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黃昏或黎明的詩人

2020-12-16 中國文明網

  「田野裡最早的長長的陰影/像人間的困境;第一聲鳥鳴一點也不像陰影。」

  「夏天的光非常年幼/而且完全無人監護;沒人使它坐下來吃早餐;它是第一個起來/第一個出門的。」

  這是美國著名詩人、翻譯家羅伯特·哈斯《三首夏天的黎明之歌》的前兩節,讀後讓我難忘,甚至還有點驚異,因為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來描寫清晨的光和陰影的!而這是不是也和詩人的童年有關?我們知道詩人生於舊金山一帶,在聖拉斐爾長大,而他有個酗酒的母親,每當母親因為抑鬱喝酒時,他就跑到野外去玩——「事實上,我的母親就是大自然」,詩人後來曾如是說。

  《三首夏天的黎明之歌》收在2008年出版的《時間與物質》中。我有這本詩集,它的封面即顯示了哈斯詩中的某種色調:植物、鳥類的照片、花卉的設計圖案,海上日出(或日落)的照片,這一切被置於一種深紅、溫暖的背景上。正是在這一年,詩人以該詩集獲得了普立茲獎,達到了他詩人生涯的又一高峰(在這之前他獲得了包括國家圖書獎在內的多種重要文學獎和詩歌獎,並於1995—1997年間擔任美國桂冠詩人和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

  哈斯成名頗早,早年曾獲耶魯年輕詩人獎,幾十年來,作為一個詩人他經歷了很多。這就是為什麼他會關注「時間與物質」這樣的主題。但是面對時間的消磨他並不頹傷,而是使他所描述的一切都帶著他的體溫、情感和動人的音調,帶著他一生所生活的舊金山海灣地區——那強烈而溫和的陽光,發藍的深邃大氣——的全部慷慨賦予。他把家鄉的氣候、風物和人文帶入了充滿光亮和空氣流動聲的語言中,把他關注的一切,風景、物體、鳥鳴、植物、動物、「咖啡杯骨瓷把手」的閃光、身邊熟睡的愛人,等等,帶入了一種新的詩的命名中。

  這就是為什麼他的詩會令人喜愛和驚異。在美國,可以說這已是一位詩歌大家。他的詩親切睿智又充滿氣度,有一種海灣地區和加利福尼亞一帶大自然本身的豐饒性。在寫法上他則融合了感性與智性、敘事與隱喻、日常會話與「宇宙音樂」,不拘一格,技藝嫻熟。他的有些詩從繁複開始返歸明澈,有些詩則清新簡約而又耐讀(如《三首夏天的黎明之歌》)。讀哈斯的詩,我們總是能獲得愉悅和啟示,如同面對自然世界本身。

  正因此,讀過哈斯的詩並見過他本人的中國詩人藍藍會說哈斯是一個「完美的詩人」。去年秋天,我在愛荷華國際寫作項目期間,當我同紐西蘭青年作家、詩人Craig Cliff談到哈斯時,他這樣對我講「你知道嗎,哈斯在我們紐西蘭可是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

  而這次通讀了遠洋翻譯的哈斯詩選,除了其豐富性和多種啟示性,我還發現哈斯總是愛寫黎明之詩、黃昏之詩。他不像「地中海詩人」瓦雷裡那樣總是朝向「永遠重新開始的中午」(《海濱墓園》)。他鍾情於黎明,尤其是黃昏:黃昏的「微光」,清澈空氣中的「一聲輕叩」,還有黃昏天幕上出現的那顆星——「金星」(又名為「長庚星」)。的確,對一個詩人來說,那可能是一顆最具有「天啟」意義的星。多年前我從作家卡內蒂《鐘的秘密心臟》中譯出了「總是在日落之後,那隻蜘蛛出來,並等待金星」 這一句後,就曾暗自顫慄:它寫出了宇宙中某種最難言的神秘。

