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寺廟通常都煙霧繚繞。 |
臺灣廟宇的密度堪稱全球第一,全臺登記在案的廟宇、教堂約為1.5萬座,平均每個縣市就有600餘座,加上沒登記的,數字更大。臺灣廟宇文化蔚為大觀,多少年來,信眾來到廟宇,在佛像前燃香朝拜,早已成為臺灣人的尋常事。
習慣可以改變。臺灣知名的關帝廟「行天宮」為了環保,8月26日開始撤離香爐供桌,不再燒香。由此引發話題,多家知名廟宇表示不會跟進,因為「朝拜不燒香很奇怪」,也有寺廟表示不跟進也不鼓勵,一切隨緣。
燒香產生有毒物質
移風易俗對上萬信眾來說是件大事。臺灣「工研院」曾經監測大型寺廟內懸浮微粒的濃度,發現在農曆初一、十五等較特殊的宗教節日,PM2.5的濃度比一般居家環境濃度高出5至16倍。行天宮表示,撤香爐正是為了響應環保。行天宮的精神導師玄空師父曾經開示:「敬神的香有沒有買也不要緊。」
醫界對此樂觀其成。醫師表示,傳統使用的焚香,容易造成懸浮汙染物 PM2.5、苯、甲苯、二甲笨等毒性物質,不完全燃燒則容易產生「苯比」,這些有毒物質,會造成呼吸道疾病甚至導致肺癌、血癌。
雲林縣的媽祖廟「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詠鎝對此有不同看法:朝天宮每年有700萬人次香客,燒金、點香是傳統古禮,宗教信仰有其禮儀,「怎麼可能叫信徒不要燒金、燒香?人家來朝拜,不能叫人家不要燒香啦!」
蔡詠鎝表示,環保概念是很好,朝天宮之前也鼓勵民眾將3炷香改1炷香,空氣品質已改善很多。廟方不會要求信眾燒香或不燒香,一切隨緣。
臺灣寺廟中以道教為最多。行天宮是北臺灣香客最多的道教廟宇,主祀關公,一天進出人數可達兩萬人。
撤香爐有贊有彈
在臺灣,就連政客也熱衷「風水政治」。每逢選舉,候選人競選總部開張,都要配合命理大師給出的時辰和方位。成立儀式上要掐著表開始,差了半秒可了不得;辦公室要擺寶劍、布「風水陣」;候選人拈香大拜更少不了。候選人跑寺廟上香、半夜跪地誦經這樣的情節也屢見不鮮,被島內媒體直指「不問蒼生問鬼神」。當然也有臺媒認為,這只是政客作秀,為了吸引信眾的選票。
無論如何,寺廟文化深度影響著臺灣民眾的生活。如此,行天宮開先河「不燒香」,自然會成為輿論熱點。
超過百年歷史的屏東慈鳳宮終年香火鼎盛,董事長杜灴城直言,要信徒不要燒香、上供品,在臺灣南部根本不可能。如強力禁止,勢必會引起很大反彈。
臺灣南投縣竹山紫南宮負責人莊秋安則表示,近年來,環保觀念普及,鼓勵信眾以鮮花敬拜,取代燒香、金紙。紫南宮每年超過600萬人次的信眾中,年輕人佔很大比例,他們不燒香,而是買玉蘭花敬拜,拜完就把花放車上,返程時滿車馨香,身心都舒暢。
臺灣為何寺廟多(相關連結)
臺灣有兩多,摩託車多、寺廟多。而寺廟多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要追溯到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時空環境。早年間,大陸先民拓墾臺灣,搖一葉扁舟,渡過「黑水溝」(由於水極深而呈墨色),船上通常放著兩樣貴重的東西:一是祖先牌位,二是參拜的神明。到了臺灣,卻發現那裡並不是想像中的鳥語花香,氣候宜人。清朝大臣李鴻章曾經上書慈禧太后,形容說,「臺灣乃蠻荒漳癘之區,蠻荒之島」。如此情況下,祈禱神明保佑就成了精神寄託,而後來,對於已經遷臺的後人來說,拜神明中又多了溯源和傳承的成分。因此,各類廟宇在臺灣各處出現,且數百年來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