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晟的「以夷制夷」之法,一張嘴說出衛霍、班超之功?

2020-12-23 史橋拾遺

漠北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南北朝時又興起突厥一族。他們憑藉優異的機動力,南下入寇,四處劫掠,常常一擊即走,令當時南北朝中北朝的北齊、北周兩國不勝其擾,不得不用漢高祖劉邦應付匈奴的手段,來求取和平,即是送人和親,送錢朝貢。

▲蘇轍在《幾策》中言:「古者匈奴之強,不過冒頓」,而冒頓,正是白登圍劉邦,迫使漢朝和親的禍首。

然,劉邦雖與匈奴和親,但畢竟漢朝軍事實力在此,匈奴也不敢小覷,更何況劉邦和親之舉不過為休養生息而已,之後等到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人立即就將匈奴打得不敢渡漠南下,東漢時,班固更是燕然勒石,一舉擊滅北匈奴。(匈奴在東漢初年,分裂為南北兩部,其南部南下依附漢朝,成為大漢的藩屬國)

▲班固乃漢朝名臣,曾著《漢書》,後隨大將軍竇憲北伐匈奴,燕然勒石,和衛、霍一樣,在漢匈戰爭中居功至偉。

可是北齊、北周和突厥之間就不一樣了,一直保持著軍事上的劣勢,再加上連年的朝貢,以至於當時的突厥可汗曾言:「我在南兩兒常孝順,何患貧也?」(兩兒就是指北齊、北周)氣焰囂張已至此。

後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建隋,一統天下。相對於之前內亂都來不及,怎麼有心思對付外寇的南北朝諸國不同,楊堅對突厥只有誅滅的態度,惹得當時的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對此極其不滿,結果就是以沙缽略可汗為首,突厥各部可汗公率軍四十萬,大舉進犯隋朝。

▲朱元璋:惟隋高祖皇帝(楊堅)勤政不怠,賞功弗吝,節用安民,時稱奔馳。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大戰一觸即發,但這次楊堅對付外族的方法不是用兵,而是用計,離間計。

當時隋朝有一人,名曰長孫晟,通書史,善騎射,北周時,曾任職司衛上士,深得昔年北周丞相,也就是今日隋帝,楊堅的賞識。北周大象二年,沙缽略可汗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北周宣帝宇文贇便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封為千金公主,出嫁突厥。對於這樁政治婚姻,北周和突厥都有意顯示本國實力,故皆精選驍勇之士為使者,北周朝廷選出的使者,儀表堂堂,又武藝高強,堪能代表北周國威,即是長孫晟。

▲徵隋時,沙缽略可汗就以北周姻親自居,言道:」我周家親也,今隋公自立而不能制,復何面目見可賀敦乎?」

北周曾先後派遣數十名使者前往突厥,沒有一個能得到沙缽略可汗的禮遇,而長孫晟,卻是個例外,深得沙缽略可汗的喜愛,經與他一同遊獵,以至於長孫晟留住突厥其一年之久。在一次遊獵中,沙缽略可汗遇見兩隻雕爭肉,遂興致大起,遞給隨行的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長孫晟於是彎弓而去,一發而射穿兩雕。(即是一箭雙鵰的由來)沙缽略可汗驚嘆其技能,立即下令讓草原上的子弟貴人都與長孫晟親近學藝。

▲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射鵰英雄」之名正是取自主角郭靖在蒙古時一箭雙鵰,揚名草原的事跡。

因著一箭雙鵰,長孫晟名聲大振,也引來了沙缽略可汗之弟處羅侯的目光,當時,處羅侯甚得眾心,被沙缽略可汗所忌,處羅侯深知處境不妙,眼見長孫晟是個人才,遂密派心腹,暗中與長孫晟,也就是其背後的北周結盟。從此,長孫晟在突厥更是如魚得水,假借遊獵之機,考察突厥山川地勢、部眾強弱,突厥中的大小事務,政治形勢,已是瞭然於胸。

後長孫晟歸國,遂將在突厥獲取的情報詳細上報丞相楊堅,楊堅為此大喜,升任他為奉車都尉。這次突厥來犯,就是這個潛伏突厥多時的長孫晟,上書《上書進離間突厥計》,提議楊堅以離間計對付突厥。