  話再回到哈斯。2008年10月,我和西川、藍藍等參加了在黃山腳下舉辦的一個國際詩會,在那六七位歐美詩人中,就有哈斯和他的夫人、詩人布倫達·希爾曼。據藍藍回憶,一次哈斯透過竹林指著黃昏一顆最亮的星星,問它在中國叫什麼名字,藍藍回答說是「長庚星」,並說「它還有一個名字,在黎明時它叫啟明星。」「我寫過它。」哈斯微笑著說,「但是我不知道在中國它有兩個名字。」藍藍說她後來讀到了哈斯這樣的詩:「在塵土和水的混合氣味中/在小徑一側/在七月中旬/溫柔的:幾乎是黃昏長庚星的微光。」

  這句詩出自《詩人的勞作》,遠洋的譯文為:「在塵土與水的混合氣味裡/在七月中旬的小道邊。柔弱:幾乎是薄暮的螢光一閃。」遠洋的譯文更準確些,雖然藍藍讀到的譯文看上去更有詩意。

  但不管怎麼說,那顆「長庚星」一定存在於哈斯詩歌的什麼地方,或者說,它會不斷為詩人出現在舊金山海灣澄澈的黃昏上空。值得留意的,是收在《時間與物質》中的兩首詩《特拉克爾之後》與《歌德之後》,它們同樣和「黃昏」有關。《特拉克爾之後》只有短短五行:「十月的夜/太陽落下/黃昏帶著咖啡色和藍色 /(音樂從另一個房間傳來)/黃昏帶著藍色和咖啡色/十月的夜/太陽落下。」音調動人,並耐人尋味。而《歌德之後》這首詩,讀了之後我還有些驚訝,這不正是歌德自己的詩嘛?!我們已熟知梁宗岱對這首詩的著名翻譯:「一切的峰頂/沉靜/一切的樹尖/全不見/絲兒風影/小鳥們在林間無聲/等著罷:俄頃/你也要安靜。」哈斯一字不動地把歌德的原詩英譯了過來,只不過題目變了,歌德的原題是「流浪者之夜歌」,而哈斯的題目是「歌德之後」,這就是他的全部「創作」!不過,僅此一點,已足夠人們尋味:歌德當年面對的是黃昏降臨時的群峰,而現在呢,歌德本人已成為了讓後人面對的黃昏的「峰頂」!

  我想,這不僅體現了哈斯本人對歌德的敬仰,還深刻體現出他作為一個詩人的「歷史感」。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策蘭的「晚詞」——相對於荷爾德林、裡爾克,策蘭是一個「晚詞的詩人」;而在奧斯威辛之後,作為一個大屠殺的倖存者,他更是一個「晚詞的詩人」!

  的確,無論是策蘭的「晚詞」,還是哈斯的「歌德之後」,都暗含了一個詩人對自身歷史處境的認知以及在文學的歷史時空中對自身創作的定位。遠洋在談到《特拉克爾之後》這首詩時,也指向了這一點:「這不僅僅是大自然的日落,也是宗教的日落,更是西方文化的日落。」因此該詩的標題「特拉克爾之後」「是否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這一切,都有助於我們讀解「……之後」這類隱喻,有助於讀解哈斯的一首首「黃昏之詩」。的確,這不是一位一般的抒情詩人,而是一位已經歷了很多、具有廣闊深遠的歷史文化視野的詩人。他知道他已來到某種「黃昏」,他能感到的,只是其「餘音」和「微光」。他不能不帶著這種歷史的全部賦予(在他那裡,甚至黎明也帶上了某種重量和陰影,像是黃昏。)他要做的,就是看能否使它煥發出新的生機——甚或可以說,他要追隨這顆黃昏的「長庚星」,直到它變為黎明的「啟明星」!

