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區雍溪鎮石堡村通過引進花卉、苗木等,輻射帶動上千戶村民從事綠色產業,村民收入穩步增長,大幅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瞿波 攝
持續加大培訓力度
讓鄉村教師在家門口就能「充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要實現這些目標,加大對鄉村教師的培訓力度無疑是重要的一環。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市目前共有中小學專任教師29.1萬人,其中鄉村教師佔不小比例,鄉村師資水平相對滯後,統籌城鄉教育發展面臨較大挑戰。
針對這種現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堅持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先後印發了《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和《關於貫徹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通知》,通過實施各級各類培訓,切實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的師資水平。
該負責人介紹,市裡建立了教師基本信息庫、教師專業發展檔案庫和教師參培備選庫等,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構建起「國培作示範、市培抓重點、區縣保全員、校本重教研」的四級培訓體系;創建了「重慶教師網絡研修雲平臺」,持續徵集和開發海量的微課、慕課資源,以實現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的有效結合……
「各級各類培訓均向鄉村教師大力傾斜。」該負責人介紹,今後,我市還將不斷完善研訓體系、不斷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培訓質量,以全面提升鄉村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質量。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除了『國培計劃』(即從2010年開始,國家為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行的國家級培訓)項目外,開州區每年還會針對性地實施村校教師全科培訓、緊缺學科教師轉崗培訓、學科帶頭人培訓等多種市、區、校級培訓。」開州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黎萬江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各級各類培訓項目,讓鄉村教師在家門口就能『充電』。」黎萬江感慨道,這些培訓確立了「師德+專業」的課程體系,不僅可提高鄉村教師適應現代化教育必備的能力,還重視和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其成果惠及每個孩子。
「持續加大對鄉村教師的培訓力度,將有效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讓鄉村教師「教得好」這一任務,重慶市還將不斷加強對鄉村教師培訓工作的創新和實踐,讓教育發展更公平、更有質量,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九龍坡區海龍村村民王謂群:
「過去盼溫飽、求生存,現在盼環保、求生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讓我印象深刻。」10月22日,九龍坡區白市驛鎮海龍村村民王謂群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從他們村的經歷來看,垃圾處置方式的變化,改變了村莊的面貌,就是提升老百姓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前,村裡各條路都修建了垃圾坑,村民們或者村裡的企業都把垃圾扔到坑裡。有時候收垃圾的車來晚了,垃圾就會溢到路上來。尤其是夏天,蚊蟲四處飛,很遠就能聞到讓人作嘔的氣味,村民對此反映非常強烈。」51歲的王謂群說。
去年6月開始,白市驛鎮建立健全「戶收、組清、村集、鎮轉」的農村垃圾收運模式,即農戶負責將生活垃圾袋就近放到垃圾收集桶,各村民小組原則上確定1名保潔員,負責本村民小組公共區域每天的清掃保潔,將垃圾袋轉運至掛臂式垃圾箱或垃圾桶,最後由白市驛鎮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讓專業的垃圾清運公司統一運走垃圾,並進行專業處理。
「專業的垃圾清運公司就是不一樣。」王謂群說,村裡給每個院落放置了一到兩個垃圾桶,原先的垃圾坑則修成了小花園。如今,垃圾處理公司每天都會按時來收運垃圾,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了。
王謂群感慨地說:「過去我們是盼溫飽、求生存,現在我們是盼環保、求生態。相信今後我們村的環境會越來越好,我們的幸福感會越來越多。」
沙坪垻區新橋街道上橋社區
92歲的居民譚伯康:
「我要親眼看看小康社會是啥樣」
「如果沒有這些年黨的好政策,像我們這種情況的家庭,日子真不知道是啥樣。」10月22日,沙坪垻區新橋街道上橋社區的譚伯康對重慶日報記者說。這幾天,他時常抱著收音機,收聽黨的十九大報導。
「早些年,在我們家幾乎聽不到笑聲。」92歲的譚伯康說,兒子20多年前患上精神障礙,為治病把家底都掏空了。如今,兒子已40多歲,但生活基本無法自理,全憑譚伯康與老伴照料起居飲食。
