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蝶變,老居民喜住「新房」(老長沙 新氣質)
寧鄉市24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預計11月完工,計劃3年完成88個小區改造
教師新村小區改造過程中,對房屋立面重新粉刷,道路「白改黑」,同時進行綠化提質、下水道疏通等。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煥明 攝
長沙晚報9月23日訊(全媒體記者 陳煥明 通訊員 陳洪波 謝蘭)規範整齊的停車泊位、寬敞平整的柏油地面、重新粉刷的雪白牆面……曾經坑窪不平的道路、脫落的牆體、漏水的屋頂如今都已「翻篇」,寧鄉市淺水西路49號的郵政宿舍小區通過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完成了由髒、亂、差到潔、淨、美的華麗「蝶變」。
記者22日從寧鄉市住保中心獲悉,今年該市共鋪排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4個,涉及樓棟63棟,惠及1227戶居民。截至目前,24個項目均已開工建設,郵政宿舍小區和教師新村小區已基本完工,預計所有項目11月底前可全部完成。一大批老舊小區經過改造提升了品質,讓居民幸福感同步提升。
老房變「新房」,老舊小區「顏值」飆升
「過去小區到處坑坑窪窪,一到下雨一踩一腳水,屋頂、牆壁也到處漏水滲水,我幾次想換房子。現在整個小區漂亮了好多,漏水問題也解決了,我們決定不搬了。」22日,在教師新村小區,在這裡生活了16年的業主洪國民對記者說。
位於白馬橋街道的教師新村小區建於1996年,共有13棟樓287戶業主,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存在著基礎設施老化、配套設施不完備、居住環境不優等問題,一些業主紛紛在其他新建小區購房搬離。
為了解決小區一系列問題,寧鄉市住保中心今年將該小區納入「舊改」範疇,投入460多萬元,對小區立面重新粉刷,道路「白改黑」,同時進行綠化提質,疏浚下水道,增補路燈、桌凳、文化牆,還新建了籃球場……提質改造完成,經黑化的路面變得平整了,綠化帶內新添的綠植為小區增添了無限生機,昔日老舊、髒汙的車庫被粉刷一新,車庫前新增的防水臺,使車庫告別了「外面下大雨、裡面成小溪」的尷尬境地。「現在住這裡就跟住新小區一樣,我還打算過陣子把我家裡重新裝修一下。」小區業主彭先生說。
營造「軟實力」,居民幸福感顯著提升
記者了解到,通過摸排梳理,寧鄉市共有2000年以前建設的符合老舊小區改造條件的小區88個,截至去年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51個。今年以來,結合「一圈兩場三道」建設和城市有機更新,寧鄉市再次鋪排24個改造項目,並於7月底全部啟動建設。該市計劃從今年起用3年時間完成所有老舊小區改造任務,並適當將2000年以後建設、確需改造且業主改造意願強烈的小區也納入提質範疇。
「老舊小區改什麼,怎麼改?小區的居民最有發言權。」寧鄉市住保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老舊小區改造前,由街道組織,通過業主群收集、召開座談會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徵求居民意見和建議。一條條建議收上來,改造方案一次次修改提升、精益求精,最終實現「一小區一方案」。
小區硬體更新了,軟體也得到升級。寧鄉市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一方面挖掘小區特色文化底蘊,拓展配套服務功能,為居民創造一個舒適宜居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完善小區「軟體」服務,通過黨建引領,促使有條件的小區組建黨支部,選好樓棟長;通過開展「文明在樓道」「逢十大清掃」等志願服務活動,小區亂搭亂建、佔用消防通道、樓道「牛皮癬」等不文明現象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主題宣傳畫,居民幸福感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