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後的房屋寬敞明亮,前後通風。
隨著平房改造,35號院外牆也煥然一新。
本報記者 駱倩雯
麥子店霞光裡35號院曾是個特殊的存在。老舊樓房之間的空地上,臨時改建的職工宿舍平房,破牆恨不得一碰就碎,兩人走道兒相遇都得側身過。環境、配套等一切都糟糕透了的院落,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在進行。眼下,所有綠化工程正在收尾,平房院將變身優美小區。
危房安全隱患重重
霞光裡35號院位於霄雲路,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老舊小區。因為臨近東三環三元橋商務區,地理位置優越,成了大量流動人口的聚居地。
佔地2萬多平方米,6棟居民樓住著379戶1137人,樓與樓之間,還建有670平方米的老舊平房。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地質儀器廠為解決職工住房困難,將原有自行車棚改成的職工宿舍,幾十年來,很多住戶已在這裡落戶生根。可由於設計不合理,平房屋頂為泡沫彩鋼板,且無消防逃生通道,安全隱患積存多年,已被房管所鑑定為危房。近年來,物業單位有名無實,小區平房缺乏管理,私搭亂建、堆物堆料、私佔綠地等各種問題愈演愈烈。
「一間房只有12平方米,在屋裡想轉個身都難。」陳金義在平房住了15年了,覺得度日如年,「這泡沫彩鋼板,不隔熱不隔冷還不隔音,夏天室內永遠比室外熱三四度。」
居民住得煎熬,居委會管理起來也是頭疼。平房區最大的安全隱患就是消防,消防通道被佔,房屋建築材料易燃,住戶私拉電線現象也很普遍,逢年過節,街道就會特別開啟最高防火等級。
近年來街道曾好幾次提出改造平房,但每次都無疾而終。主要糾結有三:一是拆不得,拆遷成本高,難度大;二是建不得,既需要滿足居民需求,又不能形成新的違建;三是修不得,小修小補已於事無補,必須進行整體改造。同時,改造的資金也是一大難題。
大會小會磨破嘴皮
雖然環境不好,但有不少居民並不同意改造,他們中的多數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如怕改造完無法遷回的,怕影響租金收入的,還有擔心改造期間無處容身的;一些居民覺得應該直接拆除平房。
為了做通各方工作,社區的工作人員開始反覆給17戶房主打電話。2015年6月21日,第一次由平房住戶、樓院居民、社區居幹、社會單位和街道工作人員五方參與的議事會終於召開。
這得益於麥子店街道創立的「黨政群共商共治」機制。2015年5月,街道決定在霞光裡社區35號院試點成立居民議事廳,由9名成員牽頭,黨政群共同商議院內17間平房的改造、樓院環境的整體提升等問題。
議事會上,雖然五方代表坐在了一起,但矛盾重重,居民們紛紛反對改造。當天的會議,沒有一人在意向書上簽字。
大會開不成,只能入戶開小會了。麥子店街道城建科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到各家各戶走訪,讓每位住戶都表達意願,先存異再求同。就這樣,挨家挨戶開小會得到初步共識後,再集中到居民議事廳開大會,一次不成再開第二次。
同時,街道也協調產權單位開了三次籌備會,並將其加入議事會平臺。2015年初,該廠終於確定投入200萬元資金用於平房改造。經過一年多的協商,改造方案終於塵埃落定。
「一條條都是大伙兒議出來的。」平房戶代表喬月芝參與了全部議事過程,她說,每次議事會上,大伙兒有什麼訴求或者難處,都能一項項討論落實。
居民意見統一了,產權單位出資了,前期設計和危房評估做好了,改造方案也討論出來了,平房區居民開始陸續搬離。
一切安排就緒,改造開始動工。
優美小區嶄新亮相
如今,改造後的35號院煥然一新,用天翻地覆來形容甚至都不夠。整個平房區,規範的供暖管道取代了煤爐,消防通道由原來僅有的80釐米增至2米寬,各家各戶有了獨立配電箱,也有了獨立的衛生間及廚房。
由於設計合理,在相同的建築面積上,如今平房屋內面積較以前提升近80%。房間寬敞明亮,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乾淨整潔。「前後通風,實在熱了開空調,這才叫冬暖夏涼。」住戶劉淑英終於覺得住得舒心了。
小區環境建設緊跟其後,綠化補植1107平方米,平整路面4099平方米,圍牆和樓體外立面全麵粉刷……
小區一帶也整體翻新,違建全部拆除,騰退的空地規劃增設便民座椅等公共設施。目前,所有的綠化工程正在收尾,曾經擁擠的平房宿舍將化身優美小區。同時,「硬體」上來了,「軟體」也不能落下,一系列精神文明活動也將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