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奇不有的廟,無神不拜的臺灣人,臺灣的特色廟宇文化

2020-12-17 一棵樹的微旅行

對臺灣的印象是什麼?曾有人說,他眼中的臺灣就像一個現代版的民國,在街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印記:繁體字、似曾相識的地名……若耳邊再飄來羅大佑的歌就更應景了。

除了新舊歷史的融合之外,與其它都用繁體字的地區相比,臺灣還有個特點,就是那些隱藏在街巷中的各式廟宇。在臺灣,不僅是大城小鎮、高山海邊,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廟宇,在神與人之間,拼出了臺灣獨特的廟宇文化。

臺灣掛滿了盤香的廟堂

三四百年前,先民度海來臺墾荒,面對海上的狂風巨浪與不可知的未來,他們隨身攜帶著原鄉的神像和香火,祈求早日能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安家立命。在抵達後,感念神恩,就建廟加以奉祀。

這些神像陪著他們走過最艱苦的歲月,成為了族群和村落的守護神,後來隨著臺灣開墾的腳步,神祇和信仰便在全島各個角落落地生根了。

臺灣是個民間信仰非常興盛的地方,你會經常聽到他們說「拜拜」,即為拜神之意。凡事都可去廟裡一拜以求平安。臺灣的便利店是出了名的多,但廟宇卻比便利店還多。

隨處可見的廟

廟宇這種人與神溝通的地標,在臺灣的各鄉鎮幾乎隨處可見,臺灣廟宇數量驚人,報備的就有6000多座,算上還沒登記在冊的更多達數萬間了,密度不但是中國之首,在世界上也堪稱第一。有人計算過,平均每個村落有近3間廟宇,坊間更有「男不離茶,女不離香」之說。

雖然傳統信仰以佛教、道教為主,但是民間奉祀的神祇多到令人大開眼界。除眾所周知的媽祖、佛祖之外,還有自然神、鄉土神、地方守護神、護身之神以及先聖先賢等等,從天神到地祇、從人鬼到物件,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

以前廟裡供奉的都是單一神像,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一個村落或社區裡有不同奉祀的需要,所以你會在同一座廟中看到佛祖、媽祖、文昌帝君、送子觀音、土地公等往往共處一室,讓人不免想起一些辦公機構,官員各司其職又井井有條的景象。

清水巖祖師廟

無神不拜的臺灣人,廟宇也無奇不有。

民眾的供品也多種多樣,生意人用金銀紙錢、花瓶、糕點等拜財神,學生用蘿蔔、芹菜、蔥、菜頭、粽子來拜文昌帝君,男女青年用各種水果拜月老,還經常會看到些你叫不出名字的供品,甚至還會在香案前看到「便當」!

尤其是見到神龕前堆滿的「旺旺大禮包」時,還有阿婆阿公口中念叨「拜拜用旺旺,來年更加旺」!不得不佩服旺旺集團對臺灣民眾心理需求的精準把握。

當然民眾如此熱情,廟方的表現也非常貼心,比如當每年的考試季到來的時候,專門在神像案前擺放上透明的「金榜題名箱」,方便考生放置準考證的複印件。

各式供品

民眾對「拜拜」文化的重視程度也超乎想像。

媽祖是臺灣信眾最多的神,每年的大甲鎮瀾宮的「媽祖繞境」是臺灣全年最大盛事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每年出發日期都不一樣的,要用「擲筊」來詢問媽祖出發時間,非常的有意思。

這個臺灣最大的遷移活動,以去年數據來說,9天8夜繞境,經過4個縣市,總共26個鄉鎮市,到訪170間廟宇。期間共有幾十萬信眾跟隨媽祖的腳步一路祭拜祈福。而且這幾天中,媽祖途經的地方,每天都有虔誠的信眾沿途跪拜在地上,讓媽祖的鑾轎從身上跨過去,每個人都懷著一份為家人為愛人祈福的願望,希望分得一份福澤。

媽祖巡遊

而在媽祖駐駕地點的民眾也早已準備好茶水、糕點、小吃為辛苦繞境的隊伍做好後勤支持,這些都是自發的行為,也因為傳統文化而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細密的維繫了起來。

