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果我們過度渴望某事,反而使本來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

2020-10-15 夢嫻君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正是恐懼導致了所害怕的事物的出現;

另一方面,正是過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

--- 弗蘭克爾 《活出生命的意義》

我們有時候會遇到一種特別尷尬的情境,越是恐懼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反而容易出現;越是過度渴望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反而不太可能實現!

事實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多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的症狀本身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怕,也並不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傷害,而使我們感到痛苦、焦慮的往往反而是我們自己對症狀本身的恐懼及對症狀本身的看法和態度。

比如失眠本身不是什麼大事,其實少睡幾個小時根本不會對我們身體造成很嚴重傷害,可失眠者對失眠這件事本身的恐懼、擔心和急於擺脫失眠的心理狀態反而使他們感到極度痛苦難受,焦慮不安,同時這種心理狀態還進一步加重了失眠本身。

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裡提出了一種叫「矛盾意向法」,就是基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這兩個事實。

1, 恐懼導致了所害怕的事情出現;

2, 過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

「矛盾意向法」是一種簡便,快速,易行的心理療法。這種方法和一般的心理療法正好相反,它是一種讓求助者努力加劇症狀的心理療法。

例如:一個總強迫洗手的人,原來一天要洗10多次手,他感到很苦惱,可往往是越擔心,強迫症狀出現得越頻繁。

當心理醫生要求他每天一定要洗100次手,且要堅持10天,不許漏掉一次時,他嘗試了三天,三天以後就再也不想洗手了。

弗蘭克爾在書中說,因為有一些特定的不適症狀對立著某種恐懼,恐懼激發出更多症狀,而症狀又反過來強化了恐懼。

而我們一直在與困擾自己的意念做鬥爭,這種鬥爭強化了這種意念的力量。因為壓力增強了反壓力,最後導致了症狀再次被強化。

這種可怕的無意識狀態,讓我們一直處於惡性循環的內部戰鬥中,直到最後「彈盡糧絕」,變成了心理障礙或者心理問題。

其實解決辦法的最好方式就是停止這種內部無意義的消耗,運用「矛盾意念法」加劇症狀本身,同時有意識的忽視這種症狀,學會自我嘲笑。

慢慢的這種惡性循環就會停止,症狀也會開始減輕,最終自愈。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強度與活動效率之間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種線性關係,而是大致呈現倒U型曲線,也就是說中等強度的動機,活動效率才會最高,而動機過低或者動機過高,都不可能達到理想狀態。

所以說過度渴望這樣的過強過高動機,往往會使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

中等強度的動機,活動效率才會最高,這個很好理解。

比如射箭這門技術,看上去就只是拉起弓箭,放手把箭射出去就好了。其實這裡面應該就涉及到把弓箭拉到一定的力度的技巧,力度太小,或者力度太大太強都不可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完結———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望親點讚,歡迎關注今日頭條號作者:夢嫻君,我們一起成長進步。