  這麼說,哈斯也是布羅茨基在介紹曼德爾施塔姆時所說的那種「文明之子」,確切地說,是一位深深植根於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的詩人。去年9月底我在愛荷華期間,哈斯邀請我去伯克利和蓋瑞·斯奈德等幾位詩人一起朗誦,我也有機會對這兩位美國西海岸的詩歌「大佬」加以觀察比較。斯奈德年長哈斯十一歲,同樣出生於舊金山,除了背有點駝,精神仍很硬朗,他看上去仍像是一個風塵僕僕的勞動者,而哈斯更像是一個超脫的觀察者和協調者。他們都關注於環境保護(那天就是一個和水資源保護有關的詩歌節),斯奈德往往投身於蠻荒的山林之中(「作為一個詩人,我依然把握著那最古老的價值觀,它們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土地的肥沃,動物的魅力,與世隔絕的孤寂中的想像力……」),而哈斯,作為伯克利英文系的終身教授,仍留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的框架和西方現代主義的景觀內(他曾談到一些歐洲詩人如蘭波和裡爾克對他成為一個詩人起到了怎樣重要的藝術作用,縱然他對龐德翻譯的中國詩也非常感興趣,他自己也翻譯出版有一部日本俳句大師的作品集,在美國很有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他會寫「特拉克爾之後」、「歌德之後」,如果要斯奈德來寫,這位早年以寒山為「師傅」的離經叛道者,可能會寫「寒山之後」了!

  作為一個美國詩人,哈斯沒有那樣良心的重負,但他對「人間的困境」和時間的力量並非沒有至深的體驗。他更注意捕捉那些能夠帶來新生、復活、肯定、希望和讚美的元素,米沃什晚年從伯克利回到波蘭克拉科夫定居後,哈斯寫有一首很動人的《寫給在克拉科夫的切·米沃什》:「霧已在海岸飄散幾星期/並給我們帶來三月燦爛的日子」,詩一開始就是「對陰鬱的抵抗」。他滿懷喜悅地告訴他的老朋友:「這兒是更多的戲劇: 一頭騾尾母鹿生下了一雙小鹿/幾周以前/正好在你的書房外邊/在紅杉米沃什樹旁醋漿草的床上」;他滿懷愛憐地描述那隻新生的小鹿:「溼淋淋/顫抖著/幾乎蜷曲成球/在榛子和柳葉石楠的叢林下面」。

  從「題材」上看,哈斯過去是被視為迴避直接處理公共問題的詩人,他主要關注於自然世界、個人體驗和人類文明的景況,但是到了《時間與物質》,人們發現這部詩集「融合了內傾——自我反思與外向——政治性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方向」,尤其是他那首在美國曾產生廣泛影響的以反戰為主題的長詩《布希的戰爭》,被人們視為是哈斯「從吟唱自然走向社會批判的裡程碑」。

  但我知道,哈斯永遠不會是那種只追求短暫社會效應的詩人。他關注於政治和社會,並投身於環保和公益事業。但他深知什麼是偉大的詩,具有持久價值的詩。他也深知藝術自身的限度(上次在黃山見面時,他就對我談到一些西方人讀中國詩只是了解一些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但這次他讀到的我們的詩是「作為藝術的詩」。在送給我的詩集上,他也題寫有「給一位新朋友和藝術夥伴」這樣的話。)他要致力於寫出的,是誕生於這個塵世而又能超越它的詩,就像他給米沃什的詩中寫到的:狗和汽車都追不到它們。