據說是媽祖非常靈驗,前來祭拜的民眾絡繹不絕,每天香火不斷,所以媽祖像的臉被煙火燻黑了,所以在臺灣還會看到這種的特殊的媽祖像——黑面媽祖。

在臺中南投縣的紫南宮,每年因為發放數額巨大的發財金而聞名,也稱「借庫」。逢年過節借發財金的人都大排長龍幾天,信眾們為了感謝神明的保佑,在賺錢獲利後了,通常都會加倍奉還,紫南宮一直流傳著一位建築業老闆借了600元後還了66萬的故事,更是讓一些信眾信心大增。

臺北天后宮

臺灣人過年更要去廟裡「拜拜」,南部的嘉義市有座規模宏大的城隍廟,平時就是市民的信仰中心,尤其到了過年這個招財運最好的日子,更會擠得水洩不通。

這裡的財神殿供奉著五路財神,香火鼎盛,據說非常靈驗。財神也有文武之分,比如經商的人就拜武財神,也就是關公,廣東普遍是拜武財神。臺灣多是文財神,也稱文曲星,就是大家熟悉的《封神榜》中的比幹,據說比幹當年被妲己設計挖了心肝之後,比幹就無心了,也正因為如此,便沒有私心貪念,能做到大公無私、不偏不倚。

擁擠的廟宇

臺灣的寺廟都不收費的,也不會被索要香火香油錢,若需敬香,廟裡還免費提供。相比遭遇過在內地的有些寺廟讓你花錢的各種套路之後,信仰被用來斂財的那種無奈,臺灣的寺廟或會更回歸本質。

且這裡寺廟通常都較為安靜,少有人聲鼎沸和令人不安的嘈雜時刻,僧人也大多高學歷,會引導人們如何從信仰中找到心靈的慰藉,凡事向善而為。所以臺灣民眾便會在生活中發生不順或心情煩躁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間寺廟固定時間去拜拜,讓心靈回歸平靜。

