已被國際人士冠上了個「本土宗教」盛名;臺灣島內雖然只有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狹小土地,竟擠滿了二千三百萬居民、興建了三、四萬家私有宮壇。經政府登記有案可稽之寺(佛)廟(道),也有九千三百九十四座,這其中募建者居多,計有八千八百十五座,公家興建的九座,私人興建五百七十座。

   臺灣原本就是漢民族前來墾殖而形成的社會,自古以來,中國人便有句「民以食為天」,在那拚首抵足閉塞時代,莊稼們為了五穀豐收,人畜平安,唯有祈求上蒼(神農大帝)的保庇照顧、始能支撐其荊棘艱苦歲月。

   神農大帝、在臺灣島內,民間又稱炎帝神農氏、先農、五穀仙帝、先帝爺、藥仙、藥王大帝、開天炎帝、五穀大帝、五穀王、田祖、粟母等尊號。據清代馬驌所著「繹史」中引用「周書」記載:「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斥,為耒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代王嘉所撰之「拾遺記」中亦云:「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此炎帝神農稱號之由來」。太史公司馬遷之千古名著「史記補三皇本記」中也講:「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井動」。所以說,早在三百年前統治臺灣的十九個行政區地方政府,就興建了十四座專祀神農(炎帝)大帝廟宇(另外只有苗慄、恆春、臺東、澎湖四處,炎帝的神尊是配祀在社稷壇內(專門供奉地方之社稷神廟宇))。

   證諸上述,臺灣社會從鄭氏父子入臺開始,便秉持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承先啟後美德,由政府至坊間,都將炎帝神農列為最重要奉祀神祇,雖然在日本軍閥高壓統治下,曾經一度使臺灣島內道教廟宇從原先一九八座減少為一三二座,可是,坊間因「筊杯」產生爐主會方式,卻演變成至今普遍建立於高樓畸角裡,數不清的宮壇(又被稱「神壇」)主因,而成為臺灣社會獨有現象。

   根據政府有關資料統計,全臺以炎帝神農氏為奉祀主神道教宮廟,有二百五十四座之多(計臺北市五座、臺北縣廿五座、新竹縣市卅八座、苗慄廿五座、臺中縣市十三座、彰化五座、南投五座、雲林四座、嘉義縣市十九座、臺南縣市廿八座、高雄縣市廿八座、澎湖六座、屏東廿八座、臺東三座、花蓮四座、宜蘭十七座、基隆一座,金馬兩地則沒有炎帝神農為名專屬宮廟。

   事實上,根據筆者三十五年來從事「臺灣道廟志」編纂經驗,所作實地調查了解,臺灣從南到北,凡是達到一定規模寺廟,大概都會在其內殿,除奉祀主神金尊外,一定會配祀一些坊間普遍受人崇敬神明。諸如以關聖帝君(關公)、瑤池金母、天上聖母(媽祖)或以王爺、元帥為命名興建的宮廟,以及福德正神(土地)等為奉祀主神宮壇,都配祀有神農大帝神尊;相對的,那二百多座以神農大帝為宮、廟、壇內主神廟宇,也一定配祀上述那些早已成為臺灣居民、祈求平安、庇佑生活的聖地;不過近年來,由於臺灣經濟積衰不振,社會貧富差距日漸加大緣故,坊間竟一窩蜂地奉祀起五路財神或八路財神的宮廟竟日益增多,也是臺灣社會目前另一獨特現象。