▲長孫晟雖然箭法卓絕,但不好用武,而好用謀。楊堅曾言:「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

長孫晟在突厥多時,早知突厥雖以沙缽略可汗為名義首領,但他和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兄弟各統強兵,都號為可汗。在突厥時,分居四面,都是外表和諧,實則互相猜忌。如今,他們徵伐隋朝,卻也是難以一心,只要以「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為基準,就可以數言而退十萬兵。

▲長孫晟之女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妻,世稱「長孫皇后」,其子則是唐朝凌煙閣功臣第一人,唐朝名臣長孫無忌。

楊堅對長孫晟的提議深以為然,便將此計謀全權託付於他。離間計的第一步,由楊堅派遣太僕元暉出伊吾道,拜訪達頭可汗開始。在楊堅的授意下,元暉特賜達頭可汗狼頭纛,對他禮遇有加,更甚沙缽略可汗。而後,沙缽略可汗為此果與達頭可汗不和。長孫晟趁機出黃龍道,到處羅侯處,以舊日之盟,誘他內附朝廷,這樣一來,沙缽略可汗即被部族所孤立。

而後的第二步,是在開皇二年突厥大軍進犯隋朝邊境時,當時突厥縱兵自木硤、石門分兩路進擊,盡掠武威、金城、天水、安定、上郡、弘化、延安等地。沙缽略可汗意欲南進,而達頭可汗不同意,帶兵退走。長孫晟乘勢遊說沙缽略可汗之侄染幹,讓他誣告沙缽略可汗說:「鐵勒等謀反,想襲擊你的牙地。」因此,沙缽略可汗撤兵出塞,和族中各部族的關係也越發僵化。

開皇三年,突厥再度大舉入侵,長孫晟又巧施離間,先是派人誘使出師不利的阿波可汗和隋朝會盟,令其留兵塞上,遣使入隋朝。此計一出,沙缽略可汗一氣之下掩襲阿波可汗所居的北牙,盡俘阿波可汗的部眾。阿波可汗為此投奔達頭可汗,而達頭可汗因此前之事,和沙缽略可汗已有齟齬,雙方遂合力東擊沙缽略可汗,復得故地,收聚散卒數萬。此後,突厥分裂兩部,達頭可汗常年和沙缽略可汗作戰,勝多敗少,因此勢力益增,而沙缽略可汗則再無往日之盛,只得遣使向隋朝進貢。開皇五年,沙缽略可汗已無力對抗達頭可汗,只得向隋請和稱藩,從此,隋朝北部邊患一掃而空。

▲葉適:長孫晟終隋世,能以計縻突厥,開闔盛衰,無不如志,卒弱其勢,以成北方之功,過於衛霍用百萬師矣。

此後,長孫晟受楊堅命,經略北疆,擅於以夷制夷,穩定下隋朝北疆之事,令步迦可汗勢弱,啟民可汗稱臣,其威名遠揚北疆。(步迦可汗即是之前的達頭可汗,因為突厥為長孫晟之計而大亂,為挽回頹勢,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來整頓部族)後隋煬帝大業年間,隋煬帝楊廣出塞北巡,於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所圍,危急之下,不禁喟嘆道:」如長孫晟在,朕何至於此!」可見長孫晟維繫北疆之功,實不下於衛、霍等戰將。

著名歷史學家蔡東藩曾言:」以夷攻夷,為中國制夷之上策,漢班超之所以制匈奴者在此,隋長孫晟之所以制突厥者亦在此。蓋夷人無親,又無信義,誘之以利,怵之以威,未有不為人所欺,而自相殘殺者。晟上書計事,不過寥寥數語,而夷虜已在目中,厥後依策施行,無不獲效,乃知制夷不難,難在無制夷之策,與制夷之人耳。「