相關焦點

  • 過度渴望他人的認同?小心被操控
    人類作為群居動物,在生活中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獲得他人的讚賞,是一種非常正常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社交、尊重這兩層的需求就很好地說明了人們對於群體認可的需要。只有獲得他人的認可,不被排斥,我們才能融入群體,找到歸屬感;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 輕度抑鬱因恐懼造成過度治療,反而會適得其反
    可現實情況卻是,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可能會經歷抑鬱心境,很多人經常把自己的抑鬱情緒當作抑鬱症,造成誇大痛苦,甚至過度治療的現象,這些非但對抑鬱情緒沒什麼幫助,反而會適得其反。抑鬱是一種特殊的情緒狀態——心境(Mood),它是一種平靜的、持續時間較長、彌散性的情緒狀態。
  • 希望是美好的事情(Hope is good thing.)
    在美國心理學教授戴維.邁爾斯所撰寫的《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有這樣的結論:自我概念會影響我們的行為。一個人在接受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之後,如果他或她想像通過努力工作而獲得成功,那麼他或她在任務中的表現會勝過那些想像自己是失敗者的人。中國有個成語叫「心想事成"。
  • 產品經理必須掌握的五個心理學原理
    人們說他們將要做的和他們實際做的是不一樣的。理解人類的動機可以幫助產品經理解決這個問題。心理學區分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這意味著一個人可以被外部因素驅使去做某事,比如獲得獎勵(金錢),也可以被內部因素驅使,比如從某項活動中獲得樂趣。
  • 我們為什麼渴望他人認可,看看腦科學家給出的答案
    比如說我身邊就有好幾個朋友,本來平常從來不玩遊戲,但是後來看到身邊的人都在玩同一款遊戲,而且茶餘飯後都在討論這款遊戲應該怎麼玩,自己就為了不被自己的社交圈拋棄,而不得不加入了玩遊戲的大軍。其實再仔細想想,你會發現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其實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比如說身邊的人都在買iphone或者都在健身,或者都在玩同一款遊戲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因為想要合群,而強迫自己去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情。
  • 「過度提醒」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差,很多家長已中招,希望沒有你
    但是,家長沒有意識到,你的「語重心長」,可能出力不討好,正在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差。」:家長對孩子生活的過度幹涉雖然,鄰居一直在說她家孩子不讓人省心,但是我們從她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到她家孩子正在被「過度提醒」。
  • 心理學:拒絕過度焦慮的影響,過來人告訴你只需要做到以下五點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會有感到焦慮的時候,這是很正常的情況。但是如果焦慮過度,和現實問題的嚴重程度不匹配,就有可能嚴重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的工作生活狀態。
  • 心理學:女人致命的四種性格缺陷,希望你沒有
    女人有些性格缺陷,可能導致自己人生諸多不順,而且不幸福,看看你有嗎?很多時候,沒有主見的女人她們把精力浪費在過度猜想她人的情緒中,而不是去思考如何更好解決問題上,從而陷入了自我兩難境地。對於沒有主見的人來說,最重要是練習自己掌控人生過程,伴隨自己一次次的決策,內心會一步步變得強大起來。
  •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有兩個跡象,說明你的孩子可能懦弱
    可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由於缺乏專門的心理學常識,導致他們不會教育孩子,也導致教育的結果不盡如人意。而對於父母來說,肯定都希望孩子能夠變得勇敢堅強,這樣將來才能夠成大事,所以,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性格懦弱,這樣成不了事,沒有大氣候。
  •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有兩個跡象,說明你的孩子可能懦弱
    可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由於缺乏專門的心理學常識,導致他們不會教育孩子,也導致教育的結果不盡如人意。而對於父母來說,肯定都希望孩子能夠變得勇敢堅強,這樣將來才能夠成大事,所以,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性格懦弱,這樣成不了事,沒有大氣候。
  • 心理學:德西效應,怎樣操控一個人?一招讓迷戀惡習的人失去興趣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43篇:德西效應(過度獎勵效應)字數|2918字 閱讀4分鐘分類|心理學關鍵詞|操控、感興趣、失去興趣、獎勵、激勵、改掉惡習、認可、肯定、實用心理學在前幾期的文章中我有寫到,
  • 不希望大華變得圓滑
    如果說嚮往第一季他還沒有完全適應中綜的節奏,第二季的表現真的進步很大,中文表達好了很多,和何老師黃老師的吐槽互懟讓節目更有趣了,看得出他在努力適應中綜環境。中國的綜藝環境和水平不如韓國,再加上他中文沒有那麼好才會有一些爭議,希望更多的人能多去了解一下這個才華橫溢還擁有有趣靈魂的小可愛。
  • 父母淡定孩子才能遇事不慌,過度擔心會影響孩子自我判斷
    如果在某些方面過度擔心,往往就會形成育兒焦慮,不僅無法讓父母理性地處理孩子的問題,還有可能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父母在孩子的哪些事情上擔心,孩子就越容易在那些事上出問題。1.影響情緒過度擔心會影響情緒,不管是什麼樣的問題,如果能夠拋去情緒影響,往往才能更加理性客觀地處理好事情。比如說上臺演講,擔心忘詞的焦慮會讓演講者大腦一片空白。人際交往中越是擔心自己說錯話的人,可能會在重要場合中用錯詞彙,表現不自然。
  • 如果你因關注肺炎疫情而過度焦慮,試試這些自救方法
    如果你發現自己每天除了刷手機什麼事情都幹不好,甚至變得神經兮兮、情緒化、食慾下降、夜不能寢,甚至出現胸悶、心慌……症狀如同下圖這位微博的朋友,那麼你可能已經被傳染了肺炎焦慮!在這種氛圍下,有強迫性人格或本來就高焦慮的部分人群,可能因此患上強迫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強迫症狀,包括強迫性觀念,如過度擔心自己可能被感染,反覆回憶自己有沒有接觸到某些可疑人或物品、糾結自己洗手的乾淨程度等。
  • 為什麼我健身半年,反而變得容易疲勞?真相令人感嘆
    為什麼我健身半年,反而變得容易疲勞?真相令人感嘆 現代的人們都是非常喜愛健身的,因為健身真的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愛好,又能帶給我們非常多的好的改變。
  • 範弗裡特:渴望衛冕是我們希望複賽的原因
    北京時間5月28日,據Sports Net報導,猛龍隊後衛弗雷德-範弗裡特很希望NBA儘快複賽,因為他想幫助猛龍實現衛冕。在NBA宣布暫停之前,猛龍本賽季的戰績為46勝18負,排在東部第二,僅次於雄鹿。
  • 生活中的焦慮來自於想太多——心理學:你是一個過度思考的人嗎?
    當陷入到焦慮中時,我們往往會產生過度分析、負面思考、完美主義等心理現象。負面的心理信念不僅僅加重了我們的情緒問題,同時也成為了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一個障礙。事實上,生活中大部分的焦慮問題,都來自於一個共同的核心,那就是想太多。
  • 生活中的焦慮來自於想太多——心理學:你是一個過度思考的人嗎?
    當陷入到焦慮中時,我們往往會產生過度分析、負面思考、完美主義等心理現象。負面的心理信念不僅僅加重了我們的情緒問題,同時也成為了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一個障礙。事實上,生活中大部分的焦慮問題,都來自於一個共同的核心,那就是想太多。以下幾種過度思考的方式,你是不是也有呢?
  • 心理學《決斷力》讀書筆記——影響我們決策的四大因素
    可是,你知道還有影響我們決策的阻礙因素嗎?國際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希思兄弟根據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出版了心理學著作《決斷力》,書中列出了影響我們有效決策的四大阻礙因素。筆者讀了電子版書籍,將精華觀點做下讀書筆記。希思兄弟敏銳地發現,人們進行選擇時往往隱藏著豐富的心理活動。
  • 初一英語語法:如何表達本來該做某事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語法指導>正文初一英語語法:如何表達本來該做某事 2015-04-02 17:49 來源:英語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