相關焦點

  • 無奇不有的廟,無神不拜的臺灣人,臺灣的特色廟宇文化
    對臺灣的印象是什麼?曾有人說,他眼中的臺灣就像一個現代版的民國,在街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印記:繁體字、似曾相識的地名……若耳邊再飄來羅大佑的歌就更應景了。除了新舊歷史的融合之外,與其它都用繁體字的地區相比,臺灣還有個特點,就是那些隱藏在街巷中的各式廟宇。
  • 臺灣觀光旅行—彰化鹿港一日遊
    隱其形、顯其性;簡於型、精於心「重要的項目,就交給臺灣團隊」鹿港小鎮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彰化鹿港鎮一直是個很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好吃的美食,好逛的鹿港老街。一到假日更是人潮擁擠、連找個停車位都非常難,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搭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玩鹿港吧!
  • 世界保生大帝廟宇聯合總會在臺南成立
    中新社記者 肖開霖 攝  成立大會由臺南學甲慈濟宮主辦,來自兩岸及港澳、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325間保生大帝廟宇派出代表參與。近萬信眾及民眾來到學甲慈濟宮附近,造成多條道路堵塞。現場鑼鼓喧天,神轎穿梭,氣氛喜慶。有民眾表示,比過年還熱鬧。連日的人潮也給當地帶來不少商機,沿途不斷有商販兜售蝨目魚、小番茄等特產。
  • 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祖國寶島臺灣,有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那到底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緣何而來呢?又如何在臺灣得到發展和發揚呢?臺灣民間信仰廟宇眾多,所奉祀的神祇繁雜,大體上可分為全國性神祇和地方性神祗兩大類型。臺灣民間信仰的早期形態是從大陸移民傳播過去的,帶有明顯的大陸化色彩。
  • 臺灣全景之美-老街舊巷
    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並祀奉媽祖,四海龍王,十八羅漢,城隍爺註生娘娘,山神、土地公等典型神佛合一,有此一說「龍山寺是眾神的集今所」表示供奉神佛很多。     每到民俗節慶都有盛大花燈、廟今引未洶湧人潮,龍山寺儼然成為一座觀光廟宇。周邊的傳統風味市街,具有民俗氣息。
  • 臺灣廟宇燒香會減少嗎(臺灣在線)
    (資料照片)   臺灣廟宇的密度堪稱全球第一,全臺登記在案的廟宇、教堂約為1.5萬座,平均每個縣市就有600餘座,加上沒登記的,數字更大。臺灣廟宇文化蔚為大觀,多少年來,信眾來到廟宇,在佛像前燃香朝拜,早已成為臺灣人的尋常事。   習慣可以改變。
  • 淨山名院: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
    淨山名院:臺灣「玉二媽」宮廟之祖廟 2011年07月07日 10:4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在臺灣的媽祖廟
    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在周璽的《彰化縣誌》也有,此志卷十一有記載:「貓兒幹、南社番,有說興化話者,想系興化人入社所傳。」相習到今,「語未嘗考」。由於可知閩臺親緣關係之深厚。    人稱為海峽女神的媽祖,自宋代以後百姓對她的賢德極其崇敬,立廟奉祀。隨之歷代帝皇逐步敕封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在碧波環繞的臺灣島,隨處可見媽祖廟,計有四百多座之多。
  • 【臺灣旅遊特輯】艋舺龍山寺:觀音道場成「民進聖地」
    拜菩薩是臺灣民間一種普遍的信仰,信徒把菩薩看成為「神」,相信拜他、求他,就能獲得「百病消除,財富茂盛,六畜興旺,合家平安」。除了家家戶戶的神龕奉祀著「觀音媽」之外,臺灣地區以奉祀「觀音佛祖」為主神的祠廟,即超過600座,可見信徒之多。而其中最著名的廟宇,則又首推臺北艋舺(萬華區)的龍山寺。觀音-龍山寺/MANKAH-艋舺
  • 臺南白河廟宇修繕 發現11幅潘麗水大師畫作
    華夏經緯網11月13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南市白河區太城宮是內角裡民重要信仰之一,1958年重建後未辦過建醮及謝土儀式,廟方去年整修時意外發現11幅未落款壁畫為潘麗水大師作品,太城宮主委魏鳳珍也歡迎遊客前往觀賞。
  • 臺灣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舉辦2018年戊戌科土城仔香醮