  這不僅是一位具有高度藝術造詣的詩人,還是一位堪稱偉大的譯者。如我們所知,他是米沃什在美國最主要的譯者(一些中國譯者如張曙光在譯米沃什時,主要依據的就是哈斯的譯本)。他很早就發現了在伯克利斯拉夫語言文學系任教的米沃什的詩,那時米沃什的詩歌在自己的祖國無法出版,在美國也沒有多大名氣。哈斯興奮地向自己的出版人推薦「一位偉大詩人的作品」,促成了米沃什一系列詩集的翻譯出版。因為我們都深深受惠於米沃什,所以上次黃山之行一見到他,一路上我都在問他對米沃什的翻譯。一談起米沃什,哈斯的臉上就放光(即使在夜行的車裡,我也感到了那光亮)。在他的神情和語調中,有著對一位偉大詩人的崇敬,又有著友人間的友情和默契。他還講到一次他們譯完一首詩後,都感到非常滿意,米沃什像個孩子似的嚷嚷了起來,「啊啊,你怎麼沒告訴我你喜歡這首詩?」講到這裡,哈斯哈哈笑了起來。

  正因為有這樣傑出的譯者,我明白了為什麼米沃什的詩在英語世界裡那麼有影響了。偉大的詩歌有賴於偉大的翻譯。或者說,偉大的翻譯照亮了偉大的詩歌,使它在人們面前熠熠生輝。

  現在,我們要感謝詩人遠洋對哈斯詩歌的傾心翻譯了。說實話,哈斯的詩歌是很難翻譯的,幾乎讓人望而生畏,而這位譯者滿懷熱愛的艱辛勞作,讓一位我們尚不太熟悉的大詩人帶著他的睿智和光彩來到了我們中間。(王家新)

  作者簡介

  王家新 著名詩人,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著有詩集《紀念》、《遊動懸崖》、《王家新的詩》、《未完成的詩》,《塔可夫斯基的樹》;詩論隨筆集《人與世界的相遇》、《沒有英雄的詩》;翻譯集《保羅·策蘭詩文選》、《帶著來自塔露薩的書:王家新譯詩集》、《新年問候:瑪麗娜·茨維塔耶娃詩選》;編選有《20世紀外國詩人論詩》、《當代歐美詩選》、《葉芝文集》、《中國詩歌:九十年代備忘錄》、《中外現代詩歌導讀》等。