隨處可見的廟宇

但是你若將臺灣民眾對於神的這種敬畏和精神依賴,諸事拜神的行為簡單歸為迷信的話,那又是一種誤解了。正道的信仰是不是迷信,而是一貼心靈良藥。

「舉頭三尺有神明」是自古以來規範人們行為的勸世真言,凡事懷有敬畏之心也正是這民間信仰的作用吧。

相關焦點

  • 在臺灣,廟宇隨處可見
    這是臺北老城區,居民是土生土長臺北人。 我吃著小吃,卻見身邊緊挨一座石碑,寫著「玉皇大帝萬歲」、「王母娘娘千歲」,感覺陰森森,有點吃不下飯,卻又被旁邊店鋪嚇到,只見整個屋子紅光閃閃,深處竟有一排炭黑色神像矩陣,一片蕭殺之氣,昏暗的紅光中發出黑色的幽幽戾氣,一個老伯把鐵門拉下,我眼見他把自己與黑色鬼神關在血紅屋子裡。
  • 臺灣民眾迎新春:拜廟·買彩·走春去
    臺灣民眾迎新春:拜廟·買彩·走春去 2015-02-19 16:03:41民眾拜廟祈福、燒香摸彩、走親訪友……處處瀰漫著喜慶的年節氣氛。  除了初一「開廟門、搶頭香」,不少寺廟也舉辦各種新春祈福或祈安法會,為民眾祈求新一年平安、吉祥如意。  嘉義市,一家曾獲市社教公益團體獎的學苑,19日舉行「新春祈安法會」。在法師帶領下,祈福民眾發出新春首日善願,祈求擁有慈悲,遠離貪心,知足惜福,培養智慧,讓慈善心影響他人,淨化社會。
  • 臺灣廟宇燒香會減少嗎(臺灣在線)
    (資料照片)   臺灣廟宇的密度堪稱全球第一,全臺登記在案的廟宇、教堂約為1.5萬座,平均每個縣市就有600餘座,加上沒登記的,數字更大。臺灣廟宇文化蔚為大觀,多少年來,信眾來到廟宇,在佛像前燃香朝拜,早已成為臺灣人的尋常事。   習慣可以改變。
  • 臺灣廟文化盛行!陰廟為最,什麼是陰廟?陰廟又是怎麼來的呢?
    好巫尚鬼到處蓋廟宇是福建閩系的一大特徵。清代《重纂福建通志》亦云:[照得閩人好鬼,習俗相沿,而淫祀惑眾……從未有淫汙卑辱,誕妄兇邪,列諸象祀,公然祈報,如閩俗之甚者也。]也將閩系好巫尚鬼的文化進行了再次的強調。
  • 臺灣人愛拜神之謎?為什麼有一大堆陰廟 迷信的起源
    臺灣人不但非常愛拜神,還創造出非常多的神、蓋了非常多的廟。而臺灣這麼多的廟宇又有陽廟與陰廟之分,今天我們就會衝歷史角度來聊聊,為什麼臺灣這麼愛拜神?而陰廟與陽廟又有什麼區別?簡單的說,陽廟就是有證的神明,而陰廟就是沒證的。
  • 臺灣文化眾多,陰廟文化尤為盛行,什麼是陰廟,陰廟又是如何命名
    《春秋傳》中寫道[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說的是如果人死後有後人祭祀,有了歸處,就不會變成厲鬼。而臺灣的廟文化也因此由來:本是出於一種人道關懷,為那些無人祭祀的鬼魂設立一個安身之所,化無緣為有緣的行為。說廟文化,臺灣最出名的廟就是天后宮了,祭奠媽祖---林默的廟宇,因為媽祖普度眾生,早已成為正神,所以媽祖廟是陽廟。在這裡小賤就不在多敘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下面小賤就講講那些不是為正神所蓋的廟宇---陰廟。
  • 過年拜神看臺灣,祈福迎旺講究多(圖)
    這種「拜拜」的習俗在臺灣尤為盛行,阿公阿嬤們也會時時嘴裡念叨:」拜拜用旺旺,來年更加旺。「這種文化盛行的背後也是詮釋著臺灣人民的文化取向和心理特性。  臺灣人對於神明凸顯的尤為謙卑,遇神拜神,遇佛拜佛,就連巨大的石頭、有「高齡」的樹木,都能綁上紅線或貼上紅紙來拜祭,並且美其名曰「石頭公」、「樹頭公」,瞬間覺得高大上了有木有。
  • 臺灣陰廟求財野史
    他們去到哪裡都好,只要有廟,就會去拜拜,道家的玉皇大帝要拜,佛教的觀音菩薩要拜,漁民信奉的媽祖要拜,鄭成功也要拜,甚至上了年紀的榕樹、開村以來就存在的大石頭都會拜。 也是因為陰廟無比靈驗的傳說,臺灣人民把很多見的人見不得人的願望,都許給了這些孤魂野鬼。
  • 在臺灣的媽祖廟
    臺灣與莆田淵源很深,雖隔一灣海峽,仍阻斷不了兩岸人民的密切往來,在海對面寶島臺灣,不僅繁衍著眾多的興化裔,而且在臺灣的高山族中今還有幾個社通用興化話作為口語。    餘文以《續修臺灣府志》卷十五(番社風俗)中指明,福建興化府漢人渡海到臺灣後,娶高山族婦女為妻,隨後「令其子孫婚配,皆由父母主婚,不與別番同」。
  • 羅大佑《鹿港小鎮》裡提到的廟,臺灣媽祖廟之冠,媽祖像來自福建
    羅大佑一首《鹿港小鎮》中那句歌詞「廟裡的香火是否依然虔誠」,這個廟指的就是天后宮。正所謂入鄉隨俗,到鹿港,一定要去廟裡拜一拜。鹿港有大大小小廟宇200多所,可謂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龍山寺、文武廟、興安宮、天后宮、文德宮,地藏王廟、城隍廟、三山國王廟,而天后宮尤其吸引遊客。鹿港天后宮是臺灣400多座媽祖廟之冠。
