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正是恐懼導致了所害怕的事物的出現;
另一方面,正是過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
--- 弗蘭克爾 《活出生命的意義》
我們有時候會遇到一種特別尷尬的情境,越是恐懼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反而容易出現;越是過度渴望什麼事情,什麼事情反而不太可能實現!
事實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多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的症狀本身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怕,也並不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傷害,而使我們感到痛苦、焦慮的往往反而是我們自己對症狀本身的恐懼及對症狀本身的看法和態度。
比如失眠本身不是什麼大事,其實少睡幾個小時根本不會對我們身體造成很嚴重傷害,可失眠者對失眠這件事本身的恐懼、擔心和急於擺脫失眠的心理狀態反而使他們感到極度痛苦難受,焦慮不安,同時這種心理狀態還進一步加重了失眠本身。
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裡提出了一種叫「矛盾意向法」,就是基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這兩個事實。
1, 恐懼導致了所害怕的事情出現;
2, 過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
「矛盾意向法」是一種簡便,快速,易行的心理療法。這種方法和一般的心理療法正好相反,它是一種讓求助者努力加劇症狀的心理療法。
例如:一個總強迫洗手的人,原來一天要洗10多次手,他感到很苦惱,可往往是越擔心,強迫症狀出現得越頻繁。
當心理醫生要求他每天一定要洗100次手,且要堅持10天,不許漏掉一次時,他嘗試了三天,三天以後就再也不想洗手了。
弗蘭克爾在書中說,因為有一些特定的不適症狀對立著某種恐懼,恐懼激發出更多症狀,而症狀又反過來強化了恐懼。
而我們一直在與困擾自己的意念做鬥爭,這種鬥爭強化了這種意念的力量。因為壓力增強了反壓力,最後導致了症狀再次被強化。
這種可怕的無意識狀態,讓我們一直處於惡性循環的內部戰鬥中,直到最後「彈盡糧絕」,變成了心理障礙或者心理問題。
其實解決辦法的最好方式就是停止這種內部無意義的消耗,運用「矛盾意念法」加劇症狀本身,同時有意識的忽視這種症狀,學會自我嘲笑。
慢慢的這種惡性循環就會停止,症狀也會開始減輕,最終自愈。
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強度與活動效率之間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種線性關係,而是大致呈現倒U型曲線,也就是說中等強度的動機,活動效率才會最高,而動機過低或者動機過高,都不可能達到理想狀態。
所以說過度渴望這樣的過強過高動機,往往會使希望的事情變得不可能。
中等強度的動機,活動效率才會最高,這個很好理解。
比如射箭這門技術,看上去就只是拉起弓箭,放手把箭射出去就好了。其實這裡面應該就涉及到把弓箭拉到一定的力度的技巧,力度太小,或者力度太大太強都不可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完結———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望親點讚,歡迎關注今日頭條號作者:夢嫻君,我們一起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