  獲首屆「袁可嘉詩歌獎·詩學獎」(2013)、韓國昌原第四屆KC國際詩文學獎(2013)、 首屆「中國屈原詩歌獎·金獎」(2014)。

相關焦點

  • 桂冠詩人哈斯:跟中國一樣,詩集在美國賣得也不好
    但哈斯的思維依然敏銳,情感敏感細膩。        中國讀者或詩人知道哈斯,或許大部分要歸因於他是波蘭詩人米沃什的主要英譯者。從1970年代開始,哈斯就是米沃什在伯克利的鄰居。但哈斯在認識米沃什之初並不會波蘭語,他們的交流是通過英語翻譯。「米沃什的波蘭口音很奇怪,開閱讀會時,他讀原版,我讀英語譯本。讀完以後,他問我詩怎麼樣,我說,沒讀過原版沒法評判。
  • 黎明和黃昏那麼相似,中間卻隔了一個夜
    這時,黎明來了。黎明火紅火紅的,越來越亮,越來越暖。黎明的光輝打在小草身上,讓它暖暖的。小草就這樣暖洋洋地度過了一天,不經不覺之間,黃昏籠罩下來。黃昏就像黎明一樣,火紅火紅的。但它又和黎明不一樣:它是越來越暗,越來越冷。小草看到黃昏,誤以為是黎明,於是打招呼道:「你好呀,又見面了!」黃昏一臉茫然:「我們不是第一次見面嗎?」
  • DDC,樂在黃昏黎明時
    北京見證了他從單身到結婚生子的全過程,現在,他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 Livehouse —— 黃昏黎明俱樂部。「我音樂我存在」刊出樂迷與音樂之間的故事,文章要求及投稿方式見文末。(稿酬優厚,發放及時,歡迎投稿。)我是個文青,喜歡在豆瓣標記聽過的每張專輯、看過的每部電影。我是個理工男,本科和研究生都在中科大度過。
  • 你是我黎明到黃昏觸手可及的想念
    你是我黎明到黃昏觸手可及的想念。You are my dawn to dusk within reach of my memorable miss.你知道嗎,你就是我黎明到黃昏觸手可及的想念。你可以變成我黎明到黃昏觸手可及的想念,我愛你。You can become my dawn to dusk within reach of the miss, I love you.我為這一天等了太久太久,雖然還很幼稚,但是你的出現讓這個世界都變得不一樣了。
  • 情人節上「心」| 愛在……每個黎明,黃昏,和午夜
    MUFEELING 2019情人節系列以導演 Richard Linklater 的經典電影——前後拍攝跨越了18年的愛在三部曲( 《愛在黎明破曉前》、 《愛在日落黃昏時》、 《愛在午夜降臨前》 )所敘述的兩個人在不同時期相愛的故事為原型,設計這次情人節的產品。
  • 新華社:貿易戰的黃昏與黎明之間
    壓力與動力交織,黃昏之後總會迎來新生的黎明。美國應該看清歷史潮流發展的大勢,信守雙方政府曾經達成的共識和諾言。人無信不立,何況國家。(記者 劉劼)原標題:記者手記:貿易戰的黃昏與黎明之間
  • 為何在黃昏和黎明時分,事物看起來會是藍色?
    而在黎明和黃昏時分,所有事物看上去更藍了,比如,陽光下紅色的鮮花幾乎變成了紫色。你的大腦在玩花招。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有兩位研究者,一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另一位目前為哈佛大學的博士後,他們研究了黎明藍色效應,並於近期公布了實驗結果,或許最終可以為我們揭示真相。
  • 渣渣&洗牙Dusk Till Dawn陪你從黃昏到黎明
    丟掉過往 Fall in love淪陷愛裡 Try Baby I'm right here寶貝 我就在這裡 But you'll never be alone你不會孤寂I'll be with you from dusk till dawn我會陪伴著你 從黃昏到黎明
  • 美國桂冠詩人羅伯特·哈斯詩集《亞當的蘋果園》首推中文版
    現年73歲的羅伯特•哈斯是美國當代詩歌核心人物之一,是健在的美國最為重要的詩人。現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英語文學教授,非政府組織國際河流董事會成員。除了詩人身份,他還是一位卓越的翻譯家,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斯瓦夫•米沃什、託馬斯•特朗斯特羅默和日本俳句大師芭蕉、蕪村和一茶的作品的主要英譯者。1995—1997年間兩任美國桂冠詩人,美國詩人學會會長。獲麥克阿瑟獎、國家圖書評論獎,2008年贏得普利茲詩歌獎。羅伯特•哈斯的創作長達半個世紀,早年曾與「垮掉的一代」作家交往甚密。
  • 每日旅遊資訊精選|棘手的光:如何在黃昏和黎明中拍攝,這篇文章給你...