生活的轉變發生在近5年。
「最開始,是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說要給我們辦理殘疾證,當時我還不理解。」在譚伯康看來,兒子的情況屬於「隱疾」,宣揚出去不好。但來人反覆跟他說,辦理殘疾證後,兒子可享受國家優惠政策,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此後,社區又根據譚家的困難情況,幫他申請了低保。
享受政策的第一個月,譚伯康高興得在家裡哼起了小調。老伴說,那是十幾年來破天荒第一回。「兒子每月吃的藥免費了,老頭子偷偷高興著呢!」
前年,譚伯康所在的沙坪垻區被納入全國精神衛生綜合管理試點地區。「這回不僅兒子的藥費、住院費全免,連照顧者也都有補貼了;還能享受免費體檢,有醫生上門巡診。」此後,譚伯康所在社區不僅引進了專職的社會工作者為居民解決困難,還引入了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組織,為譚家這樣的特殊困難群體服務。
去年8月,譚家突然斷水且不知道原因,譚伯康年事已高束手無策,只好在旁邊的一口井裡打水。此事被社工和醫生發現後,他們立即前往自來水公司諮詢,發現原來是因為譚家周圍拆遷,施工中挖破水管所致。
讓譚伯康沒想到的是,社工與社區共同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不僅幫他成功申請將現在居住的破舊房子納入拆遷範圍,還幫他租了一處環境更好的房子作為臨時過渡房。
去年11月,譚伯康一家人住進新租的房子,還獲得一筆拆遷補助款,老人樂得抱著收音機唱歌。「我最高興的是,兒子的病情好轉了,現在可以自己出門到社工站參加活動,每次回來都是笑嘻嘻的。」
「現在黨的政策這麼好,社區裡有那麼多的社工、志願者幫我兒子,我們也放心了。」譚伯康說,「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我要親眼看看小康社會是啥樣!」
九龍坡區陶家鎮衛生院的流動體檢隊,自發地每月為陶家鎮各個偏遠村落的老弱病殘等不便出門的特殊人群上門免費體檢。鄭宇 攝
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讓群眾看病更方便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讓我們老百姓心裡更踏實了。」10月22日,江津區珞璜鎮同福村村民範自秀說,他的願望就是看病不再難、不再貴。
「以前看病得走一個多小時,現在家離村衛生室僅10分鐘路程,近多了。」雖然文化不高,患高血壓多年的範自秀對村衛生室的變化卻深有體會。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以來,同福村衛生室變得寬敞又乾淨,還增加了輸液的床位,現在輸液可以躺著了。
更讓範自秀放心的是,給他看病的村醫白繼紅不僅繼承了其父親的醫術,還經過全科醫生培訓,「我現在就不用往鎮衛生院跑了」。
不過,範自秀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醫生「入駐」村衛生室,「白醫生太忙了,又要看病又要上門做隨訪,再多幾個醫生就好了」。
今年以來,城口縣人民醫院骨科醫生塗繼超收穫良多。
原來,在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重醫附一院與城口縣人民醫院建立了遠程醫療平臺。通過平臺,基層醫生可以向重醫附一院的專家教授請教學習。
前不久,塗繼超接診了一例骨盆粉碎性骨折的病例。患者需要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這讓塗繼超犯了難:手術難度高,作為縣級醫院,很少做這類手術。
於是,他利用遠程醫療平臺,向重醫附一院骨科專家請教。專家不僅對手術方案進行了完善,還和塗繼超討論了很多手術細節。
這樣一來,患者不用出縣就可以接受手術,省去了一大筆費用,而塗繼超的手術水平也提高了。
「這對年輕醫生來說,無疑是很好的機會。」塗繼超說,他希望這樣的機會再多一些,尤其希望能有專家「坐鎮」,從學科建設到臨床經驗都給予指導,形成長效機制,從而有效提高基層醫生業務水平。
在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教授李紅看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基層醫療是構築人民群眾健康的基礎。」李紅說,為此,過去5年,新橋醫院對口幫扶了多個基層醫療機構,通過開展教學查房、學術講座、疑難病例會診、聯合義診等形式,帶動基層衛生事業發展。
「比如在教學查房中,我們會和基層醫生一起到患者床旁,詳細詢問患者前期醫療情況,了解患者目前治療情況,並根據患者病情指導制定治療方案。」李紅說,下一步,他希望能把這種實實在在的幫扶堅持下去,把臨床治療和教學融為一體,在一個個實際的病例診療中傳授目前疾病治療的最新技術,從「輸血」變為「造血」,為基層帶去高效務實的技術幫扶,並為基層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基層醫療衛生能力上去了,再與上級醫院建立暢通的雙向轉診通道,即可形成有序的就醫格局,這勢必可以緩解未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況。」李紅很有信心地說道。
南川區半溪河村
新建道路、實施人畜飲水和危舊房改造工程
看「空殼村」如何變成幸福村
「要致富先修路。」10月22日,南川區南城街道半溪河村黨總支書記盧曉平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這些年,我們村裡的變化太大了,特別是道路建設,讓村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什麼叫獲得感!」
半溪河村的地理位置並不偏遠,最近處距離南川城區只有2公裡,但幾年前,該村卻窮得叮噹響,為何?