    臺灣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舉辦2018年戊戌科土城仔香醮時間:2018-01-26 16:29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灣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舉辦2018年戊戌科土城仔香醮 臺南是臺灣的發源地,臺南的歷史一定要從鹿耳門嶼說起,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緣起於十六世紀前,因奉祀鹿耳門媽祖而興建
  • 臺灣歷史上多次迎接泉郡富美宮王船
    如今,臺灣有兩千多座從泉郡富美宮分靈的王爺宮廟,其中常來祖廟進香交流的有400多座;有不少供奉王爺的廟宇,取用與富美宮相同的名稱,以示淵源□記者 王了(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泉郡富美宮提供的資料圖片)1913年泉郡富美宮放送的五府王爺,現由臺灣鹿耳門聖母廟供奉。泉臺一水之隔,歷史上泉郡富美宮送出的王船,一部分漂抵臺灣,停泊在沿海各地。
  • 在臺灣,廟宇隨處可見
    ,廟宇隨處可見,每個街區都有神壇。 廟宇普遍名叫「某某宮」。各種五花八門的宗教都能在臺灣落腳,來了都是客。宗教儀式簡稱拜拜,許多狂熱儀式類似「跳大神」,大致可分本省信仰和外省信仰兩類。 本省信仰的炸裂式大爆發 臺灣廟宇外表壯觀,下面精選的著名廟宇每個都是炸裂風格。 色彩濃烈,花枝招展,張牙舞爪的燕尾脊屋頂全盛綻放。
  • 閩臺諸神同祀 - 海峽之聲網-
    呂行介紹說,如今在臺灣的彰化鹿港、臺北的艋胛、淡水以及臺南等泉州籍移民眾多之地,都建有龍山寺,皆以安海龍山寺為祖廟。  閩臺二地的佛教俗神中,香火較盛者當數清水祖師和三平祖師,二尊神靈皆由高僧神化而成。
  • 大臺南概況
    大臺南由臺南縣市合併而成,以下是臺南市、臺南縣概況簡介:  臺南市:  臺南市是臺灣省最早興起的歷史名城,明清曾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在為臺灣省南部最大的一座城市。地處臺灣省西南部,東鄰臺南縣,西瀕臺灣海峽,南與高雄縣為界,北與曾文溪和臺南縣相連。
  • 南宗孔廟,這裡有末代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
    根據歷史記載,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趙構倉促南渡,孔子第四十七代裔孫、衍聖公孔端友,背著孔子和亓(qi)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對楷木像(據傳為孔子學生子貢所刻),離開山東曲阜,跟隨南遷,後來定居於衢州。這一年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敕建孔氏家廟,始為南宗孔廟。到現在,孔子後裔子孫已在衢州度過了 800 多個春秋。
  • 臺灣有哪些道教聖地?
    武聖 殿的前殿奉祀關帝,後殿奉祀文昌、觀音、孚佑、聖母、月老、魁鬥等神。天壇中存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臺灣知府蔡元樞所獻之四腳香爐,多面清代古匾以及三古碑。 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為天壇主要慶典。六月二十四關帝誕辰以及九月初九九皇壽誕,亦有盛大的祭祀活動。元清觀俗稱嶽帝廟,緣於昔時謂玉帝為嶽帝之故。是臺灣唯一以觀為名並供奉玉皇大帝的寺廟。
  • 臺南最強勢關公廟,最具好萊塢風格廟宇,大小朋友紛紛前往打卡
    旅遊時,你喜歡參觀廟宇嗎?「入屋叫人,入廟拜神」,除了因為信仰上的參拜祈福,到廟宇參觀可能是基於它的特色建築、傳奇故事、古蹟古物等。臺南有一間廟宇,因為擺放了一些非一般「神像」而成為知名景點,這間廟宇是:龍崎文衡殿。
  • 臺灣民眾過年忙祭拜 寺廟香火鼎盛「關公」很忙
    龍年春節,臺灣的寺廟香火鼎盛,民眾們拜媽祖、拜菩薩,也拜關公。相比而言,這個春節,臺灣的關公非常忙,求財、求官、求學、求平安、求姻緣樣樣都要顧到。  關公為何受推崇  如果說崇奉關公的根在大陸,那麼繁茂的枝葉就在臺灣。在臺灣,供奉關公極為普遍,主神供奉關公的廟宇就有300多座。
  • 鹿港——為鹿群經常聚集之地,是傳統與現代的合體
    因臺灣中部昔日多鹿,鹿港為鹿群經常聚集之地,從荷蘭據臺至清初,鹿群遍布,鹿的買賣非常興盛,故漢人便稱此地為鹿仔港。現在的鹿港是傳統與現代的合體,所謂的傳統指的是古蹟的保存,其中有號稱「三大古蹟」的龍山寺、天后宮、文武廟,還有包括古蹟保存區、後車巷隘門、半邊井、丁家古厝、九曲巷、文開書院、日茂行、十宜樓、意樓等「八景、十二勝」。現代的景點則有白蘭氏健康博物館、臺灣玻璃館與彰濱秀傳健康園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