  • 蔡英文頻拜廟,國民黨2020參選人諷:中華文化都不認有什麼資格拜?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國民黨29日舉行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黨內初選第二場政見發表會。在回答文化問題時,臺灣鴻海集團前董事長郭臺銘與前臺北縣長周錫瑋針對蔡英文拜廟一事展開批評。據臺灣《聯合報》29日報導,郭臺銘在政見會上稱,蔡英文在民進黨2020黨內初選前5個月內跑了43間廟,看起來什麼神都信,實際上只考慮利用價值。郭臺銘郭臺銘直指,蔡當局不但想搞「政治臺獨」,還要在文化上搞「臺獨」。舉例來說,蔡當局曾一度想「消滅」臺北故宮。
  • 拼「廟宇經濟」紀念品熱賣 臺灣寺廟推文創商品
    拼「廟宇經濟」紀念品熱賣 臺灣寺廟推文創商品     松山奉天宮安裝一個計算機控制攝影棚,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龍山寺各式香火袋是人氣商品,熱銷款一天可售出300多個。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2月7日電 臺灣不少廟宇為爭取信徒的認同,都會發行相關文化創意商品。像松山奉天宮首創廟景攝影棚,讓信徒可免費拍攝,背景皆為松山奉天宮,並製作相關帽子、領帶、皮帶、水壺等文創商品。
  • 王建民:臺灣「宗教廟宇政治現象」
    然而,不論臺灣政治如何變化,不論「臺獨」分裂勢力如何 推行「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活動,臺灣在根基上與傳統文化意識上還是一個中國社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臺灣社會中的中國傳統宗教信仰普遍與流行最為典型。
  • 過年臺灣紅財神
    臺灣民間一直有迎財神的習俗,尤其春節期間,各大財神廟香客絡繹不絕。拜財神,有規律講淵源臺灣最多的是什麼?有人說是廟,雖不嚴謹,也不能算錯。據統計,臺灣登記在冊的廟宇有1.7萬多座,街巷鄉間的小型「拜拜」、修煉場所難計其數,真是舉頭見神明。
  • 愛搞「文化臺獨」的蔡英文,拜的「中國神」能保佑她嗎?
    詭異的是,愛搞「文化臺獨」的蔡英文,在民進黨領導人初選期間,卻密集地安排拜廟行程,走遍臺灣的大小廟宇,藉由參拜各路神明,來爭取地方勢力的支持。我們相信,蔡英文在焚香祝禱的時候,一定會祈求神明保佑她能擊敗賴清德,贏得民進黨的初選。現在蔡英文如願勝出,不知她是否會把勝選的部分功勞歸給各路神明,然後找機會再去各個廟宇還願。
  • 臺灣道教─奉祀神農大帝廟宇的過去與現在概況之簡說
    據連雅堂(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祖父)所著「臺灣通史」中記戴,自隋開皇開始(民前一三三○年隋文帝年號),便有大量炎黃子孫到了臺灣,在這塊荒蕪島上從事起開墾,傳播中華文化工作。註:當時臺灣並無其它宗教從事正常活動),由此可見,炎黃子孫們對自己祖先的崇敬了。   目前臺灣坊間所謂的「本土性宗教」,事實上是清光緒廿一年(公元一八九五)中國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帝國之後,島內炎黃子孫藉於文化傳承和民族生存,才逐漸形成的趨勢……。
  • 臺灣民眾過年忙祭拜 寺廟香火鼎盛「關公」很忙
    龍年春節,臺灣的寺廟香火鼎盛,民眾們拜媽祖、拜菩薩,也拜關公。相比而言,這個春節,臺灣的關公非常忙,求財、求官、求學、求平安、求姻緣樣樣都要顧到。  關公為何受推崇  如果說崇奉關公的根在大陸,那麼繁茂的枝葉就在臺灣。在臺灣,供奉關公極為普遍,主神供奉關公的廟宇就有300多座。
  • 蔡英文一個月拜43廟平均1天1.5間,被諷上班拜廟懶政惰政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據海外網8月16日報導,國民黨8月16日召開記者會,批評民進黨「只準蔡英文上班拜廟,不準韓國瑜假日拜票」。對此,正在新竹市參觀動物園的蔡英文辯解稱,自己拜廟是為了祈求神明保佑臺灣平安,同時體察民情;並稱,「國民黨不要為了選舉,而貶低臺灣很好的信仰文化」。
  • 從蔡英文拜廟談兩岸文化臍帶
    春節期間,蔡英文未發表任何談話,卻風塵僕僕南北拜廟,從屏東車城的福安宮開始,從南到北幾乎走訪了所有歷史悠久的寺廟,並一路發送紅包福袋給現場民眾。一連串的親民安排,不能只看作政治公關秀,從儀式性的角度看,這段旅程是對中華民族,乃至全球華人共享的傳統,所表達的態度與尊重。
  • 國內遊記指南攻略,臺灣「廟」有什麼特色?
    我在 臺灣 時路過的兩個寺廟,彩繪和雕刻太精美華麗了,會忍不住讓脖子從0度後仰成90度,並且一直保持著。脊椎不好的人,會忍不住入坑。近視眼真的是越看越累,但就是沒法挪眼睛。但是 臺灣 每個村裡的寺廟,都把這種裝飾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