    棘手的光:如何在黃昏和黎明中拍攝,這篇文章給你明確的指示!黎明和黃昏是拍攝幾乎任何東西的最佳時間-從風景,到肖像,再到婚禮派對。那麼,您如何利用這一獨特的照明機會呢?查看以下戶外攝影師的一些提示!當天空處於風景如畫的高峰時,你想拍攝你的暮光照片。色彩生動,流血,光線溫暖,一切看起來容光煥發。確定太陽在你所在的區域設置和升起的時間,以及相應的拍攝時間。最好的選擇通常是在太陽升起前20分鐘和太陽落山後20分鐘。
  • 我在黎明破曉前來到維也納,日落黃昏後依舊孑然一身
    和夥伴在羅馬分手,一個人坐上了前往維也納的夜車,在黎明破曉之前到達了這個我曾經認為浪漫至極的城市。是的,對這個城市最深的認知就是來自《愛在黎明破曉前》這部溫暖的愛情片,隨著男女主人公的腳步,我曾經在電影中遊走在這個城市,而如今,我真實的踏在這個城市的土地,列車上,並沒遇到聊得來的知己。
  • 流放之路黃昏的奉獻怎麼獲取 流放之路黃昏的奉獻有什麼用
    導 讀 流放之路黃昏的奉獻用途及獲取方法介紹,流放之路黃昏的奉獻怎麼獲取的?
  • 唐朝詩人的小詩,短短20字,盡抒離情:黃昏掩門後,寂寞心自知
    今天我們欣賞一首唐朝詩人的所寫的小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僅僅20個字,卻把一個未經人事,不曉別離苦楚的少婦形象,給描摹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別離作》【唐】戎昱手把杏花枝,未曾經別離。黃昏掩門後,寂寞心自知。
  • 為期一個月,世界各地穆斯林從黎明到黃昏時不吃東西、喝酒和抽菸
    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從黎明到黃昏時不吃東西、喝酒和抽菸。美食看看就好。在穆斯林看來,齋月是一年中最吉祥、最高貴的月份。齋戒能淨化人的心靈,使人情操高尚,心地善良。齋戒為穆斯林必須遵行的儀式之一,為期一個月,除病人、老年人、年幼者及工作在外者之外,一律要遵行「齋月」禁食。齋月期間戒飲食還要戒醜行、戒穢語、戒邪念等。
  • 詩人酒館|君子美植:蜂場(組詩)
    詩人簡介:君子美植(Junzilande ) 畫家,詩人,詩歌翻譯家。大型文學雜誌編輯。已於國內外知名文學刊物,發表出版詩作及詩歌翻譯作品若干。已出版個人詩歌專集;同時已於美國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及紐約等地區,舉辦多場聯名、或個人專場抽象l及意象風格畫展。
  • 在黃昏到來之前,抓住每一個黎明
    在黃昏到來之前,抓住每一個黎明。④《草色連雲》 作者: 高爾泰時隔十年的文集,文不多。少了那種過去苦難和生活的回憶,更多的是憶故人和宗教,人生體悟。如果說之前的方向大致是向後的,如今確是緩緩鋪開,朝向廣闊的四周。四周,包括紛繁的過去,也許就是建基於時間上的空間對其的覆蓋和內化。
  • Berkeley哈斯商學院MBA offer!來自北理工!
    祝賀 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世畢盟學員,收穫2020年秋季入學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哈斯商學院(Haas School
  • 綠色環保詩人 Jeff Garner「巴黎黃昏」 發布
    6月28日,國際綠色時尚前驅設計師,環保詩人傑夫加納(Jeff Garner)在加拿大時尚傳媒公司恩瑞斯集團(Empress)以及法國高端婚紗品牌H.U. WEDDING的邀請下空降上海,舉行了一場名為「巴黎黃昏」的時尚發布,整個系列融入文藝復興時期的浪漫氣息和文化浪潮,讓人放佛置身一個新的時空。
  • 《圭臬》2016年度推薦詩人金指尖的詩歌
    區別於許多外在的詩人與時代的對抗總是轟轟烈烈,咄咄逼人。而詩人金指尖把自己的糾葛與矛盾的激情掩藏起來,個人化的一廂情願,朝向未來的美好和期待,含蓄和低調,詩歌的偉大品質在詩人指尖的文本氣息中散發出了。即使是個人生活形態的詩歌,他非常堅定地告訴自己,不說!因為外在環境的諸多困惑和顧忌,還是不說的好。更多的時候,詩人在路上,歷史的路上,現實的路上,文化的路上,詩歌搖搖擺擺的路上。
  • 抖音風伴著黎明的歌聲是什麼歌 黎明前的黑暗歌詞完整版
    「風伴著黎明的歌聲」最近這句歌詞在抖音上很火,當然了很多人會覺得這首歌旋律很好聽。那麼抖音風伴著黎明的歌聲是什麼歌?據悉這首歌歌名叫《黎明前的黑暗》,是歌手詩人涼/蘇一音唱的。下面來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