「外部交通雖然早已打通,但內部交通遲遲跟不上。」盧曉平說,半溪河村由鷹巖、白露兩村合併而來。原鷹巖村地理條件較好,經濟比較富裕,而原白露村的地形被老百姓稱為三溝四岔六面坡,幾乎沒有一處平壩,修路成了一件麻煩事。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半溪河村只有約7公裡硬化路。尤其是白露片區,道路又窄又爛又險,既不利於村民出行也不利於產業發展。
2015年至今,半溪河村將上級資金打捆使用,集中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包括村道、社道、便民路在內的道路建設約32公裡,還開展了人畜飲水工程和危舊房改造工程。
如今,該村引進了廣源汽貿公司,打造白露坪近郊休閒避暑養生基地,全年提供勞務用工超過3000個;組建茶葉專業合作社,新種植髮展茶葉1500餘畝,全年提供勞務用工超過2000個,當地群眾務工收入逾20萬元;在荒山坡上種植140多畝核桃,發展野豬養殖,開辦酒廠等。
隨著各項產業的穩步發展,半溪河村由過去的「空殼村」變成了「實心村」。該村良好的發展前景,讓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選擇返鄉創業。他們先後成立了康宏棗子專業合作社、藍福專業合作社、白露秀夕陽休閒莊、楊仁志林下養殖、韋述華垂釣等專業合作社。
看到村民們得到了實惠,盧曉平很是欣慰。他說:「十九大報告提到,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下一步,村裡將科學制訂發展計劃,穩步實施道路交通、產業發展、人飲安全、危房改造、閒置資產利用等20餘個項目,進一步打造幸福村。
合川區雙槐鎮雙槐村養殖戶王國輝
「養殖技能培訓讓我的日子越過越好」
「養殖創業讓我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合川區雙槐鎮雙槐村村民王國輝通過參加創業培訓,不僅解決了家裡的生計,還帶動4名鄰居一起搞養殖。聽到十九大報告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王國輝說,自己這條路走對了。
王國輝原來在外打工,因為無法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小孩,她一直想回老家做點事情,但是苦於「沒有門路」。今年初,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她報名參加了合川區人力社保局組織的免費養殖技能培訓。
為提高創業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合川區就業部門將創業培訓與實用技術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開展了這個養殖技術培訓班。「我是農村長大的,對搞養殖有興趣,只要用心學,自己一定能學會。」王國輝說。
除了講授創業基礎知識,培訓班還聘請了有豐富養殖經驗的專家「傳經送寶」,從養殖場地整修、生態養殖、病害防治等方面進行講解。「最重要的是還帶領我們到養殖場現教現學,讓我明白養殖不能蠻幹,要講技術。」王國輝笑著說。
為期10天的培訓結束後,在鎮上和村裡的支持下,王國輝租用了20多畝水田進行生態魚養殖,還請了4名鄰居作為養殖工人,帶動他們就業。
「一開始遇到了不少困難,多虧專家經常來指導,今年的收成很不錯。」王國輝說,「這幾天我一直拉著家人看新聞聯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這說到了我們農民的心坎上。我還要借著黨的好政策,把養殖規模再擴大,多請點工人,讓日子越過越好。」王國輝笑言。
兩江新區上線行政執法監管系統
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社會創造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10月22日,記者從兩江新區法制局了解到,該局學習貫徹十九大報告精神,為優化法治環境、營商環境,最近正式上線運行了「雙隨機一公開」行政執法監管系統。
「雙隨機一公開」是兩江新區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指的是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將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該系統主要以執法檢查為目的,通過數據統計、項目檢查,及時發布檢查任務、執行任務,以實現行政執法的全過程監督,提升事中事後監管的公平性、規範性和有效性。
兩江新區法制局負責人介紹,兩江新區「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系統是一個由多項模塊組成的系統,不僅擁有首頁概況、檢查項目清單、檢查任務查詢等多個功能模塊,還擁有完善、穩定的後臺運維系統以及客戶端。兩江新區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單位將指定專門工作人員,在日常使用中及時維護更新相關信息,對執法任務進行派發、檢查,推送公示結果等,監管系統推送的公示結果將直接顯示在兩江新區公眾信息網上。
目前,兩江新區管委會已對社保局、建設局和社發局等11個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部門進行了系統操作培訓。
該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新區在市場信用綜合監管平臺建設的基礎上,開發完成了「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系統,將有利於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進一步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記者:李星婷 匡麗娜 顏安 王偉 陳波 李珩 李幸 陳鈞
編輯:柏雲輝
製圖:李欣蓓
校對:張礫丹 顧羽西
審核: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