相關焦點

  • 長孫晟一生因明神武,一箭雙鵰,改變了亂世三百年的英雄
    前後使者數十人,攝圖多不禮遇,獨對長孫晟特別喜愛,每每與他一起遊獵,留他在突厥到年底。  曾有二雕飛著爭肉吃,攝圖給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長孫晟於是彎弓奔去,遇雕相奪,於是一發而射穿兩雕。  攝圖歡喜,讓各位子弟貴人都與他親近,以學習彈射。
  • 隋代將領長孫晟:智勇雙全安邊定邦,聯姻染幹歸附各部
    一、智勇雙全安邊定邦  北周時,長孫晟18歲任司衛上士。當時深為楊堅所賞識。北周宣帝時(579),突厥首領攝圖請婚於周,宣帝宇文贊以趙王招之女妻之。聘娶時,北周派遣長孫晟以汝南公宇文神慶的副手,送千金公主至攝圖處。
  • 長孫無忌的父親,傑出的外交官長孫晟
    當楊堅擔心的時候,曾經去過突厥的長孫晟來給他提建議,並為隋文帝解決了緊迫的問題。出生在一個家庭的長孫晟從小就羨慕班超的偉大英雄,不喜歡讀書。他花時間學習武術,並發展了良好的武術技能。大象兩年( 580年),沙缽略可汗娶了一位女兒公主,由長孫晟作為助理特使護送到突厥。
  • 長孫晟:大唐的國丈,隋朝最著名的外交家,突厥的剋星
    在開皇二年突厥大舉進犯,突厥剛一起兵,長孫晟就給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疏,這奏疏是這樣寫的:「玷厥之於攝圖,兵強而位下,外名相屬,內隙已彰;鼓動其情,必將自戰,又處羅侯者,攝圖之弟,奸多勢弱,曲取眾心,國人愛之,因為攝圖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跡示彌縫,實懷疑懼,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間,頗畏攝圖,受其牽率,唯強是與,未有定心
  • 真正的射鵰英雄傳—為大隋朝守衛北方邊疆的突厥剋星:長孫晟
    卻不想,使團中有一青年縱馬駛出,卻只拿了一支箭,他等待時機,見二雕為爭奪食肉,身形相和之時,射出一支箭,二雕應聲而落馬下,直接將全場人員震懾的鴉雀無聲,並留下一箭雙鵰的成語傳名於後世。而這位一箭雙鵰的神射手便是後來的隋朝名將-長孫晟。
  • 從和親使者到突厥剋星,看長孫晟如何「一箭雙鵰」平外患
    一、出身名門,武藝超群,楊堅慧眼識英才長孫晟出身北魏名門世家——長孫家族,其曾祖父長孫稚官至北魏太傅、太師;其父長孫兕[sì]是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長孫晟一行到達突厥後,沙缽略可汗又按以往慣例組織比武助興。他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讓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錢。長孫晟不慌不忙,走上前彎弓搭箭,只聽 「嗖」地一聲,利箭正中銅錢方孔。沙缽略可汗一看,大為嘆服,從此對長孫晟極為敬重和禮遇。送親儀式結束後,還特意留下長孫晟,陪他遊玩打獵,一直住了一年多,才戀戀不捨地送長孫晟回國。
  • 長孫皇后家族婚史:長孫無忌死後,汾陽王給了長孫家族最後的榮耀
    楊堅感嘆曰:「長孫郎逸而不凡,後世之名將必此子也。」 楊堅口中的長孫郎,就是長孫晟。歷史的發展,證明了楊堅的眼光。長孫晟後來果然成為著名的將領,還是著名的外交家。長孫晟憑藉一張利嘴,把一個突厥忽悠成了東西兩個突厥。長孫晟也憑藉這些功勞,獲得了高官顯爵。 長孫晟家族出身北魏皇族拓跋氏,亡國皇族的身份看起來高貴,實際上很敏感。
  • 隋文帝對突厥基本政策的實施,長孫晟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導語:隋文帝對突厥基本政策的實施,長孫晟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隋文帝頒布的詔書中確定了對突厥的政策,是採納長孫晟的獻策而制定。策略實行中,長孫晟以多種身份多次出使突厥,往返於隋廷長安與突厥牙帳之間,使隋朝在處理與突厥關係時,經常處於有力的地位,從而鞏固了隋朝的北疆。長孫晟曾作為和親使者,三次出使突厥。古代經常使用和親政策,和親是為了不輕易使用武力和戰爭來改變現存的敵對狀態,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而使用的政策。
  • 長孫家族簡介
