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魚膠已被「偷梁換柱」
「金龍魚膠」這個品種的概念十分混亂,不要說很多買家、甚至是新手賣家有時都搞不清楚。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梳理一下。
在幾十年前,金龍魚的分布比較廣泛,種群數量也比較大,金龍魚的魚膠也因為功效堪比赤嘴而名聲在外,故以前有「金龍鰵」之美名。而時至今日,金龍魚膠已經不是單指一個品種了。
有時候顏值高是可以救命的
金龍魚膠在一開始的時候,是在幾十年前,取自一種叫金龍魚的淡水魚但是在四五十年前,金龍魚由於其顏值極高,家庭養魚業開始興起,金龍魚逐漸走進觀賞魚行業,其活魚價值開始超過金龍魚膠,於是金龍魚膠的產量開始銳減,在1970年前後甚至一度絕產。
現在的金龍魚膠都是什麼
然後,一種網紅小金龍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它的原身其實是南美洲外海的一種石首魚的魚膠,業內人士私底下叫它「南美北海膠仔」。不過它的外觀神似金龍魚的魚膠,而且產量大,金龍膠市場由於它的出現,開始呈現品種爆發式的增長,逐步出現了「緬甸小金龍」、「印度小金龍」、「本港大金龍」等等。
再補充幾點花膠常識,免得你們又被騙
花膠的「頭數」
頭=個,業內做花膠批發一直在說一斤幾頭一斤幾十頭,其實就是一斤幾個一斤幾十個。在同一個品種和產地下,一斤的頭數越小,花膠的個頭就越大,價格也越高。
所謂的「漁民自曬」
漁民不會自己曬花膠,漁民更不會出來賣花膠,就跟菜市場裡賣菜的不是種田的、賣肉的不是養豬的、賣魚的不是捕魚的一個道理,真正做花膠曬制加工的花膠產地商,在國外的都要跟當地的船務公司合作收鮮魚鰾,在國內的都要跟魚排老闆合作收鮮魚肚,漁民都來曬膠了,誰去捕魚?
公母肚
公母肚就是公花膠和母花膠,也就是雄性魚和雌性魚的魚肚。花膠有上百個品種,這裡面分公母的其實很少,只有赤嘴類、北海類部分品種、白花膠、蜘蛛膠、安南膠這些是分公母的,其餘的比如黃花膠、鱈魚膠、鬥湖、佐羅、鰻魚膠、蝴蝶膠、成魚膠、雞蛋膠、葫蘆膠等等是沒有公母之分的。
隔水燉不是蒸
蒸的做法中食材是不接觸水的。隔水燉是將原料和水放入陶製的容器(燉盅)內,加蓋,再將容器放入裝水的鍋內(水位在容器口以下),蓋上鍋蓋,用文火長時間加熱,把原料燉熟。菜餚保持原料原來的色彩,湯質清澈,湯汁鮮美,肉質酥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