    明以後,以長孫姓近胡,多改為孫姓者。長孫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長孫姓的歷史名人有長孫晟、長孫操、長孫無忌等。源流一源於拓跋氏,出自北魏王朝皇室南部大人沙莫雄,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長孫複姓源出為鮮卑民族拓跋氏,為北魏獻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後。著名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認為:「拓拔氏應為拔拔氏」。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先前說到高士廉妹妹高氏嫁給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長孫晟出身於北魏拓跋氏,先祖是長房長孫,所以姓長孫。長孫晟生了兒子長孫無忌和女兒長孫氏。長孫晟死後,長孫家道中落,高士廉將妹妹和外甥、外甥女接到家裡來養,恩情深重,高士廉見李世民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人,就將外甥女長孫氏嫁給李世民,外甥女後來就成了文德皇后。
  • 長孫晟對突厥了如指掌,隋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長孫晟後來又去東北,在當地少數民族的幫助下尋找到了處羅侯的住地,進一步加深了和他的聯盟。開皇二年(582年),沙缽略汗又下令派遣四十萬大軍,西起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東到幽州(治薊,今北京西南),分道入侵。沙缽略本人率領的十萬軍隊攻入了今武威、天水和延安一帶,使西北地區畜牧業遭受嚴重破壞。突厥原想繼續南下,但達頭可汗卻率軍返回草原。
  • 李世民之妻長孫氏賢惠端莊,寫了首詩卻很「開放」,讓人難以置信
    隋朝雖然是個僅僅維持了38年的短命王朝,但也曾出過很多震爍古今的名將,如韓擒虎、賀若弼、長孫晟等人。其中的長孫晟,擔任過隋朝儀同三司、左勳衛驃騎將軍、左領軍將軍、右驍衛將軍等職,深受隋文帝隋煬帝兩代皇帝重用,是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有兩個特點。
  • 以一人之力平定西域五十五國, 19年後其與西域公主的混血兒子再次平定西域
    官屬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這是司馬光《資治通鑑》對於班超立功外遇,以36人盡滅110多名匈奴使節的精彩記載。
  • 長孫無忌:重以德禮,輔以刑罰才成就了東方的羅馬法!
    長孫無忌字輔機,今河南洛陽人,他的官運一直沉沉浮浮,當初在打天下時,李世民立了大功,他也跟著水漲船高,從開始的一個記錄資料的小文書,到比部郎中、上黨縣公。宣德九年,他參與發動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他功不可沒。他為人低調,後來貞觀十七年修訂了《唐律》。
  •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王之命其實早有預兆
    這位能與成湯、周武比功,與成王、康王比治的唐太宗,其所以「功德並隆」,能成就如此偉大的業績,除了他個人的氣質、修養和辛勤努力外,還得力於兩個人,一是他的賢外助,著名宰相魏徵;一是他的賢內助,著名的長孫皇后。
  • 衛大哥,我真是服了你了
    衛長風又不是沒有感情的行屍走肉,如何能不感概 在同黑甲武士的戰鬥中,他只要有一步踏錯,地上的屍體就有他一具。 要知道魔門長老級的人物可是個個都有真本事的老奸巨猾之輩。濫竽充數之徒是絕對擔當不了的,斬殺一位就是大功 這是衛長風獨立殺的 高港走了過來,用嘶啞的聲音說道:如果沒有他,我們全都要死
  • 「長孫」這個姓是咋來的?
    但是,提到「長孫」這個姓氏,很多人不明白這個姓氏的來歷。那麼,長孫這個姓氏是咋來的呢?長孫晟人們想起「長孫」這個姓氏,肯定要提到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的首位,他是長孫晟的兒子,李世民媳婦長孫皇后的父親。
  • 劉月群/長孫皇后與昭陵遺存
    長孫皇后(600-636),仁壽元年出生於長安,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後。生父長孫晟是隋右驍衛將軍、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 由於長孫皇后臨終所提的「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的深遠想法,所以在她病故後,太宗按照其遺願,在九嵕山的山腰開鑿了一洞石窟,採取「因山而葬」的方式,把皇后臨時安厝進去,遂確定了昭陵的陵地和名稱